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赵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外交策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赵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外交策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目,历来为人乐道,其中“将相和”、“完璧归赵”等故事尤为精彩,并由此衍生出戏曲、小说等诸多文本。《廉蔺传》实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合传,司马迁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此来表现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外交策略的演变,为《赵世家》作补充。惠文王执政的三十三年是赵国最强的阶段,也是廉颇、蔺相如活跃的时期。

从赵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外交策略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传》)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目,历来为人乐道,其中“将相和”、“完璧归赵”等故事尤为精彩,并由此衍生出戏曲、小说等诸多文本。以往人们对《廉蔺传》的解读大多偏重于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情节结构、语言艺术等。也有不少人讨论廉颇是否心胸狭隘,其战绩是否符合名声等,但鲜有人意识到廉颇对蔺相如态度的背后其实另有隐情。

《廉蔺传》实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合传,司马迁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此来表现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外交策略的演变,为《赵世家》作补充。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相和”,再参考其他史料,我们就能发现,廉颇对蔺相如的排挤不光是个人地位或性格问题,更是两种外交路线的较量。在他们背后,赵王则在暗中制衡将相,尽力维持国家的平衡发展。

一、赵国的地缘政治和改革前的国力

三家分晋后,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在战国七雄中,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虽然苏秦合纵六国时当着赵肃侯的面夸赞赵国“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於赵……秦之所害於天下者莫如赵”(1),但其实赵国在战国前期的国力只比燕、韩两国稍强,与齐、魏、楚的差距很大。对这点,赵武灵王倒是很有自知之明。

他对赵国国情的分析是,地理上“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周边邻国“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几乎是四面环敌,无险可守,而且当时“无骑射之备”,连防守都力不从心。(2)

当时赵国的敌人不止西面的秦国,还有南面的魏国。自从魏文侯任李悝为相主持变法,以吴起为将改革军队后,魏国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从公元前414年李悝变法到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赵、魏之间交战13次,赵国2胜7负4平。而秦国在完成商鞅变法后,从魏国受众夺取了河西之地,转手攻击赵国。从公元前328年到公元前313年,秦国五次入侵并取得五连胜。要不是之后秦惠王和秦武王接连驾崩,赵武灵王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改革。除了受困于秦、齐、魏,连小国中山国也敢仗着齐国的撑腰屡屡犯境(3),于是改革图存就迫在眉睫。

二、赵武灵王时期:自强图存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君主,在他的领导下赵国迈上强国之路。他在即位的第一年就遭到魏、齐两国的入侵,连败两阵之后做了一系列外交努力。

首先是联合韩国。公元前322年赵韩会盟,一年后又娶韩国公主为夫人。之所以联合韩国,一是因为韩国和赵国一样饱受秦、魏蹂躏,渴望联合图存;二是韩国的军工业发达,尤其是弓弩,这对日后的胡服骑射改革非常重要。(4)

然后是联合燕国。燕国是赵国的后背,关系处得好是后援,处不好是隐患,并且有共同的敌人齐国。当年苏秦游说燕文侯时就说,燕国受到赵国的威胁要大于秦国,所以要联合齐国来保全燕国。公元前318年,燕王哙让国事件引发内乱,齐国乘乱入侵,燕王哙、太子平和相国子之皆死与非命,几乎亡国。赵武灵王将燕王哙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送回燕国,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对赵国感恩戴德,他在位的三十三年也是燕赵联盟最牢固的时期。

在“国际”上有了盟友之后,赵武灵王开始改革内政。

胡服骑射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在此不赘述。胡服之后一年,赵武灵王选择了中山国来练兵。从赵武灵王二十年到二十八年,连续七次对中山国用兵并获得全胜,大大开拓了北方的疆域。最终在惠文王二年彻底灭了中山国,解决了北方的一个隐患。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赵武灵王时期的内政外交就是:联韩燕、抗秦、改革、北扩。

三、赵惠文王时期:双线操作

惠文王执政的三十三年是赵国最强的阶段,也是廉颇、蔺相如活跃的时期。这一阶段随着几位响当当的人物相继登上舞台,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乐毅和他的外交策略:联秦、燕,伐齐

乐毅具有多国背景。他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出生在中山国,曾在赵国任职。沙丘之乱以后离赵而仕魏,燕昭王招贤时投奔燕国,被任命为亚卿。他建议燕昭王联络各国共同对付强齐,遂以燕国大将军身份来到赵国游说,赵惠文王授予乐毅相国印。在他执政期间,赵、燕关系越发地紧密。赵惠文王十四、十五年,乐毅两次统率五国联军攻齐,并创造了连下齐国70余城的辉煌战绩。齐国从此失去了东方强国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就是赵国。总计惠文王十二年至十六年,赵国五年内共六次攻打齐国,大大削弱了齐国的实力,其中在攻取阳晋的战役中,年轻将领廉颇一举成名(5),“以勇气闻于诸侯”。

五国伐齐后乐毅留在赵国,燕惠王就让乐毅之子乐间继承昌国君的爵位,又封乐毅堂弟乐乘为将军。乐毅一家成为合燕赵之好的纽带,两国的联盟一直持续了20年。在公元前283年的会盟中,燕惠王私下拉着赵王宠臣宦者令缪贤的手说“愿结友”,姿态低调到极点。

乐毅除了加固赵、燕的联盟外,还促成了秦国与燕、赵的联盟。公元前285年,赵、秦在中阳会盟,公元前284年、282年秦、燕两次会盟。此后三年秦国没对赵用兵。赵国在胡服骑射后虽然国力大增,扩土千里,但仍然无法与秦国抗衡,所以乐毅的外交策略就是联合秦、燕,攻打齐国,等实力壮大后再与秦国较量。

(二)廉、蔺之争:避秦与抗秦,伐齐与和齐

没能查考到廉颇是否参与了济西大战,其成名于之后的攻取阳晋之战。当时赵秦之间维持了三年的联盟被齐国的苏厉打破。赵惠文王十六年,苏厉说服当时与秦国联合伐齐的赵国退出,引发秦国的怨恨。这是赵国外交的一次重大失败,乐毅苦苦维持的秦赵和平局面被打破,此后四年秦国三次伐赵,夺去五座城池。虽然赵国对齐国用兵的“基本国策”并没变化,但已经不得不应对两线作战的局面。廉颇深知无法跟秦国抗衡,所以他的外交策略是“避西击东”,首先竭力避免跟秦国交火,同时继续攻打齐国。纵观整部《史记》,廉颇对齐、魏、燕都打过仗,且取得全胜,但对秦国只有长平之战的前期相持阶段,还因为间谍的谣言而被替换了。

《廉蔺传》在开篇就摆出“和氏璧危机”。当时秦国已占据巴蜀,弄死楚怀王,再度重创魏国,逐渐崛起的赵国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赵惠文王十六年,秦昭王提出的十五城换和氏璧,这其实是一次外交试探,看赵国在关系破裂后的对秦态度,必然不会真的用城池来换玉璧。因此在赵国这边,考虑的不仅仅是做不做交易,更要考虑以何种姿态来回应秦国。

当赵国听信苏厉的游说撤兵之时,赵秦联盟就已经瓦解,但赵国还没有与秦国抗衡的实力,因此廉颇当然主张给秦国玉璧,这样即使秦国赖账,至少能避免给秦国开战的借口,在“国际”上也有话说。但赵王可能在考虑如果被骗面子上挂不住,同时也真的舍不得和氏璧。这时,擅长察言观色的宦官头子缪贤就适时地推出他的门客蔺相如。

从蔺相如在全文的表现看,他是个口才好、善于应变的演技派,走的是合纵的路线,坚决抗秦,即使打不过也不能示弱。所以他见到赵王的那番慷慨陈词全是以“抗秦”为中心,到秦国后又用逼真的演技和口才“完璧归赵”。看似不辱使命,但司马迁在蔺相如“使不辱於诸侯,拜为上大夫”后紧跟着写了一句“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虽然不能说是由“完璧归赵”直接引发的军事行动,至少也是余波。当时赵王“计未定”的原因正是担心处理得不妥会招来秦兵,现在的局面正是当初赵王和廉颇不愿看到的。蔺相如在秦廷的言行是否合适自古争议不少,明代王世贞就很看不惯这一套为了“完璧而失信”的手段,毕竟秦王已经装模作样按图点了十五座城市,还“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至少摆出了一副正式交易的姿态。但蔺相如却在此时偷偷把玉璧带回了,而他如此行动的依据仅仅是“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如此一来,反而是赵国单方面终止交易,蔺相如没有被秦王以欺君之罪当场砍死,实在是因为秦国还不想和赵国全面开战,但因此而引发的两次入侵,蔺相如不能说一点责任没有。

完璧归赵后四年,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获得一次重要的外交胜利。在会场上,蔺相如继续发挥他影帝级的演技,又一次以玩命相威胁,迫使秦王让步。虽然和“完璧归赵”时一样冒险,但也取得了成功,因为此时廉颇已在边境“盛设兵以待秦”。秦国面对廉颇布防的大军不敢轻举妄动,从中也能看出秦国对赵国还是有所顾忌,不想过早地与之决战,因此休战是两国都能接受的结果。通过渑池之会,赵国在西线获得了三年的和平。

综上所述,廉颇对蔺相如的排挤并不完全因为他“素贱人”却地位在自己之上,而是两种对秦路线的冲突。廉颇主张的是避秦并不是降秦,就是不给后者战争借口,同时通过攻打别的国家来壮大国力,以应对秦国早晚会到来的入侵。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基本都是这一路线。对秦国,他采取守势和外交让步,同时积极对齐、魏等国下手,运用自己的骑射优势迅速扩张势力,力争赶上秦国。所以,“完璧归赵”引来秦国两次入侵,“渑池会”上蔺相如又数次激怒秦国,险些再次引起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竭力避免的,故而才要羞辱蔺相如,跟他过不去。

面对挑衅,蔺相如拿廉颇和秦王做比较,暗示廉颇:我主张抗秦,不怕秦王更不怕你。你我虽政见不同,但共同目的是使得国家强大,战争时期搞内部斗争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赵国要想图存图强,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整合在一起。以廉颇的水平,他当然明白了蔺相如的意思和风度,被蔺相如的大局观折服,更重要的是,他领悟了蔺相如快速上位的深层原因,遂负荆请罪。

(三)幕后的赵惠文王:内外平衡

赵惠文王赵何的童年很不幸。他是幼子,因母亲吴娃受宠幸而被立为太子,结果上台四年哥哥就叛乱,父亲和相国都在叛乱中死于非命;叛乱平息后,年少的他又被当年平乱的功臣李兑把持朝政,有苦难言。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制衡权力的重要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史记》对惠文王的言行记录很少,他总是藏在手下那批能人的后面,暗中调和各方势力,把握国家发展的方向。

蔺相如仅仅因为“完璧归赵”就被破格提拔为上大夫,这是大夫一职的最高级别,仅次于卿,要知道不久之前他还只是个门客。仅过了三年又因“渑池会”连升三级提拔为上卿,且地位在廉颇之上。他的上升速度犹如火箭,而其功劳真的有那么大?提拔蔺相如主要是为了平衡朝中的避秦派势力。首先,在处理对秦关系上,赵王深知如果一味联秦,与他国关系持续恶化,同样对赵国不利,所以他破格提拔出身低微且主张抗秦的蔺相如,使其与廉颇形成一个制衡。其次,在对待邻国,尤其是齐国的问题上,赵王在执政后期开始试图改善与之的关系。虽然连年的打击已经使齐国大不如前,但田单能仅凭两个城市最终复国,可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继续猛攻齐国很可能会重蹈燕国的覆辙。因此修复赵齐关系来专心应对秦国成为赵国外交的新动向。

执行这一任务的又是蔺相如。公元前271年(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这是赵国最后一次同齐国交战,带兵的不是武将廉颇,而是文臣蔺相如。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蔺相如有记载的唯一一次带兵。司马迁对此次行动的记述用了“至”这个词:到了那里,并没有交战!赵王向齐国发出了一个示好信号:我们有能力继续打你们,但不打了,以后大家有事好商量。因此,蔺相如此行名为军事任务,实为外交任务。

一个国家的外交不能一条腿走路,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分裂都取决于利益,惠文王此举是为未来做打算。“将相和”的好处就在这里,在哪种场合就派哪种人上场。

赵国在外交和朝廷上平衡了,但军事上还没有平衡能对抗秦国的将领。于是,赵王又推出了一个重量级人物,这个人就是赵奢。

(四)赵奢:人才拼图的最后一块

赵奢是田部吏出身,因为收税公正无私,被提拔为赵国治国赋,后来又被任命为将军。公元前270年,“将相和”八年之后,秦国进犯赵重镇阏与。廉颇和乐乘都表示路远地险,敌强难救。唯独赵奢说“两鼠斗于穴,勇者胜”。赵王就让他领兵去了。阏与之战是战国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秦军为数不多的大败。赵奢一战为赵的西部边境打出了五年的和平,回国后就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这次廉颇没有挤兑人家)。至此,赵国在军事、外交上实现了人才的完美布局,文有赵豹、平原君、蔺相如,武有赵奢、廉颇、乐乘、李牧,成为一个阶段性强国。

四、赵孝成王、悼襄王、幽缪王时期:四处寻援,拖延时间

公元前266年,惠文王逝世,其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在位的二十年是赵国由强转弱的时期。在公元前七年,赵奢、蔺相如先后病逝(6)。这期间,赵、齐两国在赵威后、平原君和齐将田单的撮合下结束对立状态并短暂结盟。赵齐的结盟,标志着延续了五十年之久的赵燕联盟破裂。不久长平之战爆发,赵几乎亡国,但齐国置身事外,拒绝援赵。长平之战后五年,燕国乘赵国重创之时发动总攻,被赵国代理相国廉颇击败。廉颇顺势反击包围燕都,想一举兼并燕国,使赵国的实力达到与秦国抗衡的程度。但秦国趁机出兵,占领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

公元前245年,孝成王去世。当时法定的太子在秦国为质,应回国即位,但大臣郭开帮助公子偃即位,是为悼襄王。历来不合法的即位都会引发朝中大臣的不满,当时身为相国的廉颇可能就是其中领头的一个。于是赵王派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在打跑了乐乘后逃亡魏国。廉颇的逃亡标志着赵惠文王时期“黄金一代”的终结。此后的赵国在内政外交上再无长远战略,仅凭李牧一人苦苦支撑,苟安度日。

李牧在惠文王时期就在代县、雁门一带防御匈奴,是个擅长防守的将领。在雁门关的几年坚壁清野不轻易出战,一旦出战就“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调入中央后,他对赵国现状的分析是“战则未足,守则有余”,因此其外交策略基本沿袭前辈廉颇的“避西击东”。(7)

可惜李牧时期的国内实力和国际形势已大不如前。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后已经元气大伤回天乏术,现任赵王也远远比不了他的先人,而秦国的实力已经是难以望其项背,无人能敌。此前两年(公元前246年)嬴政登基,大一统的战车已经启动。李牧已无法像廉颇那样避免开战,只能勉力防守,同时继续通过攻取别国来弥补损失。从公元前245年到公元前241年,秦国全力攻打魏韩,五年没对赵国下手。利用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赵悼襄王元年和二年,李牧、庞暖接连攻取燕国、齐国城池,与魏国会盟,还组织了最后一次合纵伐秦(失败)。悼襄王九年,赵国最后一次主动出击,占领了燕国的貍、阳城。但前线部队还没回来,秦国又乘机进犯。三十年前赵奢拼死保住的阏与、邺和其他九城被占领,悼襄王惊吓而死。

幽缪王三年和四年,李牧连续两次打退秦军,但这已是赵国最后的挣扎。三年后李牧被诛。再一年,赵国灭亡。

五、总结

《廉蔺传》中的时间跨度超过六十年,从赵武灵王一直到赵幽缪王,前后五代国君。廉蔺赵李依次登场,向我们展示了一条赵国由盛转衰最后灭亡的历程,结合《赵世家》等其他史料,我们就能清晰地理出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外交策略的变化。

img7

【注释】

(1)《史记·苏秦列传》

(2)《史记·赵世家》

(3)《史记·赵世家》:“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

(4)苏秦说:“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产的弓弩能射六百步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5)现在普遍认为廉颇亮相时最多三十岁,将相和时应四十余岁,可能七八十过世。

(6)史书中没有记载赵奢的卒年,《战国策》中他与相国田单谈论兵法,田单任赵相在公元前264年。《廉蔺传》记载,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时赵奢已故。因此推测,赵奢卒年可界定在公元前263年。公元前260年赵王想用赵括代替廉颇时蔺相如表示反对,因此推测蔺相如可能卒于公元前259年。

(7)廉颇担任赵将的时间超过40年,他逃亡魏国后李牧被召回中央,推算此时他应该四十余岁,17年后被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