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儿童游戏的对象与任务

研究儿童游戏的对象与任务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游戏论是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科学。学前游戏论研究的是人的一生中最早阶段,即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规律,以及在教育场域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学前游戏论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儿童游戏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儿童游戏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这是学前游戏论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学前游戏论得以创立的一个基本前提。这是学前游戏论又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两个部分的研究共同促进和繁荣着儿童游戏科学。

第一节 研究儿童游戏的对象与任务

一、学前游戏论的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是以自己的研究对象来和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的,都是在研究对象的范围内寻找该事物发展的规律,并用这个规律为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一门学科的对象”。[1]那么,学前游戏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学前游戏论是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科学。

学前游戏论研究的是人的一生中最早阶段,即从初生到入学前(0~6、7岁)儿童游戏发展的规律,以及在教育场域对儿童游戏的指导。所谓游戏发展规律是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表现,包括发展趋势、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二是游戏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第一个方面是必要的,而第二个方面是根本的。因为我们不仅应该“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根据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以期更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游戏论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W”:What?When?Why?一问“是什么”,即揭示或描述儿童游戏发展过程的共同模式或特征;二问“什么时间”,即这些模式或特征发展变化的时间表;三问“什么原因”,即对游戏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其形成的各种因素。

具体地说,学前儿童游戏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游戏发展的普遍模式或共同特征

游戏在不断成长的学前儿童个体身上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这种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学前游戏论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儿童游戏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儿童游戏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这是学前游戏论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学前游戏论得以创立的一个基本前提。如从出生到学前晚期,学前儿童的游戏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某种类型的游戏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什么时候达到高峰;发展是否有快有慢,等等。这些研究属于描述性的,通过真实、确切的描述,揭示游戏发展的客观规律。

游戏发展的模式或特征应具有普遍意义,即能够反映生活中各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共有的游戏发展过程。比如,柏顿关于儿童游戏中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与智力发展相对应的阶段与顺序等,就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儿童游戏发展的普遍模式或共同特征。

2.揭示儿童游戏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通过分析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事实材料,阐明制约游戏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各因素(生物的和社会的)在儿童游戏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促进儿童游戏的发展。例如,儿童为什么游戏?儿童是如何获得游戏的能力?为什么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水平呈现出按阶段向前发展的态势?如果说柏顿揭示了儿童游戏中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是儿童游戏发展的普遍模式,游戏阶段不变地向前推移的原因或条件是什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是分析性或解释性的,标志着儿童游戏科学研究的成熟水平。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提出自己种种的理论假设,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验验证等,构建种种儿童游戏发展的理论。

3.探究不同因素对游戏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游戏与人的其他行为一样,有赖于周围的环境与人的状态。儿童生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不同的环境对儿童游戏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学前游戏论又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性质上看,影响儿童游戏的环境因素可以分成物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儿童游戏的客观背景,共同影响着儿童游戏的发展。比如游戏的空间、时间是如何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玩具和游戏材料隐含着什么样的教育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学前儿童的游戏以及心理的发展?教师对游戏的态度是否影响到学前儿童对游戏的认同与参与?早期的母子游戏对儿童后期的游戏发展有什么影响?游戏的个体差异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其年龄、性别、个性倾向性能力等又是如何影响其游戏的?了解不同因素对儿童游戏发展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揭示儿童游戏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也为如何正确地指导游戏,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身心发展创造条件。

4.提出和帮助指导儿童游戏的策略或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游戏发展的共同模式,揭示儿童游戏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讨不同因素对儿童游戏发展的影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帮助儿童提高其游戏水平,进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游戏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孩子不是生来就会游戏的。没有教育的作用,没有成人的指导,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会停滞不前。掌握游戏的方法,成年人的干预是必要的。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游戏本身的发展,取决于成人对游戏的指导。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游戏,研究这一丰富的源泉,组织游戏并使游戏成为最好的和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这就是未来教育学的任务。”[2]

前三项任务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后一部分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应用性研究。这两个部分的研究共同促进和繁荣着儿童游戏科学。

三、研究意义

研究学前儿童的游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一)改善教育实践

1.为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游戏活动提供科学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也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幼儿游戏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游戏能否在实际上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不取决于幼儿自身,而取决于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对待游戏的态度,以及是否为幼儿游戏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提供正确的指导。因为,幼儿园游戏不同于自然状态下儿童自发的游戏,它是在教育目标的关照下,由教师组织实施的,它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方案中的基本活动和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虽然从认识上已肯定了游戏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在组织幼儿游戏时,缺乏科学的指导策略,老师“大包大揽”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游戏主题的确定,游戏角色的分配,游戏的情节等,都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有序”进行,忽略了幼儿的游戏兴趣与体验,幼儿游戏演化成了“老师导演,幼儿表演”的一台戏。由此可见,游戏要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需要成人的支持与保障。如果不了解儿童游戏的客观规律,全凭成人的主观愿望来组织儿童游戏,那么,不仅会使游戏丧失魅力,而且可能扼杀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妨碍儿童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必须研究儿童游戏的客观规律,并根据这种客观规律,来引导和组织孩子开展游戏,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例如,游戏的年龄特点问题。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3岁左右的孩子,以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很少协同游戏。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班幼儿游戏时,就必须注意到他们游戏的这一特点,不能强求孩子进行角色的分工与合作,如把“娃娃家”、“医院”、“食堂”、“商店”等相互串联起来。这种角色多、场面大的游戏,要求孩子具有较强的协调、合作的能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勉强把他们拉拢在一起的结果,只能使游戏变成在教师导演下的“一台戏”,孩子成了跟着教师指挥棒的小木偶。因此,要科学指导幼儿的游戏,必须研究游戏的客观规律。

2.为玩具的设计与生产,为家长购置玩具、指导幼儿游戏提供帮助

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生产领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儿童玩具设计与制作者,只有了解各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了解游戏发生、发展的规律,才可能设计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价廉物美的玩具。

许多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往往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来选择玩具,以为价钱贵的、制作精美的就是好玩具,殊不知许多在我们成人眼中的“废品”,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儿童游戏研究可以为家长购买玩具、在家庭中指导婴幼儿游戏提供指导。如婴儿的玩具在于发展感官,年长儿童则喜欢可拆卸、变化无穷的玩具。

3.为其他有关儿童游戏的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游戏治疗,是根据游戏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设计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在国外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广。一个儿童医务工作者,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儿童游戏的心理,在儿童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治疗上,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儿童广播电视教育,尤其是婴幼儿广播电视教育,应当考虑婴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制作节目。

(二)推进理论建设

黑格尔曾经提出,在宇宙发展过程中,人首先意识到外界,产生了意识;然后才逐步意识到自己,产生了自我意识。人首先认识外部世界,然后才认识自己。但是当人开始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时,人类过去的历史已被岁月淹没了。为了沟通人类的过去与现在,人们开始注意到儿童,试图通过研究儿童来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由于正在成长中的个体的反映活动,使我们能比较清楚地看到从感性到理性的“慢镜头”,我们可以步步追踪考查,以期从中发现量变到质变的翔实过程。所以,研究儿童的游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意识、艺术的起源和本质,揭开人类自身的奥秘。

游戏与艺术,在发生的条件、目的、动机等方面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都是以自身为目的,不追求外部的、功利的目的;游戏和艺术表演都包含着角色扮演、移情等因素;游戏和审美活动都仿佛是在给外在世界灌注生命……。正如格鲁斯(K.Gross)所指出,游戏应当被视为儿童的艺术,正好像艺术本是成人的消遣一样。所以,注意儿童的游戏,了解游戏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于美学家来说是必要的。

意识,从来被看作是与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游戏研究中,这种传统的观念受到了挑战。例如,玩闹的打斗与真的打斗,在动作的外形上是相似的,但是,不一定需要言语的解释,游戏者自能意识到什么时候它是游戏,什么时候它不是游戏。这一点在动物的游戏中尤其明显。通过研究游戏与非游戏的心理界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人们也许能够揭开意识发生、发展的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