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笔迹能“读出”个性吗

笔迹能“读出”个性吗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迹学家曾说,“笔迹是人类大脑的写作”。笔迹能推测性格这一说法由来已久。目前,在欧美国家,笔迹学也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沈政表示,投射只是在临床心理学中作为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不以此作为某种重大判断或者决策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汉字笔迹特征的确能反映出书写者的人格特征。因此,他认为笔迹分析并不是完全不科学。郑日昌也表示,对于笔迹分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也不要将其妖魔化。

◆胡珉琦

招聘的季节里,毕业的大学生为投递简历及各种笔试、面试绞尽脑汁,有的还要面临人力资源师严格的人格问卷测验。胜出者,不仅要能力出众,个性、人格也要尽可能适合该岗位。而就在个性、人格测评中,不经意间透出的笔迹,也可能成为测试的一部分。

笔迹学家曾说,“笔迹是人类大脑的写作”。因此,他们相信,笔迹是一个人的性格、智力水平和思维逻辑的具体反映。事实果真如此吗?

笔迹学由来已久

恐怕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笔画的轻重、字体的大小、倾斜程度、字间的距离、字行的高低等都是因人而异的。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也没有一模一样的笔迹。

书写是在大脑支配下的一种行为,或者说是大脑传递的一种信息,因此,人们希望通过分析笔迹来破解那些信息。

笔迹能推测性格这一说法由来已久。我国西汉文学家扬雄曾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意思是,一个人的字迹可以体现出他的道德品性。在我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相人不如相字”“见字如见人”的说法。

不过,它真正成为一种学说应该是在19世纪后期的欧洲。目前,在欧美国家,笔迹学也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曾经指导学生进行笔迹学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国内外,笔迹分析方法也是有不同流派的。

比如,法国笔迹学派倾向于将笔迹分为几大元素,尺度、形态、压力、速度、方向、布局和连续性。每一个元素都被赋予了一系列意义。而笔迹中某一种特定符号所体现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它的意义和诠释取决于笔迹中的其他特征。

而在国内,比较知名的职业笔迹分析师徐庆元则认为,笔迹中最稳定的是线条的轻重快慢而不是结构。根据他所运用的笔迹触觉分析法,刚性的笔迹线条书写特征是握笔紧、下笔重、书写速度快,反映出书写者行为迅速敏捷、冲动急躁的个性特征;柔性的笔迹线条书写特征是握笔松、下笔轻、书写速度慢;这种书写运动反映出书写者行为优柔迟缓、耐心稳重的个性特征;圆滑的线条是书写运动力量比较平衡而形成的,反映出书写者中庸之道的个性特征……

“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法国笔迹学派倾向于逐一分解评价,而国内更多是靠整体的感觉判断。”郑日昌认为,很难说它们孰优孰劣。

一个受欢迎的民间迷信?

尽管如此,按照笔迹来诊断复杂的人格特征目前尚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因此,并没有被主流心理学家认可。

郑日昌解释,“目前,笔迹分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是投射和潜意识”。

所谓投射,是指一个人真正的动机、欲望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可以通过此人的其他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产品”间接地反映出来,即投射出来。而联想、绘画、笔迹、梦境等这些心理活动,都可以反映投射出人的情绪、个性和知觉特征。

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罗夏创立的罗夏墨迹测验就是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测验。通过向被试者呈现标准化的由墨渍偶然形成的模样刺激图版,让被试者自由地看,并说出由此所联想到的东西,目的是诱导出被试者的生活经验、情感、个性倾向等心声。然后将这些反应用符号进行分类记录,加以分析,进而对被试人格的各种特征进行诊断。

此外,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重复了无数次的笔迹书写线条不是我们意识控制的中心,它是在未受意识影响的个性心理的无意识暴露,同时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记录。

还有解释认为,书写受到脑神经系统的调控,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对书写活动的制约也可以从性格气质类型与笔迹特征之间的关系中反映出来。

但是,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投射与潜意识是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该理论至今并不被主流心理学界认可,它并不属于科学心理学的派别。

沈政表示,投射只是在临床心理学中作为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并不以此作为某种重大判断或者决策的科学依据。“投射测试本身带有主观的因素,分析结论可能由医生的不同而不同。而科学是要求客观的、可重复的、具有一致性的。”

此外,他认为,人类对脑功能、脑分区的认识还非常粗浅,就书写与脑内的精细关系,以及与情绪、个性相对应的联系并没有逻辑很严密的研究结论。

“除非有大样本量的实验证明,笔迹分析的结果与根据标准人格问卷测验的结论有很高的关联度。”沈政说。

据了解,1995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在一项对“笔迹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中,选取了52名志愿者的笔迹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笔迹特征中的聚散度、流畅度、刚柔度,与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汉字笔迹特征的确能反映出书写者的人格特征。

但在沈政看来,这样的样本量并不足以说明问题。国外有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则表明,笔迹分析和性格的相关系数非常低。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心理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怀疑论协会主席Barry L·Beyerstein甚至在其《笔迹学如何愚弄了人们》一文中将笔迹学形容成“一个受欢迎的民间迷信”,与“占星术”“颅相学”“玄学”处于同等地位。

个性评价没有绝对客观

但是,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罗非并不赞成完全否定笔迹学的做法。“血型、星座是人固定的一种特征,而笔迹是一种行为结果,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差别的。性格会在人的某些行为中有所反映。”因此,他认为笔迹分析并不是完全不科学。

“这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别。”罗非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然科学往往要求有严格的统计学结论作为依据,但是人们在具体决策中,并不完全依靠统计学的结果。

目前,对于个性、人格分析比较客观的方法就是问卷测量。在这样一个多变量的统计分析中,每个变量对事实的解释能力只有一部分,即使统计了所有变量,也并不能百分百还原该事实。

“笔迹分析尽管有主观的成分,但也可以作为统计学变量中的一部分,作为某种参考。”他说,问卷测量有一个缺陷,测试者可能通过推测某些回答的得分高低而作出违背真实自己的选择。这种测试方法对绝对诚实的人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存心想要给人制造一个好印象,测量结果就无法保证真实性。因此,测量问卷中通常会有一些测谎题,一旦显示测试者在故意编造,该问卷就被作废。

而笔迹分析,或者测试题中一些具有隐含指向的问题,由于测试者并不知晓其中的测试点究竟是什么,反而不容易伪装。

“当然,如果仅仅依靠一次主观评价,自然很难对人的个性有全面的了解,绝对不可取。”罗非认为,对人的评价,往往需要长期的观察,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即使是专业上常用的问卷测试也无法做到绝对的全面与客观。

郑日昌也表示,对于笔迹分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也不要将其妖魔化。“目前,国内的笔迹学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自称‘大师’的不少,但缺少专业、称职的笔迹专家。”

《中国科学报》(2013-08-23第11版《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