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可能会答不上来,这恰好表明孩子还不会“听课”,如果这时候家长耐心地引导,孩子很快就会学会的。训练孩子的听课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预习是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预习是为听课服务的。在接受老师的授课前,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可以了解下一阶段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疑难和问题,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对更好地掌握该阶段的学习内容有积极的帮助。

第二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带来极大的“收益”。

下面我们分步骤介绍一些培养学习习惯的建议和方法。

1.写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写作业就是考试——考试时有什么样的要求,作业就有什么样的要求。考试期间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允许离场,那么做作业的过程也一样不能离开书桌,应该一气呵成。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做作业前就应该喝过水,去过厕所。考场上不允许夹带书籍和资料,那么写作业的时候也不应随便翻书查阅,尽量不靠翻书来完成。当然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对作业情况有比较好的了解,对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有较充分的准备。如果遇到疑难题目,那就另当别论了,该查资料还是该翻书,都以解决问题为宗旨。考场上有时间限制,做作业前也要自己为自己规定完成时间。

做作业前最好坚持如下两个步骤:

(1)作业前应净手、净身。

(2)作业前应大致浏览作业的数量,并自我规定完成时间,看表计时。

2.回忆

回忆通常是指在大脑里,对当日学习过的课程进行快速简单的回想。也可用笔在纸上做简单地默写。回忆是提高记忆效率的一个非常有效和实用的手段。根据记忆的科学原理,回忆是记忆的一个刺激点,及时、适时的回忆是良好记忆的基础。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如检查孩子当天的功课听懂了没有。而不是替孩子做作业和替孩子学习。在向孩子发问的时候,年龄较小的孩子起初可能会就事论事。比如当父母问“今天老师教了什么”“今天你学了什么”时,孩子往往说:“老师教了几个生字”“老师讲了几道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可继续问:“老师对这些字有什么要求吗?”“这几个字和昨天学的字相像吗?”“今天的作业和老师讲的题有什么关系?”孩子可能会答不上来,这恰好表明孩子还不会“听课”,如果这时候家长耐心地引导,孩子很快就会学会的。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还可在孩子做家庭作业之前,和孩子一起商定今晚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做哪些作业,然后进行哪些预习?这些作业要达到什么要求?预习要得到什么?开始的几天,由父母来记下这些事先商定好的内容,然后帮孩子检查;以后逐渐让孩子自己记,父母在结束时帮助对照检查;习惯完全养成后,就不用再一一写在纸上,只需孩子心中明了就可以了。在作业和预习结束后,家长要再和孩子一起对照目标进行检查和小结,知道已经实现了哪些目标,哪些目标还要努力或需要修改。

这个做法恰是对孩子“认真听讲”的培养——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他今天晚上应该完成的。渐渐地将这种意识引进课堂学习,从一门功课开始,比如让孩子每天叙述:“老师在语文课上教了些什么?提了什么要求?什么地方老师讲得多,为什么在这里讲得多?”训练孩子的听课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有条件,家长可与老师核对一下,看看孩子的叙述是不是符合教学目标。

3.写作业

(1)写作业的具体要求如下。

①把需要完成的科目按文理分开,可以在两门功课之间适当休息、喝水、上洗手间等。

②专心,就是在做某一件事时,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家长让孩子做题时,不要强调让他多长时间地埋头于题海,可以根据他个人的情况,把作业分成几个小段,要求他在完成这一小段时投入进去,那么效率有了,作业也完成了,之后就应该让他放松一下。然后再去完成下一小段。之后渐渐地把小段变成中段、大段,慢慢地他就养成好习惯了。

③把作业当成考试一样的,要有紧迫感,不能随便翻阅书籍。

④不可以随便走动,不可以喝水、吃水果等。

⑤读三遍题目才能做题。

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分别为:5~10岁孩子是20分钟,10~12岁孩子是25分钟,12岁以上孩子是30分钟。因此,如果想让10岁的孩子60分钟坐在那里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再做较复杂的作业。此外,还可使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

(2)怎么完成作业才算是真正完成呢?

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如果自己认为对当天的功课掌握得不错,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后,应该再做一些提高性的题目。如果时间比较紧张,也可以将老师布置的内容进行适当删减,然后利用节余的时间做一些提高的习题,或者转向薄弱的课程。

而学习一般的学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仅应该很好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地再做一些补充训练。

对于学习极差的学生,自身独立完成老师的作业都是很困难的。他们要么根本不做作业,要么就是抄袭。这和家长疏于管教有关,有的老师甚至也懒得救助。这就需要端正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做作业的重要性。家长与老师应该经常联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4.预习

预习通常是指学生在老师讲授新的课程内容之前进行的一种自学行为。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接受老师的授课前,对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了解下一阶段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预计自己在什么地方可能有疑难和问题,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对更好地掌握下一步学习内容有积极的帮助。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尝试把预习内容后的练习做了,这样的预习质量会更好。

家庭预习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第二天的课要学会什么。如果孩子对将要学的新课目标明确,上课听讲的时候才能主动和有针对性,一节课下来,他才会明确知道自己学会了没有。如果他对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明白,他就无法知道他会了没有,一节课上完,稀里糊涂。父母可以利用放学后,或者老师家访的时候跟老师交谈,根据孩子的特点向任课老师了解授课内容和进度,然后跟孩子沟通,翻阅他的课本,了解他的进度,帮助孩子确定什么是近期学习的重点,什么是难点。同时教给他调控注意力,以便记住老师讲解的内容,让孩子在学习面前始终目标明确。

(1)预习方式。

①浏览式预习。对未来的课堂内容做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但对于未来概念出现的盲点和难点不能做较好的估计和确定。这种方式对文科类科目比较适合,或者由于时间比较短促,只能采取简单的浏览式预习的方式作为应对。

②自学式预习。不仅要细致地阅读和研究,并且能根据课后练习或找相关练习册的练习题来验证自己掌握的水平和程度。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预习方式,实际上也就是自学。不过这种方式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更合适。

(2)预习应该有所选择。

预习是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预习是为听课服务的。预习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学习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里把以前的薄弱和空白点及时弥补上来。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盲从。

5.认真听讲

(1)带着问题去听课。在接受老师的授课前,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不仅可以了解下一阶段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疑难和问题,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有针对性,对更好地掌握该阶段的学习内容有积极的帮助。这样的做法是通过听课来解决疑问,所以可以在听课的时候有所选择,大脑就不容易感到疲劳,不仅听课效率高而且会更轻松。由于更好地掌握了听课的主动性,就把一个通常被动接受教学的过程转化成了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而这其实就是听课的核心和意义所在。

(2)做笔记。通过对老师的讲解重点进行记录,使自己的思维一直跟随着老师。学生课后通过对笔记进行整理、参考,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

6.复习

(1)如何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的两种重要手段就是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

①查漏补缺:指对自己所学内容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整理和检查。这个环节主要就是查找自己学习的漏洞和薄弱,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练习,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举措。

②总结归纳:指对自己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回顾。总结归纳就好比是自己的房间,里面有书、本、个人用品、鞋、衣服、玩具……过一段时间,就得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清扫和整理,看看有什么垃圾需要清理,看看自己物品摆放的地方是否合理。这样用起来就方便许多,而学习也是同理。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看书来实现的,可许多学生往往只是看自己以为的重点和难点,而不能对教科书做全面仔细地阅读。这种失误是最容易出现的,而其结果往往是懂的还懂,不懂的还是不懂;疑难的懂了,但基本的简单概念却说不清楚。想当考场上的常胜将军,就应该对课本里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读过,并把常用的内容作为常识记在脑子里。

(2)如何解决问题。

①提问:由于对某些概念或问题还存在疑问和不解,需要向老师或家长进行请教。如果你爱提问题了,你就会发现自己进步非常快!

②讨论:主要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探讨来达到对某些概念和问题有更精确、更深入的理解。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是发现自己问题的一个快捷方式,更是提高自己理解力的好方法。

③思索:一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自我深省,来达到对问题的更好认识和理解。怎样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好,就需要先思而后行。最好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想想今天的事情哪些做好了,哪些没有做,什么时候去做,心里要有个安排。

④针对练习:通过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发现有些概念点掌握得不是很好,而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来达到掌握的目的。有的练习是以背诵、记忆为主,有的则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参考书、习题册来安排、组织进行,这是自学能力的高度表现。

(3)复习的难点。

①复习是自主的学习行为。比如作业通常由老师做出要求和安排,目的和内容比较明确。而复习的工作需要自己来设计安排,不需要对老师有什么交代,所以思想上容易麻痹和忽视。那么在开始不熟练的时候,家长应该适时地对孩子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安排。对于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和方法,这种指导和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②复习是讲究节奏和规律的学习行为。由于复习是对学习内容的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所以想把握好复习的节奏就要对记忆及记忆规律有透彻的认识和了解;反之,复习效率就会表现低下,甚至徒劳无功。

(4)复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①最新原则:每日都对新讲授的内容进行回忆。方法是每日做作业前,合上书本对当日授课的要点进行默想和简记,越详细越好。

②时间原则:在每周日和每月,对讲过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方法是重读课本,并对学习内容做书面总结,而且要做相应的练习来检验。注意要建立总结本。

③阶段原则:主要针对理科类,为了避免问题对下阶段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就要做全面复习。目标是尽快把问题解决,而不让问题遗留下来。

④科目原则:对于文学概念、文法、单词等文科内容,复习更多体现的是记忆,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物理等知识点,记忆是重要的一环,但复习更多是以查漏补缺、总结归纳和针对练习为主。

(5)运用“黄金复习法”进行复习。人类的记忆有一定的遗忘规律:第一次遗忘时间,学习记忆完毕的24小时;第二次遗忘时间,第一次遗忘时间后的第三天;第三次遗忘时间,第二次遗忘时间后的第七天;第四次遗忘时间,第三次遗忘时间后的第十五天;第五次遗忘时间,第四次遗忘时间后的第三十天。按此规律进行复习,可达90%的记忆效果,否则最终基本遗忘。

此外,我们不提倡学生晚上开夜车或过早起床复习,因为这样会导致睡眠不足和复习效果差。复习期间还是像平时那样,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

二、培养自主的学习者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至关重要。

小军是在撒谎吗?

爸爸要求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军把一篇较短的课文背下来。不一会儿,小军说“会背了”,但爸爸一检查,发现他背不下来。爸爸感到很生气,就批评他学习不认真,还撒谎,不会背说会背。其实爸爸冤枉小军了,因为小军真的以为自己已经背会了,他并不是撒谎,只是缺乏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记忆的能力。

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是以自主计划、自主监控、自主评价为特征的。我们不能将“自主学习”简单地等同于让学生“自己学习”,以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他们自然就会“自主学习”。案例中的这个小军是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缺乏“自主”背课文的能力,但是有些学生因为一直缺乏对自主能力的培养,所以到初中了仍然不能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强调,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优秀学生能进行高效率的自主学习,是因为在学习中他们具有以下两种核心能力:

一是规划设计能力,善于制订学习计划。

老师们都知道做计划的重要性,也要求学生做计划,但很多学生不做计划,或认为计划了也没有效果。曾有研究者就学生是否做学习计划这个问题作调查,发现70%~80%的同学不做学习计划。学生认为,不做计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①目标定得过高,达不到;②缺乏实行的能力;③客观条件不允许。这三方面归结起来就是:做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本人的时间、能力以及相关的客观情况。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呢?

计划学习的全过程:确立目标——采取措施——排定时间——严格执行——检查验收。这需要掌握以下两个要点:①制定目标要具体。例如,“每天必须围绕当天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就比“每天必须预习和复习”这样的目标要容易实现。教师应要求学生制订计划检查表,即将某月某日完成的学习任务进程列成表格,每完成一个项目,就画上勾,以便督促检查,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验收。根据检查验收中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计划和目标。②目标达成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如看一会儿电视,吃点零食等)。如果由于自身懒惰懈怠等原因造成计划没有完成,也要有惩罚(比如不准看电视,取消与小伙伴的聚会等),以此来督促自己实行计划。

二是监控反思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师在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反思能力时,可以教学生把需要做的事情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分类:

第一象限中是重要而紧急的事务,这毫无疑问是学生应该优先完成的事务。比如当天的作业,或者需要为明天的考试进行的复习。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很多学生做事拖拉,把原本属于第二象限的事务最后拖成了第一象限的事务,既误时也无效率。其实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否紧急都应该有时间就优先完成,这样才不会被紧急的事情催促。所以,对重要的事情需要列计划完成。

第三象限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务,这类事务本应该被安排到零碎的时间内,但由于完成此类事务的难度往往较低,很多学生喜欢选择这类事务来消磨时间。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自我监督。

第四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这类事务经常会冲淡我们的注意力,如在学习过程中有人来拜访,虽无重要之事,但必须处理。很多学生就是被这类事务从学习中拉开的。这种事情需要避免,学生可以选择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中学习,并且最好固定时间和地点,并能够告知他人不要在这个时候打扰。

要把学习用具放在手头,随时准备使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要专注于当下的任务,不要胡思乱想。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孩子“总是做不完作业”的体会,我们通过下面这个例子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经有位家长咨询孩子的学习问题。说自己的小孩读四年级了,脑子很笨,每天放学回家做家庭作业要做很久,别的同学一个小时就可以做完,他要做三个小时。通过深入了解情况和与小孩交流,我发现,小孩其实并不笨,只是因为他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在做作业时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后来我就建议家长对孩子某天写作业的时间进程作了一个详细的记录,如下所示:

7:00开始做作业。

7:15发现笔没有墨水了,于是停下来找墨水,往钢笔里灌墨水。

7:20继续做作业。

7:45上厕所,并且中途溜号去看了一会儿电视,并吃了零食,喝了水……

8:17继续做作业。

8:30做语文作业时需要查字典,但是书桌很乱,不知道字典放在哪里,找了一会儿没有找到,叫妈妈帮忙一起找。

8:40终于找到字典了,继续做作业。

8:58同学打电话来,聊了一会儿。

……

其实家长和孩子画出这个时间表后,他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了:虽然孩子的整个学习时间很长,但是真正用于专心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后来我给孩子提了三点建议:

(1)在开始学习前先把书桌收拾干净,把当天要做的作业放在书桌上,并准备好文具纸张等学习用品。

(2)在学习过程中要一心一意,尽量不要分散精力做其他事(当然上厕所是必需的了,但上完厕所后要立刻投入到学习中)。

(3)把你每天学习的时间告诉家长和同学,让他们不要在这个时段来打扰你。

不过有意思的是,那个小孩向我辩解:“即使我很快完成作业,也没有玩的时间,爸爸妈妈会布置更多的作业给我。与其这样,还不如边做边玩呢!”这个小孩为了避免接受更重的学习负担,养成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所以老师也应该提醒家长,要明确地规定孩子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尊重孩子的娱乐,不要给孩子添加过多额外的课业负担。

教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越能得到加强,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其独立精神。教师要强调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来自同学的反馈和来自教师的反馈同样重要。这有利于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愿意进行小组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而培养合作精神。

(2)教会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首先,学生制定的目标要明确。按照学生当前的状态和他们要实现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教师应引导其制定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具体明确的短期目标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实现了目标以后能激励学生的情志,有利于他们制定下一步的短期目标以实现长期目标。明确的长期目标可以对他们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其次,目标要适当,也就是目标要合理,不能太难或者过于简单。如果目标太难,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容易挫伤其积极性,使其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学习效果;目标太过简单,不费力气就可以实现,则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不利于其后续学习。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其当前的学习状况,指导他们制定明确、合理且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培养学生制定明确、合理的长、短期目标的能力。

(3)教会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现代教育中,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交流获取的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获取资源的能力。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学习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检索和分类,进而探索问题,研究问题;或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掌握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4)鼓励学生采用内省法和追溯法记录自己学习的情况,反思学习的方法和效果。内省法和追溯法是两种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方法,即学生定期写下自己的学习感受,记录自己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并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对学习进行反思和内省。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老师求教,从而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分析学习的情况,找出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就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通过这一做法,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好的了解,并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的效果,并且反省自己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自主学生。

自主学习更需要有效的学习计划。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怎样合理地制订学习计划呢?

第一,制订可行的计划。学习计划要求不宜过高,因为要求过高不仅难以执行,而且容易引起心里没数和自卑感。有的孩子虽然订了学习计划但没有执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计划订得过于理想,二是本人缺乏执行的毅力,三是周围条件不允许。当然,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可以依靠他本人的努力和其身边的人协助而加以解决。

第二,考虑全部生活的平衡。制订学习计划不能只考虑学习而不顾其他。其实,学习只是一天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其他活动对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既要使学习在一天中占首位,又要使学习同其他活动协调起来。换言之,在一天的作息时间表里既要有吃饭、睡眠、上课、课外活动的时间,也要有休息、娱乐的闲暇时间,还要留出与同学、朋友、家人聊天,听广播,看电视等时间。总之,一天的活动要多样化,各种活动都应该适时且协调地进行。有规律而充实的生活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条件。

第三,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计划不应绝对不变,根据实际情况和执行计划中的体会应允许有些变动。例如,某天孩子因参加运动会觉得身体非常疲倦,那就应该及时改变计划早早休息。如果单纯为了执行计划,硬要孩子一边打盹儿一边坚持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或是不解完十道题就不睡觉,那就无异于削足适履了。

学习计划既要有灵活性,又必须以基本不变为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倘若把什么情况都看成是例外,随便变更计划,就难以养成好习惯。所以,在一开始制订计划时就要考虑留有余地,计划一旦订好之后,就尽可能不要变动。坚持这一原则十分重要。

第四,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根据孩子自己学习的目标、以往的学习情况、学科进度、喜恶学科等情况来决定。

学习计划制订后,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时间运筹的问题。

时间有限,而学海无涯。如何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除了合理制订计划外,还要学会科学运筹时间。这是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生认为:每天上课、做作业、睡觉,规定得死死的,无所谓运筹不运筹了。其实不然,面对相同的时间,善于运用的人,会有更多的收获。指导学生运筹时间应注意几下几点:

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要把时间和心境、生理变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同样的时间,由于心理状态不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心境平和的时候,学习效率高;情绪波动时,学习效率低。另外,在一天的周期内,人体的生理机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影响人的各种能力。如果按这种规律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就可以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如早晨用于背诵外语,下午学习轻松一点的科目,晚上用来攻克难题,都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每个人的生物节律不同,要把握自己的生物节律,充分加以利用。

其次,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间隙时间。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繁忙的,许多学生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挤时间的秘诀就是尽量把时间单位缩小到最小,充分利用间隙时间学习。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如果每天能利用的零星时间有半个小时,那一年就可有180多个小时。如果每小时能读上10页,那一年就可以读完1800页书。何况我们每天浪费的零星时间远远不只半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个时间统计表,每天把做各项事情的时间一一加以记录。学生就会惊异地发现:有许多时间不知不觉消耗在无所事事之中,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娱乐,甚至没有休息。这些间隙时间成为生命的空白点。怎样利用间隙时间呢?方法多种多样,如在口袋中放一些英语单词卡片,有空就拿出来读一读;与同学边走路边讨论问题;等人、等车的时间,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间隙时间利用得好,也能派上大用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