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渊明“误落尘网”多少年

陶渊明“误落尘网”多少年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之不同晋宋名士处,表现于“解绶去职”归隐园田这一超凡脱俗的举动,更表现于甫行求仕即落“尘网”这种惊世骇俗的思想。这就不免忽视诗人从“误落尘网”至冲决“尘网”所标示的思想嬗变。陶渊明“误落尘网”多少年?

陶渊明“误落尘网”多少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时下流行之注本解释引诗,皆循南宋淳熙进士吴仁杰之说:“义熙二年丙午(406)有《归园田居》诗五首……太元癸卯(393)先生为州祭酒,至乙巳(405)去彭泽而归,才岁星一周,不应云‘三十年’,当作‘一去十三年’。”(《晋陶靖节先生潜年谱》)吴《谱》之论,几铸铁案,中学教材,亦从其说。十三年乎,三十年乎?关涉诗意,不可不辨。

“尘网”是否仅指“官场”?《辞源》释义曰:“人在世间有种种拘束,如鱼在网中,故称尘网。”以陶渊明观之,晋宋间之读书人,实难逃脱“学而优则仕”这张网之拘束,登上仕途者,因为名枷利锁,求仕不得者,一样跌落“尘网”。“尘网”一词,包含着陶渊明之仕宦履历,然其青年时代读经求仕之经历,又何尝不隶属其中?将“尘网”局限于“官场”,与诗歌意象亦难契合。陶渊明之宦海生涯,该诗另有形象的比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樊笼中之羁鸟、污池中之游鱼,不正是身在官场“心为物役”的诗人的自我写真吗?就比喻的内涵而言,以“羁鸟”“池鱼”喻官场之勾留,远比“尘网”一喻贴切而深刻。陶渊明之不同晋宋名士处,表现于“解绶去职”归隐园田这一超凡脱俗的举动,更表现于甫行求仕即落“尘网”这种惊世骇俗的思想。

陶渊明为官的时间是不是十三年?且看事实。晋太和十八年(393),29岁的诗人出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此次任职,为期极短。隆安四年(400),诗人始作镇军将军刘牢之(一说刘裕)参军,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至义熙元年(405)3月,刘敬宣上表辞职,陶渊明落职归田。此次入幕,时约六年,因母丧丁忧守制,在职之年,其实未满此数。是年,年届41岁的诗人任彭泽县令。此次出仕,“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行归去。诗人实际为官的时间,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一文中曾作折算:“总计起来,他做官的时候前后不过六年,除去中间丁忧二年,实际只有四年。”以陶渊明之为人,绝无将宦海生涯由六年夸饰成十三年之理。足见其“三仕三已”的经历与“十三年”说难以接榫合缝。退一步说,即按诗人初仕至去职实算,其浮沉宦海的时间累计也仅十二年。该诗作于彭泽挂冠之次年,将诗人跳出“尘网”“种豆南山”之年也纳入模糊笼统的所谓“十三年”之中,非穿凿而何!

视“尘网”作“官场”之同义语,以诗人初仕至创作此诗之年数比照印证之,其结论之不可靠显而易见。然南宋以降,何以诸多注家皆依循吴《谱》之说而一头撞入注释误区呢?

笔者认为,这与历来注家偏重文字考订,只以眼光盯住诗人仕宦经历的研究视角不无关系。这就不免忽视诗人从“误落尘网”至冲决“尘网”所标示的思想嬗变。既然诗人从初仕至创作此诗历时十三年,何以要写作“一去三十年”呢?——人们往往这样思考并提出问题,遂“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三十年”乃“十三年”笔误之结论。殊不知,问题本身便包含着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一去三十年”不是“一去(园田)三十年”,而是“一去(自然)三十年”。这样说,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归园田居》即为内证。该诗首章末句云:“复得返自然”,一“去”一“返”,词义相反,“去”下之略语只能是:“自然”。“自然”何指?陶作中,此语有着特定内涵,绝不可简单理解成“回到大自然”“归耕园田”。梁任公有言,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包括他:‘自然’”(《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这个“自然”,就是《劝农》中的“抱朴归真”,就是《归园田居》中的不适“俗韵”,就是《归去来兮辞》中的“质性自然”,一句话,就是诗人归隐后的人生哲学。此意,当然非“园田”一词所可替代。在42岁的诗人看来,自读经求仕始,自己就“适俗”,就“违己”,就“自役”,概言之,去“自然”。这时限,扣除掉“少无适俗韵”之少年时代,举其成数,竟有三十年之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读诗人从肺腑中流出的这类辞句,不正可以清晰瞥见诗人对“尘网”的冷静反思清醒认识吗?“已往”云云,不正可与“三十年”互为参见互作印证吗?

诗人自言离开“自然”“误落尘网”三十年,包孕了对仕宦履历的十分痛苦的反省,也涵盖着对青年时期执著追求贤君明臣思想的一定程度的否决。众所周知,陶渊明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隐居道路,其青年时代,也满怀着经国安邦医时济世的儒家理想。青年陶渊明走的,也是一条读经游学而跻身仕途的老路。及至涉足污浊官场目睹黑暗政治,始产生了倦极思退返归“自然”的思想。而且,在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思想矛盾简直无法调和,终至“自免去职”“躬耕自资”,与传统观念毅然决裂。青年时期趋时适俗“误落尘网”,中年时期跳出“尘网”“道法自然”,正标示着诗人思想演变的历程,而辞彭泽令之举,正是思想产生质变的显著标志。此后,即令贫病交迫,再无出仕之念。陶渊明之为陶渊明,不仅在于以犀利笔触鞭笞了龌龊官场,而且在于以深刻思想否定了宦游道路。当然,这里不免有“耻事二姓”忧谗畏讥的成分,然而,论自己之前半生曰“误落尘网”,千古一人,舍公其谁!难怪钟嵘《诗品》要树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了。这样理解“误落尘网”三十年,不是与诗人的生平与思想完全吻合吗?

陶渊明“误落尘网”多少年?清方东树在《昭味詹言》一书中对吴《谱》之论唱过一次反调:“所云三十年,举其大数,指已去之年,对今四十言之,若曰前此三十。”方东树敏锐地感觉到,“三十年”,指诗人为世俗之网拘束的读经求仕为宦的三个时期,非指仕宦或偏离开园田之“十三年”。诚乃真知灼见。惜乎其说竟为时下注家冷落。这,不能不说是注释《归园田居》一诗的一大缺憾。

(原载《语文学习》1992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