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池二中简介

盐池二中简介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盐池二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忆我在盐池二中当学生、当教师、当校长时的情景,盐池二中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办学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时盐池县只有两所中学——盐池中学和大水坑初级中学。盐池中学是一所全日制的完全中学,当时称为一类中学,学生只要考到盐池中学,农村户口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吃商品粮。在盐池中学上了一学期之后我就转入了大水坑中学,从此我就和盐池二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难忘的岁月——回忆我在盐池二中的三十多年

魏统新

2008年5月23日,饶良凯校长给我打来电话说今年是盐池二中建校50周年,9月6日为校庆日,邀我写点什么。我从上中学到工作,在盐池二中度过了30多个春秋,几乎是我的青春、我的生活、我的事业的全部,抚今追昔、岁月如烟,感慨良多,生活上的酸甜苦辣,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工作上的步履维艰一时难以叙说。盐池二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唯有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光荣传统没有变。回忆我在盐池二中当学生、当教师、当校长时的情景,盐池二中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俭办学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六十年代我在盐池二中当学生

1963年,我从大水坑小学毕业,参加升初中考试,由于成绩比较好,我被盐池中学录取。当时盐池县只有两所中学——盐池中学和大水坑初级中学。盐池中学是一所全日制的完全中学,当时称为一类中学,学生只要考到盐池中学,农村户口可以转为城镇户口,吃商品粮。大水坑初级中学为二类学校,实行半耕半读,每年学习七个月,回乡劳动四个月,休息一个月故称为“一四七”学校。我们学校参加升学考试的几十名同学中只有我和石山泰、王晓霞三人被盐池中学录取,我们算是幸运的。

1963年9月初我去县城上学,那时的交通条件很差,根本没有汽车。姐夫用自行车带着行李,我们步行130多里路,傍晚才进了南城门。路两旁是长满野草的空地,快到城中央是一条不长的土街道,街两旁是一些低矮破旧的商铺。从十字路口往东下去到城墙根,便是盐池中学的所在地。学校南面是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往西是一大片黄蒿地,黄蒿长了一人多高,给人一种萧条、冷落、荒凉的感觉。给我报名的是班主任李韬文老师,他见面没问就猜出了我的名字,他见我满脸愁容,一边安慰我一边切西瓜给我们吃。记得教我们数学的是赵元亨老师,俄语老师是黄波,他们都是名师,待我都很好。我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享受每月10元的助学金,但是由于远离家人,远离自己熟悉、友好的同学,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对我都是不适应的。在盐池中学上了一学期之后我就转入了大水坑中学,从此我就和盐池二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水坑初级中学坐落在街道北边的一块较为开阔的高地上,座北面南,距街100来米便是和街道平行的校墙,八字形的引墙连着硕大的青砖门墩,门墩上头安装着用板铁钢筋做成的弧形装饰,校门显得简洁朴素。学校的南面和东面散落着几家农户。走进校门东边是一幢教室,往后面是一幢学生宿舍。西边靠前是一幢教室,再往后依次是一幢6间的教师宿舍兼办公室,一幢学生宿舍,往西边是师生灶房,西北角有6孔土箍窑,这便是盐池二中的前身——大水坑初级中学的全部家当。

当时刚刚渡过了低标准困难时期,人们的生活已有了一点改善,但还是很穷,日子过得很清苦。没有多少人要上学,适龄青少年迫于生计大多弃学在家。记得当时全校共有3个班,共五十多名学生,初一二十几名,初二二十几名,初三只有6名学生。生源奇缺,因此每学期开学前,老师都要深入农村,挨家逐户地去动员学生上学。像吴玉柱、姜国华、段光华、陈万鹏、李晋华、李春荣、马汉臣、杨明玉、泰敏荣等老师,背上挂包、拿根手仗,走乡串户,步行几百里到盐池南部的青山、红井子、惠安堡、马儿庄、萌城,甚至到接近甘肃的麻黄山下高窑一带动员学生。正是由于他们的不辞劳苦与不懈坚持,才使大水坑初级中学生存了下来。

师生的生活更是艰苦,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自不必说,他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忍饥挨饿,就是60年代中后期也是半饥半饱。老师上午全部吃的是黄米饭,下午能吃上一碗白面片加上一勺土豆汤那已是美味了。学生一年四季以黄米饭为主,很少炒菜,及便炒菜也只能是土豆条或者是土豆片,很少见到青菜。有的学生从家里带点咸菜,一两个星期能吃一顿荞面饸珞面,那算是改善了生活,白面馍馍很少吃得到。

住宿条件也极为困难,老师即便是夫妻带小孩也只能在一间房内居住办公,没有家属房。我们学生住在大通铺的土坑上。一个两间一套的房子住着我们十几个学生,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多不生火,就那样干冻着,晚上冻得睡不下去,我们就和衣坐着唱一阵歌,待到用体温将被窝暖热后才钻进被筒筒里面去。早上起床时大家也是鼓足勇气又大声唱着歌爬起来。我的手脚年年生冻疮,浓血流个不止。那年代的那个冻啊刻骨铭心,至今想起来还不寒而栗。尽管如此,大家的学习还是格外地努力。二类学校嘛,不开外语,其他课程全开。语文课每篇都有背诵的章节。记得我们几乎每天早上都排着队挨个在老师面前背书,教语文的是马汉臣老师,他每次都要根据我们背诵的流利程度给我们打上分,每每看到那满意的红艳艳的分数,心里也是乐滋滋的。饭后的时间我们大多都坐在书桌前写大楷、小楷,一边谈笑着,一边书写着,那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晚自习时两张课桌一拼,四个同学围着一盏罩子灯做作业,我们把灯罩擦得干净明亮,大家一起讨论、钻研,那份静谧,那种和谐——就是最快乐的青春了。

课外活动由于缺乏器材,大多是打打篮球,踢踢足球,玩玩双杠。在这看似单调和来自岁月磨炼的平静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身心的轻松,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纯真的快乐。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开辟了学农基地,种上荞麦、土豆、谷子等作物,改善师生生活,弥补教学经费不足。1964年为了防止牛羊对农作物的侵害,由姜国华校长、段光华、陈万鹏、马汉臣、李晋华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打土墙把学校北面的一块约100多亩、西边十几亩大的农田围起来。又在学校的东面打墙围了十几亩大的树园子,种上了沙枣树、杨树、榆树。同时在校园内也种上山桃树、杨树、榆树、沙枣树等,绿化了校园。

当时校院西边是两个大沙丘,东边是一个大坑,学校发动师生开展平整校园的建校劳动,移沙填坑。我们用架子车硬是把两个大沙丘搬掉,填平了东边的大坑。那种你追我赶,挥汗如雨,欢声笑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据老师讲,我们当时的教室、宿舍、灶房都是1958年学校初创时期,老师、学生从3公里以外的张布良背砖、自己脱土坯、一砖一瓦、千辛万苦盖起来的。大水坑中学是大跃进的产物,它带着先天的不足,但它处处都透着我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七十年代我在盐池二中当教师

1972年5月,我被吸收为国家教师,我们那一批共5人,分配时只有我被分到盐池二中。到学校报到时,革委会主任潘英天接待了我。他是从部队上转业的干部,身材魁梧,精悍干练,是一位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人。他对我说:“早就听说过你,欢迎你到二中来工作。你可能也知道咱们学校人数增加很快,现在缺少教工宿舍、学生宿舍,老师学生没处住,我们要尽快建设好这些房子,你来了就和戴遵礼老师一起搞建设,相信你一定能搞好这项工作。”我说:“谢谢领导对我的信任,我一定完成任务。”于是,我和戴遵礼老师上盐池、下安边、走吴忠、跑银川,到处购买盖房用的椽子、檩条、苇柴、门窗木料。

由于当时建筑经费缺乏,只购买木料和砖,房子为土木结构,土坯要师生去脱制。学校便发动师生齐动手。于是各班分了任务,学校在时间方面作了统一安排,轮流作业。脱土坯,先要和泥。大水坑多为沙土,沙土不粘,先得挖一些红土,红土坚硬似铁,一镐下去一个青印,震得虎口生痛,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挖松、打碎和沙土掺匀,浇水浸泡后,大家跳进去踩泥,直踩得稀泥变得黏稠,踩下去拔不出脚才行。然后平好场地再脱坯。在偌大的土坯模中倒入几十斤稠泥,用双手拍打瓷实,再用手蘸上水把土坯表面抹光抹平,然后双脚站稳,弓起背,扎紧腰,鼓足劲把木模提起来,土坯便脱出来了。一天脱上几百块土坯,累得人腰酸背痛。脱土坯天越晒越好,天晒土坯不走形,干得快。等到土坯干了,我们就准备盖房。

盖房时为了节省开支,学校从社会上请了两名技工,一名姓郑,一名姓冯,再加上王世国老师和我也算瓦工高手。安排劳动班的同学当小工。他们和灰和泥,运坯运砖,侍候我们拉线砌墙,盖房顶,抹泥粉墙。你追我赶,欢声笑语不断,工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这样我们于1972年、1973年先后盖起了18间学生宿舍、30间教工宿舍和6大间学生灶房。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开支,满足了学校的扩招需要。

记得1972年10月下旬,房子竣工后,潘主任对我说:“魏老师,你辛苦了,给你放一个星期的假,先休息休息。回头再给你安排工作。”听他这么说,我心里暖暖的。一个星期后,我又去找他安排工作。潘主任说:“天气冷了,咱们现在的煤不够用,你要想办法给咱调些煤,冬季取暖也是大事。”我答应后就去石沟驿煤矿购煤。

在那个年代,冬天煤炭供应十分紧张,购煤要有指标。学校的指标早已用完。我先到石沟驿去了一趟,毫无办法。回到学校谈及此事,炊事班的任世文师傅说他有个舅舅在煤矿当调度员,请他帮忙兴许能行。于是我请任世文带着我去求他的舅舅蒋师傅。一天傍晚我们去了蒋师傅家,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蒋师傅说:“你们没有指标,开不出煤票,我也没有办法,如果你们能开出煤票来,装车我可以帮你们先装,不用三四天的等。”见此情况,任世文第二天就回去了。我没了别的办法,只得天天去蒋师傅家磨,正好遇上蒋师傅往新房子搬家。他家正缺人手,我就主动帮他干活。给他搬完所有的东西后,他们要给新房裱顶棚,于是我就帮着裱好顶棚;裱完又要给新灶房铺地砖、打锅台,我便自告奋勇一个人承揽了这些活,一个星期我就干完了所有的活。蒋师傅老俩口十分满意。蒋师傅主动问我:“小魏,你带没带介绍信?”我说:“我带了空白介绍信。”他说:“你写一份要求煤矿煤炭指标的介绍信,我带你去找管指标的吴主任。”我写好了介绍信后便和蒋师傅一同去找吴主任。我把学校因缺煤而无法取暖、无法煮饭的情况讲给了吴主任听,蒋师傅在一旁极力帮着求情,吴主任也十分同情我们学校的处境,给了我50吨的指标,我真是大喜过望。

有了指标,开好了煤票,但是没有车辆拉运。正好天下了一场雪,我更着急了。蒋师傅见状对我说:“不要急小伙子,我带你去找煤矿车队的马队长。”马队长听了情况后也深表同情。第二天就给我们派了两辆汽车,蒋师傅优先给我们装了煤,当天下午当我带着装着十几吨煤的车回到学校时,学校已没煤烧了,炊事员用烂木头烧火做饭,一些老师和学生都冻感冒了。潘主任见煤矿的车送来了煤十分高兴,握着司机师傅的手说:“谢谢!谢谢!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啊!”随后,我又组织车辆拉回了几十吨煤,解决了1972年冬季学校用煤的问题。

1973年我当学生灶的管理员和学校保管员。冬天,学校仍然派我购煤,我想方设法从石沟驿煤矿和冯记沟煤矿调回了八十多吨煤,但还是不够用,于是我带领炊事班的韩林和胡成智,开着学校的手扶拖拉机住在冯记沟煤矿。每天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煤场的沫煤堆里用铁爪子刨,用手拣煤块,拣满一手扶后转到外面,凑够一车后再找车拉。在那个年代找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是因为车辆太少,私人根本没有车,只有个别单位有车,单位的车也不愿意拉煤,因为年年闹煤荒,一车煤往往要在矿上排上几天的队,再加上天气冻,车又不好发动,谁也不愿去受那个罪。我多次求滩羊场的何新民、李振国师傅帮忙,他们单位的子弟都在二中上学,只得答应。他俩开着一辆轮式拖拉机,在高低不平的路上奔跑,人的五脏六腑都快被颠出来了,空车开到煤矿,人的骨架都快散了。在何师傅、李师傅的帮助下,我们先后拉回几十吨煤。就这样艰难地度过了那个冬天。

1974年冬,学校没有再派我去调煤。由革委会副主任牛万利负责调煤,他们调回了几十吨,但还是不够用。潘主任也亲自出马到冯记沟、石沟驿跑了一圈,仍然没有买到煤。没办法,于是潘主任亲自带领党员、团员教师拉上架子车,步行到冯记沟煤矿人力拉煤。他们走60多里路,风尘仆仆赶到煤矿,煤矿领导见状,深受感动,于是安排煤矿的车装上煤也装上老师和架子车一并送了回来。此事也一时传为笑谈,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年煤荒是如何严重地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基础教育办得何等的艰难啊!

1974年,学校安排我代初中语文,那时我年轻,不知天高地厚,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自己初中程度教初中,但我并没有畏惧。自己从学生那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得到了支持和自信。我还教政治、历史,虽然都是热蒸现卖。我总是先走一步,摸索着走,我领悟到奋力前进的意义,我懂得应该怀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路。选定了从教的方向,就踏实地走下去。

70年代中期,二中实行开门办学,在20里以外的沙窝子办了农场。种上了山芋、谷子等农作物。师生轮流到那里去播种、锄草。庄稼长得还不错,秋天挖了很多山芋,收获了一些粮食。

为了便于农场的管理,学校决定在农场的地头建厂房。还是派我和王世国老师带领劳动班的学生去施工。我们熟练有序地盖起了六间土木结构的房子。用白灰粉了墙,给一扇扇窗棂安上明亮的玻璃……房子虽然显得简陋了一些,但是在蓝天白云之下,茫茫绿野之中特别显眼。当艳艳的夕阳染红了滩头,轻风吹拂着庄稼沙沙作响的时候,农场越加显出粗犷雄浑的格调。

1976年二中办了各种专业班,高中部设有红医班、畜牧班、农机班、文秘班等。初中设了农技班、文体班等。我担任农技班的班主任。

同年大水坑公社在新桥大队办了一所五七大学,和我们班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一致的。经领导研究决定让我带领农技班去新桥和五七大学联合办学。于是我带领宋理、高勇、徐玉军等46名同学和炊事员韩其荣,拉上行李和炊具出发了。出大水坑街往东沿着蜿蜒曲折的黄土大路走了三十多里,翻过一座高大的山梁,再下一道长长的土坡,我们来到一条沟畔,在一个沟湾里有一所场院,靠崖有几孔大窑,这便是五七大学的所在地。同学们七嘴八舌嚷嚷着搬行李,王世英老师听见了,从窑里跑出来,握住我的手,笑着说:“欢迎欢迎!你们来了,咱们就人多势众了,先安顿同学们住下再说。”

五七大学,说是大学,其实只有王世英一人,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招收的学员是各生产队派来的有一点文化知识的青年农民,一期几十名。当时提倡为革命科学种田,大家来这里学习有关农业方面的科学知识。王世英同志毕业于宁夏大学农学系,他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种科学实验田,积累了丰富的与当地农业紧密相关的农作物栽培技术,讲起课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合实际,很受学员的欢迎。农技班的同学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也喜欢接受这些农业实用技术。另外,由我给他们上语文和政治课,这样的开门办学,同学们还是学有所得。

除了上好这些文化课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到田里去和社员一起劳动,在春泽万物之时,大家乘着明媚的春光,参与到辛勤春播的行列里,以一腔热情挥洒着青春;在明朗的夏日早晨,同学们沐浴着清风,来到碧绿万顷的田间和社员一起锄禾,体验着“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在地头休息的间隙,同学们给社员读报,和社员相互拉歌,一次次的欢笑,一阵阵的掌声。晚上收了工,大家排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一路行来一路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歌声飞遍了田野,飞过了山岳。

就这样,我们在那山旮旯里生活了半年,简单的面对社会,社会也简单地对待我们,虽然清贫,但大家并不觉得苦,因为我们的心情是轻松的,心灵自然就不会沉重。

经过时代风雨的洗礼,现在我们变得更冷静、更成熟、更客观了,于是有人以完全否定的观点看待那段历史,我认为还是应当历史的、公正的评价那些社会现象。那段经历,对当时参与者来说都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三、八九十年代我在二中当校长

1.艰苦奋斗搞建设,面貌一新。

1984年3月,组织对盐池二中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段光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我和武福同志任副校长。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和学校的过快发展,加上管理没有跟上,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学校已破烂不堪,院墙倒塌,校院四通八达,校舍年久失修,有的四壁透风。学生宿舍的玻璃荡然无存,用油毛毡遮风挡雨。更为困难的是师资的严重不足。由于盐池二中地处偏僻小镇,条件差,难留人,被称为实习学校,很多大学生分配到二中工作一二年就调离了。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再加上当时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教师自学或者出去进修,我们下决心,花血本,先后派十几名教师离职进修,支持7人在职进修,因此当时在职的很多老师都超负荷工作。像我当时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同时代三个班的高中语文课。尽管如此,人手还是不够,又在河南、庆阳等地聘请了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十数名。

面对这种状况,刚刚接到任命的兴奋被不安和焦虑所代替,弄得我寝食难安。我来到办公室后面的老榆树下,抚摸它苍老的树干,树纹一道一道,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在这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树纹里我仿佛触摸到时间的印记。我忽然顿悟,一棵小苗要长成大树,需要时间和耐心。同样,要改变二中的落后面貌急躁也是要不得的,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但更需要坚毅、自信、镇定、从容。我们必须动员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改造和建设教学设施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找县委、政府领导汇报盐池二中的现状,请求领导来二中实地考察。

1985年县计委立项,我们建成了教学楼西边的12个教室。

1985年12月,组织对盐池二中领导班子又进行了一次调整,段光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我任校长,武福调离,薛斌同志任副校长。

为了改变盐池二中落后的面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学校十年的奋斗目标:从1986年起用5年时间,不断端正思想,进一步理顺内部的各种关系,逐步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改造和建设教学设施,从思想上、组织和物质上为办好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从1991年起再用5年时间,把盐池二中建成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全县一流的学校。

为了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实学校建设规划,我们多次找县领导落实了教学楼东边12个教室的资金,当时我找到县长王世英说明情况,王县长说:“你们的情况我知道,你和吴书记说一下。”当时县委书记是吴学廷,我们找到吴书记,说明来意,吴书记说:“教学楼资金的问题,你们找一下计委,让他们立项,是续建工程嘛,应当解决。”我们高兴地来到计委,见到计委副主任何仲生,告诉了吴书记的意思,何主任也很痛快地说:“好,咱们一定想办法解决。”这样落实了教学楼东边12个教室的资金。

修建教学楼时,拆除了几幢旧教室,于是有8个班的学生无处上课。我们只得在大水坑公社、农技站和文化站借房子做教室用。因此到处是教室,到处是学生,我们四处奔波,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克服各种困难,1986年秋天31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全部竣工了。

教学楼中间是门厅,门厅上面是12间单间的办公室,再上面是大会议室,24个教室分为两层排列在两边,像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不仅改善了我们的办学条件,同时也鼓舞了我们的士气,大家看到了二中的希望。

我们还多次找教育厅、财政厅的领导向他们反映情况,请他们到盐池二中考察。教育厅的范处长,财政厅的雷厅长、陈发光厅长先后来二中实地考察。

教育厅下拨70万元专项资金并加上县上的配套资金,我们又建起了2400多平方米的实验、办公综合楼和图书阅览、阶梯教室楼。新建学生宿舍53间,师生食堂20间,家属房80间,解决了40户教师的住房困难。

1988年我们又对教学楼前面的操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用黄土和炉渣掺匀铺成了一条300米的跑道。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至此二中初具规模,最前面是运动区,中间是教学区,后边是生活区。同时我们购置了录音机、电视机等教学设备。从而极大地改善了二中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条件,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学校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让盐池二中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师生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学习环境。只有这样,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苦教苦学,群策群力,才会取得更新更大的成绩。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我们想方设法创造就业岗位,安排老师家属工作,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解除部分老师夫妻分居和生活方面的困难,让他们安心教学,一心扑在工作上。我们自筹资金先后又重新办起了粉笔厂、养猪场、米面加工厂,加上学生灶上的炊事人员,我们先后安排了十几位教师家属的工作,极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二中有一千多学生上灶吃饭,一天要吃一千多斤粮。原来都交细粮,由于库房小,粮食容易生虫子,饭里面经常有虫子,真是让人难以下咽,学生、家长意见很大。我们年年找粮库的专家用药熏、晾晒,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们自筹资金盖了大库房,办了米面加工厂。改收原粮,一边加工,一边食用,让学生吃上了新鲜干净卫生的粮食。再加上平时注意调剂,学生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些看似教学以外的工作,有力地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1998年是二中建校40周年,我们以此为契机,对学校整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并报县政府批准。

同时我们又开展了大规模的建校活动,当时有些学生宿舍已经成为危房,我们打报告请求政府拨款修建学生宿舍楼。政府由于资金困难不予安排,没办法,我们请县政协庄主席、冯主席等来学校考察,还请人大的几位主任也来二中考察,他们考察后认为问题严重,于是政协、人大都给政府提出书面建议,建议政府解决二中学生宿舍问题,果然引起政府领导的重视。我们还到区政府找刘仲副主席反映情况,刘仲副主席曾先后四次来过二中,对二中的情况比较了解。早年他还解决了我校四户教师的住房。他答应区政府安排70万,让县政府配套30万,修建学生宿舍楼。随后何国攀县长一行到二中现场办公,为学生宿舍楼具体选址,安排施工事宜。1998年底我们建成了214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宿舍里安装了高低床500套,1000个床位。我们又自筹资金对26间平房宿舍重新粉刷,并安装了暖气。这样大大的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

同时,我们翻建了礼堂,重新粉刷了教学楼、办公楼,对回民灶进行了内外装修。

1999年借“普九”东风,我们自筹资金,师生一起动手,勤工俭学建花园5个,植树1000多棵,拆除危旧房屋118间,利用旧砖硬化校园12000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全部硬化。同时开挖砌筑了从家属区到街上的排水沟,全长350米,解决了多年来每逢雨天到处是积水烂泥的困扰。

2000年我们还在操场沿街处集资修建了5996平方米的商业住宅楼,从根本上改善了教工的住宿条件。

2.科学管理抓教学,桃李芬芳。

为了加强学校管理,1984年由我负责制定了《盐池二中全员岗位责任制度》,对领导、教职工的岗位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制定了《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增设了政教处,王重国任主任。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理顺了各种关系,健全了教师的业务档案,完善了学生学业档案,使得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985年吴高明、张志远所代的两个班高考大学录取33人、中专录取9人,升学率为42%。1986年大学录取39人,中专录取12人,升学率为26%。当时高中学制为两年,这样的成绩和城市学校比也是很好的。

1988年薛斌同志调离,刘登祥同志由教务主任升为副校长,崔明富由教务副主任升为教务主任,吴高明为政教主任。他们积极协助我开展各方面的工作,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考成绩也连年上升,1987年大学录取48人,中专录取12人;1988年大学录取73人,中专录取20人;1989年大学录取43人,中专录13人;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学校,1989年还被评为银南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1990年崔明富同志调离,张洪福同志任教务主任,高文智同志任副教务主任。

1991年6月组织对二中班子作了充实,柴万湖同志任副校长,吴天军同志任教务副主任。

1991年11月我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全国中小学量化管理经验交流大会,通过大会交流和到长安县的一些中小学参观学习,使我感到教育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一切都在苏醒,一切都是那么充满活力,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而又陌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决定学习长安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实行量化管理。从理论上讲,任何事都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质是一定量的质,量总反映一定的质,也就是说一定的量反应一定的质,质可以通过量来把握。这本身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以说是量化管理论的基石。

根据二中的实际情况,我们草拟了《管理育人系列职业实绩量化细则》《教书育人系列职业实绩量化细则》《服务育人系列职业实绩量化细则》。

1992年元月18日,我们召开了二中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大会由党支部副书记罗占祥同志致开幕词,柴万湖同志作工会工作报告,我代表校委会作学校工作报告,关生仁作工会经费收支情况的报告,龚慨同志作学校经费收支情况的报告。

大会讨论通过了四个报告,同时着重讨论修改、充实、完善了量化细则。使得我们的量化细则符合二中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群众基础。

当然,再好的规章制度,都不能完美无缺,更何况教学是相当复杂的工作,量化不可能将所有的因素都包括进去,我们只能从整体上、大的方面求得一致,量化管理最大的特点是注重过程管理,把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强化了管理职能。

实施《量化管理细则》加强了教学管理,教学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管理内容,抓紧抓好这一工作,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学校领导分管年级组和教研组工作。校领导各有一个主管年级,各有一个主管学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组建了由教研组长,各科骨干教师参加考核小组,各考核小组对本学科任课教师的工作从备课、讲授、辅导以及作业批改等方面都用量化细则作出具体的量分。考核力求公正、真实地反映出每位教师的工作情况。

3.学校领导的工作由工会委员会的成员负责考核,教务、教育、总务、校长办公室等各处室主任,团委书记的工作由党支部书记、校长负责考核。

4.试行了学生对老师工作评价的办法。各班学生对任课教师从六个方面进行评价,使考核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量化管理对校长、主任、教师听课的次数有了数量的要求,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教学状态,教师都争着承担公开课、观摩课。

记得1993年第一学期,张本善的六课型教学法,牛治玉的目标测试教学法,张世恒的单元教学法,都上了观摩课。语文组的潘仟、胡培业,数学组的张洪福、周长林、王建国、李耀山、刘登祥、王占强、路卫国、王志成,初中数学组的韩喜、黄佩成,政史组的刘荣、路菊、郭昌,地理组的甄德录,外语组的白玉梅,体育组的唐付忠、高兴民、谢树荣分别承担了公开课。这样大范围、多学科全公开的教学交流活动,前所未有。它增加了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帮助,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同时我们还注意与外界的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先后派老师到银川、中卫、固原、北京等地听课。还邀请银川有经验的老师来我校讲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3年高考突破100大关,大学录取105人,中专录取15人,教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90年代中期学校得到平稳发展。

在抓教学的同时我们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每学期开学初校党支部都要制定详尽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政教处、班主任也都要根据学校的计划制定出自己的计划,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

1994年张世恒任政教主任,周长林任副主任(1996年调离),李越荣、路菊任副主任。他们和团委书记刘欢军密切配合组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报告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各科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每年举办一次文化周,那是学生的盛大节日,内容有卡拉OK大奖赛、舞蹈、诗歌朗诵、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球类比赛、棋类比赛。师生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的热情高,参加人数多,获奖面广。这样的活动极大地充实了师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学校用坚持不懈的常规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每年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给他们讲二中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历史,培养他们热爱母校、热爱祖国的情感。还对他们进行军训,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力求避免形式主义,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辨真伪,识善恶。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勤学苦练的热情。一种创优争先立志成才的良好学风基本形成。

1998年刘登祥同志调离,饶良凯同志任副校长。

二中地处偏远山区,办学资金缺乏,教学设施落后,信息不灵,学生基础差,但是大家不灰心,认真研究大纲,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中考和高中会考也取得很好的成绩。

记得98届会考中饶鸿久、龚志昌、武科代的语文为全区第10名;张志宏、张洪福、王建国、王志成代的数学为全区第20名;99届张志宏、乔新会、何新忠代的数学为全区第15名;张红霞教的政治为全区第14名;吴天军、张仁教的物理为全区第39名;李越荣、姬月萍教的生物为全区第32名;2000年路卫国、乔新会代的数学为全区第17名、张红霞、官军山代的政治为全区第12名、景维科、武月红教的物理为全区第37名;徐彦才、朱玉海代的化学为全区第28名;孙益民、胡向妩、贾宏业、教的外语为全区第32名;刘荣、郭昌教的历史为全区第11名。全自治区参加会考的学校120多所,我们能取得这样好的名次确实不易。

中考自1998年至2000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张本善、杨军、牛占臣、景维东、冒文海、饶良凯、石茂林、冯全珍、殷兆琴、任建香、等同志所任的课程平均分都高于全县平均分。特别是张本善老师所任的数学,1998年超县均分25.5分,1999年超县均分26.8分,2000年超县均分20.9分,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校高考自1998年至2001年成绩逐年上升。1998年大学录取72人,中专录取21人;1999年大学录取115人,中专录取17人;2000年大学录取207人;2001年大学录取206人。

张洪福、张志宏、吴天军、徐彦才、景卫科、郭昌、刘荣、孙益民、饶鸿久、张世恒、潘仟、路卫国、张红霞等同志的平均分都高于全区平均分。

自1986年至2001年,我校在银南地区各科知识竞赛中有和波、尤向辉等15名同学获奖,在全国各科知识竞赛中有吴前军、李武、黄浪涛等58名同学获奖。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努力工作的结果。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已经历了魔术般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不断的信息强化下已经替代了个人记忆里的细节与感受。然而我试图对三十多年的经历作一个梳理,把各种行为活动的发展演进与三十多年这个纬度并行起来,但是很难。我的叙事与记忆还是零碎的,回头望去,这三十多年不仅是一个快乐而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二中人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奉献。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也不断伴随着各种矛盾与冲突,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但社会在进步,教育事业在发展。我对过去的这些回忆、反思、自省,对于未来,也许会有丁点价值,果真能够如此,那我也就满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