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政道的故事

李政道的故事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是在中国社会局势最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1943年,李政道从江西联合中学毕业并考入了已迁入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李政道是美国华裔,他十分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中心信息的宇称守恒,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即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戈英在授予李政道博士学位时曾宣称:“这位青年学者的辉煌成就,证明人类高度智慧阶层中,东方人与西方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李政道是在中国社会局势最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茶馆曾经是李政道成才的摇篮。李政道在获诺贝尔奖时曾说:“关于现代物理学基本观念的修正,是我和杨振宁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一家中国餐馆里用膳前经常讨论而获得结论并公诸于世的。”这就是两位华夏子孙致力于科学的真实写照,李政道本人还曾是一位“茶馆里的大学生”。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兄妹六人,他排行第三。李政道自幼对数学、物理具有独特的爱好,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总是优秀。“八·一三”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迫害和继续求学,李政道兄弟几人先后辗转到江西。在江西,虽说生活苦些,但毕竟生活稳定。有这样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李政道也就塌下心来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李政道的努力使得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

1943年,李政道从江西联合中学毕业并考入了已迁入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当时,该校物质条件特别差,物理实验室设在一所破庙里,教室和校舍则设在会馆里,没有看书的地方。李政道每天都到附近的一个茶馆里去,泡上一杯茶,买一个座位,看上一天书。在这里,他练出了一种闹中求静的功夫。一年后,他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条件比浙江大学条件好一些,但仍很艰苦。为了找一个座位,他还是常到茶馆里去泡一杯茶,看一天书。在西南大学,李政道认识了比他高两届的杨振宁。他们从那时起成为好朋友,经常一起探讨物理学问题。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当代杰出的物理学家,可以说他们是在中国最艰苦的时期培养出来的。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主要有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中间玻色子是传递弱相互作用的矢量粒子。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李政道、M·罗森布拉斯、杨振宁模仿电磁相互作用的情况,提出弱相互作用是通过中间玻色子传递的思想)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提出了李—瑙恩伯定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

李政道是美国华裔,他十分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他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