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轻得让人吃惊的

年轻得让人吃惊的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年人“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可进入网络世界。满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高中生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虽然对此褒贬不一,但也足以为众人所瞩目。至此,满舟在继续其学业的同时,身兼两家网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成为中国最年轻的CEO。据悉,满舟在余下的8个月时间内,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将花在补习高中课程上,三分之一的时间选修与网络有关的大学课程。这一切“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

第三节 年轻得让人吃惊的CEO

越来越多的人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网络世界,成年人与青年、少年相比不仅难于显示出优势,而且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相反,青年和少年人却感到如鱼得水。

在数字时代,孩子是最大的。在数字时代里的统治法则是,孩子为王,岁数大的将服侍岁数小的。成年人“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可进入网络世界。已过不惑之年盖茨的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就是数字时代的象征。有一段有关盖茨的趣事很能说明数字时代的统治法则。

1976年的某一天,当42岁的米丽安女士到微软公司应聘董事长秘书的时候,董事长正好有事到外地去了。一位名叫伍德的工作人员向她说明了她的主要职责,并且特别叮嘱她要看住董事长办公室,千万不要让外人进到办公室操作电脑。她推想,董事长一定是一个充满威严的人。

一天早晨,有个戴眼镜的金发少年走进公司,身着T恤衫和牛仔裤。他向米丽安打了一个招呼,没等米丽安反映过来,就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打开了电脑。米丽安立即向伍德报告:有个男孩闯入了董事长办公室。

伍德告诉他:“那不是什么男孩,是董事长。”

米丽安惊呆了。她压根儿没有想到,董事长会竟然是一个稚气未脱的男孩。她更不会想到,眼前这个年仅21岁,看上去只有16岁的“男孩董事长”能以他的技术去影响亿万人的生活。

比尔·盖茨从来都是媒体关注的中心人物,关于他的各种传奇故事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对于满舟来说,2000年也着实风光了一把。满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高中生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虽然对此褒贬不一,但也足以为众人所瞩目。

17岁的满舟是上海浦东新区高桥中学的学生,刚刚升入高三。1999年6月,满舟的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电脑,从此他对电脑与网络迷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他创建了个人网站“黑客咨询站”,并以“小舟”的网名开设免费咨询服务。后来被北京宏基恒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相中,提议收购其网站,满舟欣然应允,并出任该公司专为客户提供安全咨询的“东方安全网”CEO。

2001年6月初,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计划出一本20万字的网络安全专著,他们联系上满舟,限期交稿。满舟抓紧时间敲出砖头厚的299页,终于如期交稿。这本20万字的《黑客攻击防范秘技》在北京试发行的首批5000套电子读物卖得很好,反响强烈。

img38

但满舟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些,他还有更大的计划,在学业与公司事务之余,草拟了洋洋万言的电子商务网站Cooleader.com的计划书。为求得风险资金,实现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梦想,他利用网络查到了一家正准备从嘉定迁往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软件公司,立刻主动找到该公司谈判,该公司总裁“慧眼识英才”,当即拍板将他的“酷利得”(Cooleader.com)作为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收至麾下。至此,满舟在继续其学业的同时,身兼两家网络公司首席执行官,成为中国最年轻的CEO。

因为沉醉于网络,学业受到很大影响,高二期末考试只有三门功课及格。但这并不妨碍满舟受到学校甚至上海某著名高校的青睐。现就读学校为满舟进行个别辅导、补习。上海某著名高校正式对外宣布:满舟将以保送生的名义提前进入该校学习,学校将依靠其附中的力量为满舟补习由于钻研网络安全而造成的几门不及格的课程,帮助他完成高中学业。学校将指派信息学院的教授担任满舟的导师,但具体的录取手续还得等到2001年5月满舟通过了上海市教委的保送生资格考试后才能办理。

满舟因其在网络安全课题上表现出超常的领悟力而备受媒体和社会关注,虽然社会上对其出版的《黑客攻击防范秘技》一书颇有争议,指责有抄袭之嫌,但同意破格录取满舟的该高校一位副校长却认为,满舟极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及初步研究的能力,这对一个年仅17岁的高中生而言颇为不易,对特殊的人才应该有特殊的录取标准。据悉,满舟在余下的8个月时间内,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将花在补习高中课程上,三分之一的时间选修与网络有关的大学课程。

虽然媒体对满舟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满舟却是幸运的,这种幸运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其偶然性在于他作为中国青少年在网络中某一领域中敢吃螃蟹的第一人而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其中包括网络本身在内;其必然性在于我们的教育正在并将继续进行改革,取才标准不再只是求全责备,而开始关注某些有特长的偏才。这正如录取满舟的高校中的一位领导所说,“接受满舟是学校选拔机制上的一个突破,我们要培养通才,但不能忽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另一位专家则认为:满舟被特招进入大学深造,表明了教育评估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在取材上不求全责备,而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这一转变对推进中小学乃至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有积极意义。对于这一点,有幸走出去的人感触尤其深刻。

一位名叫高钢的旅美华人在一篇题为《我所看到的美国的小学教育》中记述了他的儿子到美国上小学后的巨大变化。这位高先生将他的儿子带到美国后送他进了一所当地的学校,但是高先生发现在课堂上嘻笑声不断,甚至上课连课本都没有,他感到自己把一件心爱的东西交给一个看上去并不值得他信任的人保管。然而他的儿子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促使他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他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在美国大学里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做一些研究性题目时,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作者认为,这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由此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这一切“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力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由此我们想到,在数字时代里,“孩子”是最大的,但这“孩子”不紧紧是指生理意义上的“孩子”。比德·雷登把数字时代出现的各种冲突称为“即将来临的骚乱”(the comingtrauma)。这种“骚乱”皆因“孩子”与“成人”的冲突而起,而“孩子”与“成人”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的碰撞。

“孩子”(指的是尚未未老先衰具有创造力的孩子)总是喜欢新生的事物,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新生的。相反,一个成人(是指孩子气已脱尽的成人)总是喜欢安稳,喜欢既成的习俗,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习俗的一部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的爱默生这样说道:“如果一个人选择一个时代来降生的话,那么他一定选择一个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所有的人的精力都浸透着恐惧和希望。新时代丰富的可能性岂不就补偿了过去时代的已逝的历史荣耀?这个时代像一切时代一样,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只要我们知道怎样对待它。”我们同样可以说,在意味着“即将来临的骚乱”的数字时代也像一切时代一样,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只要我们知道怎样对待它。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数字时代与一切时代一样,是一个非常坏的时代,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对待它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