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文中的句子,译文力求达到“信、达、雅”三个标准。翻译时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的构造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释义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在近十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基本上成了“保留节目”,尤其是2002年、2003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一改多年来的客观题模式而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也相应的增加至5分,可见本考点的难度相对提高,对考生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指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所谓“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翻译的基础。

翻译文中的句子,译文力求达到“信、达、雅”三个标准。“信”,就是内容要忠实于原文,不错译,不漏译;“达”,就是译文要规范、通顺;“雅”,就是语言要雅洁、优美。考虑到中学文言文教学注重“信、达”的实际,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将以“直译”为主要给分点,“意译”为次要给分点。因此,文言翻译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字字落实。即对文言句子中的每一个词的含义及语法功能都要领会,并尽可能在译文中充分反映出来。(2)符合原意。即翻译不同于注解,也不能笼统地说一下大意,或任意压缩、添加和改变原作内容。应当做到客观的翻译出每一句话,并使全文前后照应,互相贯通。(3)直译为主。即凡是能够直译的地方,都要按原文的语序逐词逐句地对译,不要擅自改变语序和增删词句。(4)意译为辅。即由于古今语言发展而变得不能直译的地方,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原文的意思准确明白而通顺流畅的翻译出来,不拘泥跟原文字面、语序的对应。

文言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学生能力的题型,考生必须重视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字词和句子;掌握几种基本方法。具体地说:(1)对待字词,我们要做到“字字落实留删换”。“留”:就是原文中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2)对待句子,我们要做到“文从句顺调补贯”。“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补”:即补出省略内容。“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为了方便考生,将本考点的要点整理成口诀供大家参考。口诀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试题示例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003年全国卷)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002年全国卷)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准确理解原文,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理解原文,不仅要逐一弄懂每个词语在句中的确切含义与每个句子的结构形式,同时还要对上下文语境乃至全段全篇的整体意义准确的理解(文言文翻译和把握文意是不能割裂的,应该相辅相成)。翻译时词语的选用与句式的构造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例1中,根据阅卷的要求,第一句中的“廷”“面”是重点词语;第二句中的“恶”“佞”关键词语。这些词语是主要得分点,把握了这几个词语,基本上就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翻译起来也就很容易了。但是,这并不代表考生就一定能够做好翻译题,因为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的同时还要求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况且考生事先并不知道哪些词语是关键词。因此,在训练和应试时,不妨从“留删换调补贯”这几种基本的方法入手。第一句中“裴矩”是人名,“不肯”现代汉语也通用,都可保留不译;没有不必译出的词语;“换”是这句的重点,“廷”“面”名词用作状语,“遂”译为“竟然”,“折”“从”换成双音节词,当然,这几个词语的对换,不能凭空乱换,而是要遵循“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即“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这个句子没有采用文言特殊句式,不需要作语序的调整;没有省略成分;最后看看语意是否贯通。这样,就可以将这个句子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既完成了句子的翻译,又暗合了阅卷要求。第二句的翻译主要是涉及“换”的问题,句式对称,词语翻译的时候也要兼顾对称问题。句中的“恶”和“乐”的对应,意思相反;句中的“忠”和“佞”既可都译为形容词,也可都译为名词,只要一致就可以了。译文是“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例2中,根据阅卷的要求,第一句中的“其”“之谓”是重点词语,第二句中的“及”“尽”是关键词。这两个句子在词语的“留删换”方面问题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中的“其”并非代词,因为后紧跟着“李将军”,加之位置在句首,可以译为“殆、大概、恐怕”等表猜度的语气副词。倒是在句子的“调补贯”方面要足够重视,否则译出来的句子就可能四不像。第一句涉及宾语前置,需要调整语序,全句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第二句涉及成分省略,翻译时需要补出省略内容,可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文言翻译需要特别重视的是:既要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从阅卷实际情况看,关键词语的得分是重点,往往是一个关键词语占1分),又要做到译文规范、通顺。

模拟训练

(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彫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壙,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扺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史记·滑稽列传》)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晋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脩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后汉书》)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宋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也。祖昧,光禄大夫。父珪,正员外郎。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年二十,拜殿中将军。此官直卫左右,晋孝武太元中革选名家以参顾问,始用琅邪王茂之、会稽谢輶,皆南北之望。舅庾楷在江陵,欲得松之西上,除新野太守,以事难不行。拜员外散骑侍郎。义熙初,为吴兴故鄣令,在县有绩。入为尚书祠部郎。

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曰:“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大者道勋光远,世所宗推;其次节行高妙,遗烈可纪。若乃亮采登庸,绩用显著,敷化所莅,惠训融远,述咏所寄,有赖镌勒,非斯族也,则几乎僭黩矣。俗敝伪兴,华烦已久,是以孔悝之铭,行是人非;蔡邕制文,每有愧色。而自时厥后,其流弥多,预有臣吏,必为建立,勒铭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不加禁裁,其敝无已。”以为:“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则义信于仰止,道孚于来叶。”由是并断。

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为不朽矣!”出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入补通直为常侍,复领二州大中正。寻出为南琅邪太守。十四年致仕,拜中散大夫,寻领国子博士。进太中大夫,博士如故。续何承天国史,未及撰述,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子骃,南中郎参军。松之所著文论及《晋纪》,骃注司马迁《史记》,并行于世。

(《宋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览坟籍,立身简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以孔悝之铭,行是人非;蔡邕制文,每有愧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勒铭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提示

(一)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艺人。身高八尺,能言善辩,经常以谈笑的方式规劝楚王。楚庄王时候,有一匹喜爱的马,楚庄王给它穿上绣花衣服,让它住在华丽的房屋里,卧在设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枣脯喂它。马得了肥胖病死去,庄王让群臣为马服丧,以棺椁殡殓,还要以大夫的礼仪安葬死马。左右的人诤谏规劝,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人胆敢因葬马进谏的,定死罪。”优孟听说之后,走进宫门,抬头号啕大哭。庄王很吃惊,问他为什么哭,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凭楚国这样的堂堂大国,没有什么事不能办到,却只按安葬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太薄待它了,请用安葬国君的礼仪来安葬它。”庄王说:“怎么办才好呢?”优孟答道:“臣建议用精雕细刻的美玉做棺材,用有花纹的梓木做椁,用楩、枫、豫章这些名贵的木材做护棺的椁室,派士兵挖掘坟墓,老弱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边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臣在后边送葬,盖一座祠庙,用牛、羊、猪三牲这一隆重的礼节来祭祀它,拿万户封邑收入作祭祀的费用。列国诸侯听说后,都知道大王轻贱人而看重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大王还是把马当六畜来埋葬吧。用土垒的灶台作外棺,用铜锅做棺材,用姜枣调味,并配上木兰之类的香料,用粮食大米做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里。”于是庄王便派人把死马交给太官去处理,以免让天下的人长久传说这件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生病将死,嘱咐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必定受穷。你去找优孟,就说你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真穷得背着柴叫卖,碰到优孟,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要死的时候,叮嘱我贫困时去找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优孟立即缝制孙叔敖那样的衣帽,穿戴起来,刻意摹仿孙叔敖的声音笑貌、举手投足。过了一年多,他摹仿得很像了,楚王及身边近臣都难辨真伪。楚庄王摆酒宴,优孟上前祝寿。楚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活了,想让他做宰相。优孟说:“请让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三天后再来就相位。”楚庄王答应了他。三天后,优孟又来了。楚庄王说:“你妻子说了什么?”优孟说:“妻子说千万不能做,楚相不值得做。孙叔敖做楚国的宰相,竭尽忠心,廉洁奉公,治理楚国,楚王因此才成了霸主。而今死了,他的儿子无立锥之地,穷得来靠背柴叫卖维持生活,非要像孙叔敖那样不可,还不如自杀算了。”优孟接着唱道:“住在山中种田苦,难以糊口。出来做官,贪婪卑鄙的人发财,全不知羞耻。自己死后家里虽富有,却又怕贪赃枉法,干坏事犯大罪,人亡家破。贪官污吏怎么能做呢?想做清官,奉公守法,忠于职守,至死不敢为非作歹。清官怎么能做呢?楚国宰相孙叔敖至死清廉,到现在其妻儿穷得靠贩卖薪柴糊口,不值得啊!”楚庄王于是向优孟认错,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四百户的寝丘封给他,用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传了十代而没有断绝。

答案:(1)①楚庄王时候,有一匹喜爱的马,楚庄王给它穿上绣花衣服,让它住在华丽的房屋里,卧在设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枣脯喂它。(“衣”、“席”的词类活用;句式涉及语序调整)

②难道我竟错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才好?(“过”、“一”)

③父亲要死的时候,叮嘱我贫困时去找优孟。(“且”“属”)

④请让我回去和妻子商议一下,三天后我再回来担任相职。

(“归”、“三日”)

⑤想做清官,奉公守法,忠于职守,至死不敢为非作歹。清官怎么能做呢?(“竟”“安”)

(二)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人,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的游荡,有人以为他是呆傻人。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道:“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欠缺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他潜心钻研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预定的呢!”

答案:(2)①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的游荡,有人以为他是呆傻人。(“度”、省略句“或以(之)为痴”)

②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欠缺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徙”、“阙”)

③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就”、“怠”)

④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稼穑”、“农”)

⑤他潜心钻研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耽”、“寝、食”)

⑥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预定的呢!(“闻”、“修短”)

(三)译文:

梁鸿,字伯鸾,扶风郡平陵县人。其父梁让,在王莽时曾做城门校尉的官,被封为修远伯,主管祭祀西方上帝少昊之事,寓居于北地郡,并死在了那里。当时梁鸿年幼,又加上正逢乱世,所以,只将他的父亲用张草席卷裹而葬。

后来,梁鸿入了太学,家境贫寒,而崇尚节俭,博览群书没有不通晓其义的,而不做章句繁琐之学。学业完成之后,就在上林苑中放猪。曾经误失火种,火烧及了其他人家,梁鸿走访被火烧及的人家,寻问他们有什么损失,愿意全部用猪来赔偿。邻舍主人认为赔偿的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其他的财物,愿意在你家做活来抵偿。”邻舍主人答应了。梁鸿因此为这一家勤勉劳作,不分早晚。其他邻居家老人发现梁鸿不是一般的人,就一起责备梁鸿的主人,而称赞梁鸿比他人强。因此,开始敬重他,并还给他全部赔偿的猪。梁鸿没有接受而且离开了这个地方回老家去了。

有权势的家族倾慕梁鸿的高尚节操,许多人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他都一一回绝了。同县孟氏有个女儿,长得很胖,又丑又黑,力气大得可以举起石臼,挑选对象都未成,以至三十岁了还没有出嫁。父母问她不嫁的原因,她说:“我想找个像梁鸿那样贤良的人。”梁鸿听说后,就带了聘礼来到孟家,与她订了婚。孟氏女找来做布衣、麻鞋、织绩的工具。到出嫁时,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入了梁鸿的家门。结果,结婚七天了,梁鸿都沉默不语,妻子便跪在床下恭敬地说:“我听说夫子您有高尚的品格,回绝了许多姑娘,我也挑选了许多人都不合意。现在我被您所弃,怎敢不请罪。”梁鸿说:“我想找个穿粗布衣服的人,可以与我一起隐居山林,现在你穿着名贵的丝织衣服,施粉黛,怎会是我所希望的呢?”梁鸿妻回答道:“我已知道夫子您的志向了,我自有隐居之服。”于是,她改变发型为椎髻,穿上布衣服,在丈夫面前操作女红。梁鸿见状大喜说:“这才真正是梁鸿的妻子,能侍奉我终身。”并替她取字为“德曜”,名为“孟光”。

答案:(3)①梁鸿走访被火烧及的人家,寻问他们有什么损失,愿意全部用猪来赔偿。(“所去失”、“偿”)

②其他邻居家老人发现梁鸿不是一般的人,就一起责备梁鸿的主人,而称赞梁鸿比他人强。(“恒”、“让”)

③有权势的家族倾慕梁鸿的高尚节操,许多人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他都一一回绝了。(“女”、“绝”)

④我想找个穿粗布衣服的人,可以与我一起隐居山林。(“裘褐”偏义复词,偏“褐”;“与”后省略翻译是要补出。)

(四)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拜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窗求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统管山东、河北抗金兵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南归大宋。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一天晚上义端窃得耿京的大印逃走。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的时间,抓不到他,再杀了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要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就急忙追赶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牛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着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并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经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了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他们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下令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辛弃疾二十三岁。

答案:(4)①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下”、“隶”)

②他推测义端一定会跑去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就急忙追赶抓住了他。(“揣”、成分省略之承前省)

③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牛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识”、“幸”)

④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了变故,拿什么复命呢?(“缘”、“期”、宾语前置:“以何复命”)

⑤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他们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方”、“即”、“及”)

(五)译文: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他的祖父裴昧,担任过光禄大夫,父亲裴珪,担任过正员外郎。裴松之八岁就精通《论语》《毛诗》。他广泛阅读古代典籍,为人清淡朴素。二十岁的时候,拜为殿中将军。殿中将军这个官是皇帝左右的近卫。晋孝武帝太元年间选拔名家参与顾问,才开始用琅邪的王茂之、会稽的谢輶,这二位一南一北享有很高的声望。裴松之的舅舅庚楷在江陵,想让裴松之西上担任新野太守,因为事情困难而没有实现,于是拜他为员外散骑侍郎。义熙初年,裴松之担任吴兴故鄣县令,有政绩,调入朝中任尚书祠部郎。

裴松之认为社会上个人所立的碑,文字与事实不符,于是上表说:“碑铭的写作,是为了昭示后人,不是特殊的功勋和特出的德行,不应当享有碑铭。只有那些思想和政绩影响很大的,受到全社会推崇的人;以及那些高风亮节,有遗烈可记述的人;还有那些辅助皇帝成绩显著的人,或者使管辖区大变样的人,以及有好的教导长久流传的人,咏诗作文的人,才是需要勒铭镌刻的。不是以上几种人,(如果也要立碑刻铭)就几乎是僭越和亵渎了。这种庸俗作假的风气兴起,使用华靡的辞藻由来已久,所以孔悝的铭文,正确的行为却遭到人们的非议;蔡邕写作碑文,(因不符合事实)每有愧色。但自他们以后,流弊就更加多了。稍有职务,就必定要立碑刻铭,勒铭很少有能使人相信的事实,刊石只不过成了弄虚作假的家常便饭,真假混杂,就使得应当得到美名的不显得珍贵,只说他们的功绩,又是些不足道的。对这种风气不加禁止,弊病就会没完没了。”裴松之认为:“那些想立碑的人,应当命令他们都向上请示,经朝廷议论允许之后,才能让他们去办。这样大概就可以防止不实之辞,表彰那些美好的事实,使百世以后,知道没有虚假,就会使仁义得到人们的信仰,办事的原则就会得到未来的崇敬。”于是以后立碑刻铭都依照裴松之所建议的办。

裴松之后来调任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皇上委托他注释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收集各种传记资料和异文轶事,写成《三国志注》奏给皇上,皇上很欣赏这部书,评价道:“这是不朽之作啊。”后来出任永嘉太守,他非常体恤百姓的疾苦,官吏和百姓都很信任和听从他。后来入朝补通直为常侍,后又兼任司冀二州的大中正。不久他又出任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他辞官退居,被拜为中散大夫,不久又兼任国子博士。后又提升为太中大夫,仍然任博士。裴松之打算续写何承天所写的刘宋国史,没有来得及动笔,元嘉二十八年,他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岁。他的儿子名骃,任南中郎参军。裴松之所写的文章和《晋纪》,裴骃注释的司马迁的《史记》,一并在世上流行。

答案:(5)①他广泛阅读古代典籍,为人清淡朴素。(“坟籍”、“立身”)

②裴松之认为社会上个人所立的碑,文字与事实不符,于是上表陈述说。(“乖”、“陈”)

③所以孔悝的铭文,正确的行为却遭到人们的非议;蔡邕写作碑文,(因不符合事实)每有愧色。(“是”“非”“制文”)

④勒铭很少有能使人相信的事实,刊石只不过成了弄虚作假的家常便饭。(“寡”、“常”;此句的断句是翻译的关键)

(5)那些想立碑的人,应当命令他们都向上请示,经朝廷议论允许之后,才能让他们去办。(此句涉及文言句式中的被动句,此外还含有定语后置的句式:“诸欲立碑者”,现代汉语的语序是“欲立碑者诸”,翻译时要作适当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