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盛产毒品的“金三角”

盛产毒品的“金三角”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的“金三角”,指的是位于东南亚缅甸、泰国和老挝三国交界处的一片三角形边境地区。毒品源源不断地输出,金钱滚滚不绝地流入,使这片神秘的三角洲丛林,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金三角”,一个蜚声国际的罪恶渊薮。就这样,随着整个“金三角”毒品产销的升级换代,李祥轩便成为“金三角”第一个闻名遐迩的大毒枭。

第八节 盛产毒品的“金三角”

20世纪全球最大的毒品输出地是中南半岛著名的“金三角”。

所谓的“金三角”,指的是位于东南亚缅甸、泰国和老挝三国交界处的一片三角形边境地区。在这片方圆15万平方千米、相当于2/5个云南省之大的“三不管”地带里,群山起伏,丛林密布,人烟稀少,盗贼出没。自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这片终日云遮雾障的绵绵群山,便悄悄地成为了一个世界头号的罂粟花种植基地和鸦片毒品加工制炼的最大工场。

在长达50年的时光里,此地出产的鸦片,每年都达到了700~2 000吨之多,长期稳占了全球毒品交易总额的60%~70%。毒品源源不断地输出,金钱滚滚不绝地流入,使这片神秘的三角洲丛林,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金三角”,一个蜚声国际的罪恶渊薮。

但长期以来,世人完全不知道有“金三角”这么一个地区的存在。更不知道,除了土耳其的阿芙蓉之外,在缅甸北部的群山之中,还有这么一幅毒品交易异常活跃的可怕图画。直至1965年,英国的一支电视摄制队无意中闯进了这个地区之后,世人才第一次听到了“金三角”这个名字,而这个地区,它才第一次在世人面前被撩起了神秘的面纱

说起来,“金三角”的被发现,也完全是纯属偶然。1965年,英国联合电视公司派出了一支三人摄制队,深入到缅北的群山,去拍摄掸邦反政府军活动的实况。原来,掸邦人是缅北地区最强悍的一个山地民族。1948年缅甸独立以后,掸邦山民便爆发了如火如荼的武装叛乱。当日英国摄制队原定的目标,就是想拍摄掸邦分离运动的情况。由于要避开官方的耳目,摄制组只能以迂回的方式进入缅北。他们一行三人先到泰国曼谷,然后北上清迈,在公路的尽头,他们在一名掸邦向导的带领下,购置骡马,穿越200公里的泥泞山路、丛林小径,然后,终于到达了三国边界的接壤点、泰国边境的一个小镇——密福。

在密福镇,眼前的繁华景象,令三名英国摄影师大吃了一惊。密福虽然只是一个边陲的小镇,但由于地处三国界河的交汇点(湄公河与夜沙河的交汇口),水陆交通便利,三国中央政府的势力都鞭长莫及,因此,此地便成了一个三国边民走私物品的非法交易中心。在密福,能够买得到的东西,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各种农副产品、木材木器、山货药材、珠宝玉石、金银古董、家用电器、电子产品、世界各国的汽车零配件……还有许多稀奇古怪、游客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东西。

但最令三名摄影师惊讶不已的是:在密福镇,鸦片毒品的买卖,不但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而且在市集的各个摊档上,一包包、一箱箱、一摞摞,数量之多,简直就像普通杂货那样堆积如山。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鸦片摊档上从事买卖的,竟然大都是一些妇女、儿童。摄制队在密福镇逗留了两日,废寝忘食地拍下了许多毒品交易的真实镜头。

然后,他们一行渡过了夜沙河,进入了缅甸东北部的深山。一路上,他们除目睹了许多掸邦游击队生活战斗的真实情景外,还亲眼看到了那神话一般的、漫山遍野盛开的罂粟花,看到了那些穷苦的缅甸山民如何收割罂粟果的汁液,如何在简陋的窝棚里煮制鸦片,目睹了一队队全副武装的鸦片马帮在山间迂回行走……顺利完成任务后,摄制队再循原路返回密福、清迈和曼谷,飞返伦敦后,他们不眠不休,把摄制得到的大量宝贵资料剪辑成片,制成了一部一鸣惊人的惊世纪录片——《鸦片之路》。这部片在电视台上一播出,便震撼了整个世界。

从此以后,“金三角”的大名开始声名远播,而同时,“金三角”的神秘内幕,也逐渐得以曝光。

原来,早在一百多年前,像云南和越南那样,缅北山区就已经开始有了罂粟的零星种植。1948年缅甸政府成立之后,不仅政府的势力未能对边区实行有效的统治,而且社会的福利,也未能照顾到当地那些贫苦的山民。因此,为了维持生计,缅北山民便只好大量地种植罂粟。

在“金三角”地区,土地贫瘠,群山的高度,平均都在海拔1 000~3 000米左右。在这个高度上,其他农作物都是很难生长的了,唯独罂粟花,却依然开得一地的灿烂。而且,从罂粟浆果里煮出来的鸦片,运到密福,一磅便可以卖得75美元,远远超过他们务农一年的平均收入的63美元。这一磅鸦片,经毒贩提炼为海洛因(俗称白粉,英文名Heroin)之后,再偷运到欧美毒品市场出售,每磅的售价,竟高达20万美元!

在这种暴利的驱动下,那些无良知的奸商和各种势力,便纷纷插手进这盘肮脏的生意。但后来,有一股外来的势力,突然加入了这场混战——原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逃窜至云南边境的国民党军队的残兵败将,便纷纷越过边界,逃入了缅甸。这班人马,被缅北山民笼统地称为“93师”,其总数大约有上万人之多,他们除了终日舞枪弄炮之外,别的本领,可说是一概全无。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是“台湾去不了,大陆归不得”,万般无奈,便只好投身毒界,为各路鸦片马队做押运保镖而谋生。但后来,这帮昔日在解放军面前的手下败将,流落缅北深山之后,竟化作了一条“强龙”,他们在混熟了该地区的复杂环境之后,竟凭借自己职业军人的技能和手中精良的美式装备,渐渐地把所有的地头蛇都打得落花流水,然后,独霸了这块土地上的全部毒品买卖,在缅北丛林中,建起了一个军事化、企业化的毒品小王国

1965年,当英国联合电视公司摄制队来到“金三角”的时候,在此地称王称霸的,就是一位名叫李祥轩的国民党军官。此人本来只不过是国民党军队里的一名低级军官,后来他封自己的军衔为“上将”。不过,说起来,他的确还是很有一些军事才干的。他能把昔日的一群残兵败将,训练成一支令各派势力都闻风丧胆的精锐部队,而同时,他还具有一个精明的商业头脑,只可惜他却把这种才能用在了危害人类的毒品生意方面。他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鸦片的市场售价并不很高,且运输困难,而欧美毒贩把鸦片提炼成海洛因之后,却可以获利数十倍。何不把手中的鸦片就地加工后再高价售出呢?何况此时,在“金三角”旁边的越南,正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毒品消费市场——参加越战的50万美军,竟有60%的人在日日吸毒!于是,在巨大的“商机”面前,李祥轩便灵机一动,他让部下的老弱病残士兵放下武器,摇身一变成为工厂工人,而加工精制海洛因的毒品工厂,就设在缅泰边境的夜沙河畔。就这样,随着整个“金三角”毒品产销的升级换代,李祥轩便成为“金三角”第一个闻名遐迩的大毒枭。

不过,好梦从来都不太长。随着越战的结束,50万美国兵的归国,吸毒之风迅速蔓延到欧美。市场的转移和竞争,引各路毒贩的血腥火拼:掸邦游击队与国民党军的火拼、掸邦军内部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火拼、欧美毒贩与“金三角”毒贩的火拼,都日趋激烈。这种情形,终于使“金三角”地带变成了一个无法无天的恐怖丛林,及一个“红与黑”的世界——“黑”的是鸦片烟土与毒贩们的黑钱,而“红”的,则是漫山遍野盛开的罂粟花,以及各路毒枭们为了争夺毒品生意而流的血。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阿富汗“金新月”毒源地的“崛起”,“金三角”毒品王国第一把交椅的地位便开始逐渐下降。而随着缅、泰、老三国政府的加强扫荡,“金三角”毒贩的猖狂活动也逐渐有所收敛。但据2002年的卫星照片显示:覆盖在缅东北、老西北和泰北三国交界处的莽莽群山中的鸦片种植园,面积仍然达120万亩左右,年生产鸦片的能力,仍在1 500~2 000吨之间,这条百足的毒虫,可说是“僵而不死,死而不僵”。

但今日的“金三角”,却渐渐变成了一个世界驰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观光。游客若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首府允景洪乘船,沿澜沧江而下,过南腊河口出境,沿湄公河(澜沧江在境外被称为湄公河)南行402公里,就到了夜沙河与湄公河的交汇点——著名的“金三角”了。漫步在今日的“金三角”,你会发现:昔日满街满巷、堆积如山的鸦片烟土已经影踪全无,每逢庄稼成熟季节,田野里是稻浪如海、一片金黄,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只有在夜沙河畔的泰缅界碑上,还静静地矗立着一个罂粟果的标志,在时不时地唤起人们的警觉:在这一片宁静风光的背后,此地其实还处处徘徊着一个毒品的幽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