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教育的概念与涵义

科技教育的概念与涵义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汉语中常把“科学”与“技术”合并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有关科学教育概念的表述形式多样,各有千秋。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教育,是关于人类有史以来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以及科研技能的培养,目的是为了造就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科学人才。即,科学教育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一)科技教育的概念与涵义

科技教育概念的由来与涵义,自然而然首先要考虑到从词义拆分、词源角度进行初始分析,以便对其有直观的了解。因此,本节就从科学与技术、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及其两者关系、科技教育这三个层次上来深入分析。

1.科学与技术

(1)科学的涵义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两个字,是由西方词汇翻译而来。早期我们不叫科学,而称为“格致学”。19、20世纪之交,我国引入的“科学”概念,特指在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以“坚船利炮”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不包括西方的人文科学。现代汉语中常把“科学”与“技术”合并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1]

科学属于知识,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区别在于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一般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简言之,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探究活动,通过研究客观存在及现象以求发现客观规律,获得科学理论,最终呈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2)技术的涵义

“技术”一词,英语为technology,原意为“木匠”。它源于希腊语thechne和logos,意为艺术、技巧和言词、说话,技术为两者的结合。技术作为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科学概念一样,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的考察研究,起始于古希腊。古代西方科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把技术看作是制作的智慧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培根(F.Bacon)曾提出要把技术作为操作性学问来研究。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D.Diderot)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最先对技术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而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直到现在,许多辞书上的技术定义,基本上没有超出狄德罗的技术概念范畴。我国《辞海》对技术一词的注释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如电子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除操作技术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综上所述,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社会需求而创造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是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控制、改造自然的过程和能力,是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物化形态。[2]

科学和技术是两种不同的人类文化形态。[3]科学是揭示客观规律,技术是为人类服务,即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2.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

(1)科学教育

有关科学教育概念的表述形式多样,各有千秋。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教育,是关于人类有史以来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以及科研技能的培养,目的是为了造就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科学人才。[4]有学者认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通过系统地传授科学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讨自然规律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5]还有的学者提出,青少年科学教育是以自然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基本载体,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组织、有序列的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活动的统称。[6]

由上可知,不同研究者对于科学教育的描述存在差异,但在科学教育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通过传授科学的知识、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人才。即,科学教育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049行动计划》明确规定我国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到2049年使每一个公民都具备起码的科学素质。因此,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必须着眼于全体公民,要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年龄段和全国所有地区的所有公民;行动计划的内容和实施的方式必须适用于所有公民,要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接受科技教育、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和渠道。[7]

(2)技术教育

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是对各类技术的传授和训练,目的是为了造就社会所必需的技术人才。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技术的传授与训练,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在有关“技术教育”概念中,可根据其涉及的内容,将其概括为如下三种主要观点:

第一,技术教育的“课程论”。这种观点主要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理解技术教育,将技术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课程”或者“教学计划”将技术教育仅仅界定为“课程”,存在难以清晰揭示出技术教育内涵的局限。因为对于课程概念,在现代课程论话语体系中,课程的含义非常丰富,仅施良方先生就曾归纳、列举了六种不同含义[8]: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④课程即学习经验;⑤课程即文化再生产;⑥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上述归纳并没有明确“课程论”技术教育概念中所指称的“课程”含义。

第二,技术教育的“知识、技能论”。这种观点认为,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仅将技术教育理解为生产技术知识、技能的培养,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将技术教育理解为生产技术知识、技能的培养,首先是割裂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割裂了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技术教育以技术知识传授和掌握为目标,通过与科学知识的融合来培养技术人才。技术教育是以技术知识传授为主,又同科学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技术教育展示了技术的内在价值,为技术价值和技术劳动者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9]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技术教育是对各类技术的传授和训练,目的是为了造就社会所必须的技术人才。它包括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的专业应用技术的传授和训练。技术教育不仅在学校中进行而且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进行。而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技术的传授与训练,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10]

第三,技术教育的“技术素养论”概念。这种观点则将技术教育解读为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这种理解最大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概念中涉及的关键性概念——技术素养。对于“技术素养”这一概念,人们的理解并不相同,既有将技术素养理解为一种“认识”,也有将技术素养理解为一种“能力”、“态度”,还有将技术素养概念的内涵概括为一些基本“要素”,等等。

总的来说,技术教育是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能、了解技术社会影响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以不同组织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体现为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11]

(3)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

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同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同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但科学与技术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

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一般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前者重在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后者重在发展他们的动作技能。实际上科学与技术本质上是不同的。“科学旨在通过提出越来越好的理论扩大我们的知识,技术则旨在通过发明越来越有效的手段创造出新的人工制品”。进入20世纪以来,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在人类知识领域中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为普通中小学开设独立的技术课程提供了充分的理由。[12]

科学教育离不开技术教育。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过于强调学科理论而忽视技术及其在生活中应用的学科结构课程,最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情境化的科学教育则重视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的联系,强调关注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因此,科学教育就必然要引入技术的内容。此外,科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也促使技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受到重视。在综合理科教育中,重视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当代科学教育与传统科学教育(传统科学教育重视让学生做课本上结构性的纸笔练习,以便巩固书本知识)的一大区别。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教育就不能离开技术教育,这是当今科技教育中的一个客观要求。

3.科技教育

什么是科技教育?一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自然科学诞生以来的几百年间,大家对此仍无一个固定答案。科技教育的话题沉重而又充满希望,在经历了众多对“科技教育是什么”、“科技教育为什么”等纷杂的讨论过后,对“科技教育”一词最初的意义需要加以探析。科学在近现代的快速发展,让人们一度以为科学就是世界的主宰,是不可背逆的权威,科学技术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而传递科学知识的教师,也同样自认为或被认为是各自学科的权威。但是,从后现代观点来说,科学不是权威,整个世界充满了复杂多变,只有带有一种摧毁的否定性的思维,人类才能不断认识自己的存在和不断向前发展。

美国现代教育理论家、科学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杨曼斯指出:与古典教育相比,科技教育能提供一种更优越的文化氛围。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比科学内容本身更重要,科技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全面接受自然科学思维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性的训练,使之逐步养成严谨、求实、敏于创新的特质。澳大利亚科学哲学家马修斯(M.R.Matthews)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科学的本质很久以来就是理科教师和课程专家们所关心的问题,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要懂得科学,而且要通过内化科学精神,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学对文化品质和个人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显然,要实现人们这一合理的长期存在的期望,必须依靠教师和课程专家们理解科学方法和认识论,即一些科学本质的知识。”[13]可见,科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价值自觉,帮助人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多维度价值的张力间培养健全而富有个性的人。所以,科技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主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而不是部分人理解的仅是为了某一畸变了的功利价值。这就要求科技教育过程应该是生命化而非知识化。科技教育的知识化是人对教育中的知识的一种外在化的吸收,科技教育的生命化则意味着人对生命真谛的觉醒,对蕴于知识中的智慧的统摄。[14]

“科技教育”一词的提出,源于科学(理科)教育的历史演变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前,科技教育只是算术、几何及几门自然学科知识的传授。随着科技教育的科目逐渐充实完善,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科知识体系。至70年代,科技教育的目标由培养科学家转向提高全民素质,教学结构也从“知识为中心”转向注重科学过程技能的训练。[15]随着近几十年来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相互依存性的加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国际科学与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正呈现出一种合流的趋势,综合成为科技教育。今天国际科技教育界虽然有时仍然沿用“科学教育”一词,但实际上其所指已不再是以往的“纯”科学教育了,而是融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于一炉的新型科技教育。

科学教育向科技教育的内涵变化,体现了科学本身内涵的拓展表明:当代科学已步入一个新的科学时代——后现代科学时代(postmodern science)。后现代科学与以往科学有了本质的区别。首先,后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其次,后现代科学是科学与技术的整合。国际科技教育内涵的扩展与后现代科学上述趋势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形成了今日国际科技教育既分亦合的新态势。即使有时仍沿用“科学教育”一词,实际上其中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科技教育。[16]

科技教育从教育对象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技教育包括从学龄前儿童至成人的终生性科技教育,狭义的科技教育则主要是指初中后中专(含普通中专和职业中专)至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后教育,以及专业性继续工程教育。

科技教育是科学技术教育的简称,即指增进人们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技术水平、培养人们应用科学技术能力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科技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由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协同结合,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和方法、科技实践能力为目的,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教育活动。[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先是对科学教育内涵的认识越来越丰富,从知识到过程与方法,从注重实体和工具领域到精神与价值领域从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与崇拜到对科学技术引发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判,从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到逐渐融合。今天,对科学教育内涵的理解已在国际上基本达成共识,并集中表现在各国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科学素质”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中,从而把科学教育的目标锁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开发中出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态势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二元对立,造成在课程开发上缺少整体思路。科技活动不仅包括综合课程或校本课程,还需要与理、化、生等学科课程进行内在的联系与整合。不是将“科技教育”仅限于校外教育或课外教育的一种活动,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补充”。[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