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需要规则

为什么需要规则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游戏即有所规定的参与。这种确认就是一种不明文的规则。对新生家庭来说,尤其要紧的是,夫妻二人通过沟通磨合逐渐建立起一套家庭规则,从而对家庭生活进行有序的安排及调整。这种因为工作顾不上家的情况引起的家庭矛盾不少,需要耐心化解。现在的小孩多爱吃麦当劳、肯德基。不过,母亲提出的替代性方案——饭后去麦当劳坐滑梯,也是起了补偿作用的。他们之所以那么喜欢去,可能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玩耍氛围太吸引他们了。

建立家庭的规则2:为什么需要规则?

游戏及规则

游戏即有所规定的参与。不管小孩子的过家家,还是成人的职场,都有一定的规则,都需要有人参与,所以都可视为游戏。

在游戏中,两人互动,情况已经多变,三人更为复杂,四人、五人以上愈加纷纷攘攘。人一多,想法也多,行动也多,关系也多,冲突也多。多了就容易乱,乱了就会失掉秩序。没有秩序,人心就会过于自由而无所适从。

所以人需要有所框定,需要稳定感。规则恰好能够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从夫妻间的沟通和相处规则说起

以前的大家族很强调明文的家规,什么事被允许,什么事要禁止,什么事须鼓励,什么事得惩罚,都很清楚。

要是让我们现在住进这样森严的家庭,恐怕多数人会受不了。事实上,我们的三口之家正是抛掉了过去那种繁琐框架的束缚,才让人觉得自由和轻松。不过,在丢掉那些束缚的同时,我想提醒朋友们:家庭确实是需要规则的,只不过与以往相比,现代家庭规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得有所更新。

举一个夫妻之间的相处例子。请允许我在这里把本书的内容空间稍稍拓展,因为一个成年人在处理关系时,一般有较为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在他的各种关系里浮现出来。一个与伴侣沟通不好的人,很难让人相信他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行为。因为,沟通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便可以迁移。

独生子女第一代现在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甚至生养孩子的时候了。“王子”和“公主”终于结婚了,可他们能否像童话中所说的“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还不好说。父母们最为担心的,可能是这些大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中心的性格

一个刚结婚的朋友说:“感觉像是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这在旁人看来是蛮有趣的场面,可当事人自有烦恼。

生存压力大,女性在外打拼已是常事,男性当然不甘示弱。在如此紧迫的时间挤压和大量的精力消耗下,家务怎么办?财务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双方各自的交际圈子怎么办?两个人的情感交流怎么办?现实生活不会像产生爱慕那么直接简单,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家长们都了解,要维持一段深刻、长久的感情,理解和体谅是多么重要。可是孩子们以前没有机会学习这一课,成年后只好靠自己在生活中慢慢摸索。

理解和体谅的前提是沟通。沟通除了可以达到双方情感的互融以外,还会产生相当实质性的成果,即对双方都可接受行为的确认。这种确认就是一种不明文的规则。对新生家庭来说,尤其要紧的是,夫妻二人通过沟通磨合逐渐建立起一套家庭规则,从而对家庭生活进行有序的安排及调整。

比方说,妻子老忙着工作,家里的事从不沾手,丈夫生气了,觉得这个老婆太不称职,逮了个机会跟她吵了一架。

妻子感到委屈:“我在公司里被人使来使去累得要命,你也不体谅我。”

丈夫说:“你忙,我就闲着么?你看,家里要是来个客人,我都不敢开门了。这哪里像个家?”

妻子环顾一看,家里也真是太乱了。“是乱,不过,我也是太累了,实在忙不过来。我们想想办法吧?”

丈夫不说话。其实妻子这两天都瘦了,他也看在心里。“这样吧,每礼拜一我们都请个小时工来帮着好好打扫一下。平时,衣服还是你洗,做饭我来。我倒班的时候,你就自己做点饭。怎样?”

“好。”妻子笑了。

这种因为工作顾不上家的情况引起的家庭矛盾不少,需要耐心化解。在上面这次沟通中,除了两个人都得到了情感上的宽慰外,丈夫的话还意味着以后处理这种矛盾的一种规则上的安排:每周一请小时工帮忙清扫,洗衣归妻子,做饭归丈夫,并且随各个人上班的紧张状况作适当调整。

有的夫妻则会这样处理:丈夫心里虽然不满,但是不作声,只是不理睬妻子,妻子则暗自埋怨丈夫不理解自己;或者,一方觉得应该全力支持另一方,于是默默地把所有事情都承担下来,结果累得自己狼狈不堪。

传统上我们总赞扬后一种情况中的配偶具有牺牲精神。但在这里,我不是很赞同这种做法。无论最后的结果是不是需要某一方付出更多,这个过程都需要双方共同决定。事情往往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亲子之间

亲子间同样如此。在孩子的消费、交友、报考专业和学校、毕业分配、结婚等问题上的意见分歧都可能引发亲子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还是得靠沟通。

举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

现在的小孩多爱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些东西吃多了,孩子在家里就不爱吃饭。父母当然不希望孩子这样,那怎么办呢?

你可以恐吓他:“麦当劳、肯德基里面有大老虎吃人!”可是除非以后你再也不带他出门,否则他一看这满大街的麦当劳、肯德基店子里小朋友兴高采烈的样子,就知道你在骗人。给小朋友留下这种印象,你在他心中的形象会大打折扣。现在孩子聪明,说不定很快就会拿这招来应对大人。这样下来,双方损失实在惨重。

你也可以把他扔在家里,不理他,饿他一段时间,让他自己乖乖找饭吃。不过,这种方法估计很多父母不忍心用。况且,等孩子饿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闹腾起来,父母恐怕受不了。父母若干脆出门,让他自己在家里闹,孩子的安全又不一定有保障。的确很为难。

还是需要通过沟通来解决。

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沟通语言是不一样的。

假设孩子三岁,他就听不懂你的大道理。倾颖朋友在QQ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亲子沟通换种方式好处多》的文章,里面介绍的沟通经验对大家可能会有启发。

“‘妈妈,我要吃薯条。我不嘛,我要吃。’

‘乖宝宝,吃了饭,我再带你去麦当劳坐滑梯,好不好?薯条是油炸的东西,难得吃一次不要紧,要是经常吃,对胃就不好了。’我说完就做了一个胃疼的样子,表情非常痛苦,看得孩子眼神直直的。”

孩子终于没有去,也许她是被母亲痛苦的表情吓住了。不过,母亲提出的替代性方案——饭后去麦当劳坐滑梯,也是起了补偿作用的。

事实上,孩子未必真的喜欢薯条的味道。他们之所以那么喜欢去,可能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玩耍氛围太吸引他们了。所以,家长如果不从孩子的角度理解这种感受,一味强调“那有什么好吃的?”估计孩子是听不进去的。

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母亲设立的规则是:先吃饭,饭后去玩。

其实,很多家长在生活中不是没有提出规则,而是提出的规则对孩子产生不了效果。那么有效的规则是怎样建立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