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要做”就意味着“成不了”

“不要做”就意味着“成不了”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外表上看孩子好像是“停住了”,其实并没有改掉孩子的毛病。可是父母却一再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不要做!”因此,父母与其使用“不要做”“不许做”等严词厉句,倒不如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个模范、立个榜样。据韩国一项研究表明,培养出“英才”孩子的父母,其教育态度通常要比一般孩子的父母更为宽松和自由,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有时,父母也需要对孩子做出严厉的批评,追究过失。

战略5 “不要做”就意味着“成不了”

身为父母,听得最多、最熟、最习已为常的一句话应该就是:请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做!”“不许做!”但即使如此反复地提醒父母,生活中只要一冲动就脱口而出的还是“不要做!”“不许做!”父母之所以对孩子习惯使用此类的命令句式,是因为在父母的潜意识当中,将孩子视为一个可控制的对象——既然是我的孩子,就应该由我来控制。与其长篇大论地向孩子说明,还不如果断地直接命令孩子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诸如此类的想法,早已决定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平等的对话方式。而且,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当孩子出现错误或存在缺点,需要对其进行纠正时,相比于持肯定态度、鼓励孩子自行改正的方法来说,还是父母表现出绝对权威、督促孩子必须予以纠正的方法往往来得更有效果。

可父母这种方式真会起作用吗?父母的义正辞严有时有效,但有时父母通过权威,督促就想让孩子立即“停住”,显然是不现实的。从外表上看孩子好像是“停住了”,其实并没有改掉孩子的毛病。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大多习惯于将注意力放在发现和纠正孩子的缺点上,而不是主动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肯定。众多父母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得好是理所应该的事情,不足为奇,但如果孩子出现过失、犯了错误,就需要父母严格的管教。有时,通过与其他孩子的比较,父母的这种观点会变得更加变本加厉,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会变得更加苛刻。而父母一味地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试图强制性纠错或进行改正,必然会让孩子受到伤害。父母要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此时很脆弱、很易于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伤害。此时,如果父母一再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予以训斥,那受伤的不只是孩子幼小的心灵,连自尊和自信也会受到极大创伤,更会削弱孩子对父母的信认感。如果是明智的父母,不会耗费大量精力去衡量孩子的对和错、长与短;而是将目光放到孩子所擅长的领域,努力去寻找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如果父母对孩子经常使用带有否定意味的词汇、经常否定孩子的行为或想法,也就等于在助长孩子消极的人生态度和否定的世界观。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对于总是在批评和责备自己、以否定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父母,孩子也无法产生正常的、肯定的、积极的反馈,反而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和逆反情绪。孩子在这种心态的触动下,会千方百计想跳出父母既定的人生轨道,甚至会做出极端行为。另一方面,父母作为理性的成年人,有时会对孩子的言行感到无法理解,认为不符常理、不太正常,甚至怀疑孩子是否出了什么毛病。但这种在父母眼中奇特、无法接受的言行,也许正是“英才”显露的特质。由此,让我们重新拾起被忽略掉的事实——父母的判断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可是父母却一再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不要做!”“不许做!”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父母往往对有才能的孩子的期望很大。这种期待和父母的私心共同作用于孩子的身上时,孩子常体会不到父母的心情。看着自己的孩子有才能却不尽如父母之意的时候,父母常会逐渐失去耐心,变得焦急而发狂,唠叨个没完。相反,孩子也会认为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令人厌烦和最陌生的人,产生“父母怎么从‘这个……那个……’变成‘千万不能这样……’的捣乱分子了呢?”这样的疑惑。

父母不恰当的表达不但让孩子丧失了信心,同时也会对未来做出不当的选择。如果孩子失去了自信,行为受到控制,时间久了就会否认自身的能力和个体存在的价值。有些孩子就会想“为什么我总受到责备?”“爸爸妈妈为啥什么都不让我做?”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危险了。因为有才能的孩子独立性强,父母不当的言辞就是对孩子才能的否定,往往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致命性打击。

平时,父母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控制他们的言行,最常使用的就是带有指示和命令意味的语气词。例如“就这么做!”“这件事必须现在做!”等。同时,这种指示或命令语气的表达方式,是让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意愿,遵照他们所要求的去做。可以说,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即属于单方面的沟通,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会有何反应和反馈。考虑到某些孩子或多或少地认识到自己拥有某种卓越的才能,父母的这种强制性管教和控制意图反而会造成与孩子的沟通障碍,使孩子逐渐沉迷于个人的内心世界,产生自闭倾向。因此,父母与其使用“不要做”“不许做”等严词厉句,倒不如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个模范、立个榜样。例如,教导那些不善于整理生活物品,对于整洁、卫生、干净等概念较为模糊的孩子,父母不用没完没了地唠叨和责备孩子太过懒散,并强制要求孩子自行整理东西、打扫自己的房间;而应以身作则,经常打扫卫生、整理事物,逐渐让孩子也参与其中。父母教导孩子,不应该使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想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身为父母,不能让自己成为只会下达命令、不懂沟通的“长官”,而应该让孩子在生活中看到父母在做些什么,引导孩子培养分辨对与错、是与非的能力,成为孩子人生中明智的领路人。

据韩国一项研究表明,培养出“英才”孩子的父母,其教育态度通常要比一般孩子的父母更为宽松和自由,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性。相反,一般孩子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和对立情绪。这一研究结果也再次证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对立性越强,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等能力就会越受限、更难以发挥。

当然,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也不可能总是和谐融洽。有时,父母也需要对孩子做出严厉的批评,追究过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首先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受到这种责备,必须让孩子完全理解父母生气的理由。拥有“英才”特质的孩子通常自尊心较强,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也很高,因此,如果孩子无法弄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不能理解被父母责备的原由,就很可能会对父母失去信认,慢慢疏远父母。父母不能忽视此时孩子内心的不满情绪,虽然孩子当时会顺从父母,但心中却认为父母只是依仗着年长、地位高,毫无理由地限制自己的自由。面对孩子的过失,先发火、再严厉谴责只能暂时有所效果。父母的确有必要对孩子严加管教,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但这种严厉并不是板着脸、唬住孩子,而是以一种严厉的态度去分析错误,说明理由。比如,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父母只是一味地制止或恐吓孩子,以强制手段不许孩子再玩游戏,通常不会有多大效果;相反,如果父母耐心向孩子解释为何不能长时间面对电脑、沉溺于网络游戏会有哪些负面作用等道理,孩子大多会欣然接受父母的教导。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述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对身体的伤害或有可能产生的各种病症;为了玩游戏所耽误的时间等。父母应以对话的形式,而不是以命令或指示的口吻开导孩子,帮助孩子先从理性层面摆脱这种恶习、抵挡住诱惑。父母恰当的沟通方式和处事态度也会成为说服孩子、端正孩子行为的强大力量。

经常称赞孩子也是同样道理。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做得好!”“做得对!”,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肯定的世界观,树立自信。但是这种称赞也应该有其原由。否则,孩子可能会对这种模棱两可的赞扬产生反感。称赞也好、责备也好,要想得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明确说明这种称赞或责备的理由。并且这种理由不能基于事情的结果、最后的成就,而是以孩子在其过程中表现出的才华、态度或某种行为等作为基础,予以称赞和认可。在此,父母可全然不必担心称赞会助长孩子的骄傲情绪,这种负面作用只产生于无缘无故的称赞。只要能让孩子明确受表扬的理由,那么,在教导孩子时,称赞远比批评更具效果。恰到好处的称赞,不仅能让孩子拥有好心情,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经常听到称赞而长大的孩子,当受人责备时,就不会怯懦地逃避或推卸责任,他们会勇敢地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和教导。因为,称赞教会了这些孩子如何积极面对挫折、客观接受现实。

称赞孩子不能忽视细节。即使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父母也应该不吝啬地赞美几句。例如,父母计划让孩子养成每天至少学习1小时的习惯。在实现这一计划的过程中,父母不能急于求成,最好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孩子逐渐延长学习时间。先将孩子的学习时间定为20分钟、再从20分钟延长至30分钟,再延长至40分钟,并以此类推,关键在于坚持,孩子很快就会适应,而且也对每天的时间变化感到乐此不疲。聪明的父母此时还应该适当地称赞孩子,让孩子从赞美声中意识到贵在坚持。此时,父母的称赞会成为无形的动力,促使孩子自发地坚持学习。

对于孩子的行动父母不能一时兴起,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无论是“英才”还是有才能的孩子,表扬孩子是个催化剂,起到辅助的作用。但当孩子的语言或行动出现错误的时候,应向孩子说明原因,这对孩子又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论性思考、认识原因和结果,扩大思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