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燮于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郑燮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为官12年,没有一件冤案。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清)郑燮  

【链接】

郑燮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画家,其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郑燮于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郑燮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他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为官12年,没有一件冤案。

郑燮一生历经坎坷,饱尝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融入他的作品中。他擅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解读郑燮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其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曾作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诗题也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人们联想到了郑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系在百姓身上。

郑燮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寥寥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

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如陶渊明、陆游,画竹似苏轼。郑燮以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的字形,并以兰草画法入书,形成有行无列、疏密错落的书法风格,创造了“六分半书”的书体,后人亦称之为“板桥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