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寄生虫性疾病

常见寄生虫性疾病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寄生虫寄生性质分为兼性寄生和真性寄生。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突主。寄生虫的感染方式主要有经口感染和经皮感染。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对宿主产生的危害有机械性损伤、毒素作用、夺取营养、携带其他病原引起继发感染等。大量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时,可引起组织萎宿、坏死,甚至死亡,以影响肝脏和肾脏等器官最为常见。寄生虫的代谢产物或有毒物质作用于宿主,引起宿主中毒。鳙指环虫寄生于鳙鳃。

一、寄生虫与宿主

1.寄生方式

如果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仅一方获利,另一方遭受损害,这种现象称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

按寄生虫寄生性质分为兼性寄生和真性寄生。营兼性寄生的寄生虫,在通常条件下营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能转变为寄生生活。寄生虫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从宿主取得营养,或以宿主为生活环境,为真性寄生。

按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分为体内寄生和体外寄生。体内寄生时,寄生虫寄生于宿主的脏组织和腔道中。体外寄生时,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寄生于宿主的皮肤、鳍、鳃等处。

2.宿主类型

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损害的动物称宿主。

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或终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突主。

3.寄生虫的感染方式

寄生虫的感染方式主要有经口感染和经皮感染。具有感染性的虫卵、幼虫或包囊,随污染的食物等经口吞入所造成的感染为经口感染。经皮感染是感染阶段的寄生虫通过宿主有皮肤或黏膜(鳍和鳃)进入体内所造成的感染。

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寄生虫、宿主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寄生虫和宿主间的相互间作用,往往取决于寄生虫的种类、发育阶段、寄生虫的数量和部位,同时也取决于宿主机体的状况。而宿主的外界环境条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宿主、寄生虫以及相互关系。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对宿主产生的危害有机械性损伤、毒素作用、夺取营养、携带其他病原引起继发感染等。宿主为了抵抗寄生虫的侵袭,产生一系列复杂的防御反应,最主要的是免疫应答。

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最普遍的是刺激和损伤,严重的可引起组织器官完整性的破坏、脱落、溃疡、充血、大量分泌黏液等病变,损伤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器官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大量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时,可引起组织萎宿、坏死,甚至死亡,以影响肝脏肾脏等器官最为常见。寄生虫的代谢产物或有毒物质作用于宿主,引起宿主中毒。寄生虫在其寄生时期所需要的营养都来自宿主,对宿主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二、常见寄生虫性疾病

1.固着类纤毛虫

病原体】主要是固着类纤毛虫中的聚缩虫、累枝虫,其次为钟虫、拟单缩虫、单缩虫及杯体虫。

【病症】固着类纤毛虫并不直接侵入宿主的器官或组织,仅以体表和鳃作为生活的基地,是共栖动物。共栖在虾(蟹)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数量不多时,肉眼看不到明显症状,宿主蜕皮时就随之蜕掉。在体表大量附生时,肉眼能看到的黑色绒毛状物。患病虾(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不能蜕皮,最终引起宿主大量死亡。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并常见,主要危害海、淡水中养殖的各种虾、蟹的卵、幼体、成体和鱼苗、鱼种、鳖、牛蛙等,其中以对虾、蟹的幼体的危害为大。

2.车轮虫病

【病原体】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

【病症】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寄生处粘液增多,鱼苗、鱼种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曾发现三种特殊病例:(1)孵化桶中的鱼苗被车轮虫大量寄生时,鱼苗呼吸困难,嘴在水面呼吸,从孵化桶上面看下去,鱼苗呈“白头白嘴”症状。(2)饲养10多天的鱼苗,被大量车轮虫寄生时,鱼成群结队围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症状。(3)黑仔鳗被车轮虫大量寄生时,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

【流行情况】车轮虫寄生在多种淡水鱼、咸淡水鱼及海水鱼的鳃及体表各处,有时在鼻孔中也有寄生。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1足龄以上的大鱼虽也有寄生,但一般危害不大。全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引起病鱼大批死亡主要是在夏天。

3.斜管虫病

【病原体】为鲤斜管虫。

【病症】寄生在淡水鱼体表和鳃上,少量寄生时对寄主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产生大量黏液,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导致呼吸困难。

【流行情况】对温水性及冷水性淡水鱼都可造成危害,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主要流行于春、秋季节。当水质恶劣、鱼体衰弱时,在夏季及冬季冰下也会发生斜管虫病,引起鱼大量死亡,甚至越冬池中的亲鱼也会发生死亡,为北方地区越冬后期严重疾病之一。

4.小瓜虫病

【病原体】多子小瓜虫。

【症状】主要寄生在淡水鱼的鳃、皮肤、鳍、口腔、鼻、眼角膜等处。小瓜虫寄生处形成许多直径1.0毫米以下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 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

【流行情况】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对鱼的种类及年龄没有严格选择性,在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中患病较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5~25℃,刚孵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并随着时间的推延侵袭力逐渐减弱。

5.隐核虫病

【病原体】刺激隐核虫,又称咸水小瓜虫。

【症状】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鳃、眼角膜和口腔等地方。病鱼初期背部、各鳍上先出现少量白色小点;中、后期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许多细小的小白点,病鱼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体表和鳃的黏液增多,食欲减退,游泳异常,严重时鱼体表皮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鱼体受刺激分泌大量粘液,可继发性感染,出现体表发炎溃疡,鳍条缺损、开叉,眼白浊变瞎等病症。

【流行情况】刺激隐核虫最适繁殖水温为25~29℃,水体比重1.017~1.020,p H值7.7~8.0。当水温低于25℃或高于30℃感染发病率较低。5~8 月份,水温25~29℃时为高发期。海水网箱养殖在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物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的海区发病率最为严重。

6.指环虫病

【病原体】为指环虫。指环虫属指环虫科。鳙指环虫寄生于鳙鳃。小鞘指环虫寄生于鲢鳃。坏鳃指环虫寄生于鲤、鲫、金鱼的鳃。

【病症】指环虫在鳃丝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寄生,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引起鳃丝黏液增多,鳃丝肿胀,苍白。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而死。鱼苗或小鱼种患病严重时,由于鳃丝肿胀,可引起鳃盖张开,其中以鳙鱼为明显。越冬后的鲢患病时,常伴有鱼体消瘦,眼球凹陷,体表无光泽及严重贫血。一条鱼的鳃上(鳃片、鳃弓和鳃耙)可寄生160多只虫,密集成白色的泡沫状小团。

【流行情况】危害各种淡水鱼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依靠虫卵及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多数种类的适宜温度为 20~25℃。主要危害鲢、鳙及草鱼,大量寄生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

7.三代虫病

【病原体】为三代虫。常见的有:鲢三代虫寄生在鲢鳙的皮肤、鳍、鳃及口腔;鳙三代虫寄生在草鱼的皮肤和鳃上;秀丽三代虫寄生在鲤、鲫、金鱼的体表和鳃。

【症状】大量寄生时,病鱼的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鱼体瘦弱,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表和鳃丝粘液增多,严重时鳃瓣边缘呈灰白色,鳃丝上呈斑点状淤血。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手持放大镜观察,可见虫体在鱼的体表作蛭状运动。

【流行情况】三代虫是一种全球性养殖鱼类病害,以咸、淡水养殖和室内越冬池内饲养的苗种易得此病,流行于春季和夏初,繁殖适宜水温20℃左右。

8.贝尼登虫病

【病原体】贝尼登虫。

【症状】主要寄生在石斑鱼、大黄鱼等鱼类的体表和鳍条上。寄生数量多时,鱼的皮肤分泌过多的黏液,使表皮局部变白,体表色素细胞扩散,因而鱼体呈暗蓝色,寄生处发炎,鱼因贫血、衰竭而死。病鱼狂游或不断地向网片或其他物体上摩擦身体,擦伤处又成为病原菌的入侵门户。

【流行情况】网箱中养殖的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大黄鱼、鲷等经常发现该虫寄生,严重时引起病鱼大批死亡。

9.双穴吸虫病

【病原体】双穴吸虫或复口吸虫。

【症状】急性感染时运动失控,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动、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在水面旋转,有时头朝下、尾向上失去平衡,头部充血。慢性感染时,上述症状不明显,病原体在眼睛内可积累很多,数十个以至一百多个,引起水晶体浑浊发白,虫体越多则眼晴白的范围越大,病鱼生长缓慢,一般不引起死亡。部分鱼有水晶体脱落和瞎眼现象。

【流行情况】此病为一种危害较大的世界性鱼病,尤其在鸥鸟及椎实螺较多地区患病率较高。以鲢、鳙、团头鲂、虹鳟的苗种受害最为严重,死亡率达60%以上。急性感染流行天5~8月,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慢性感染全年都有发生,引起白内障症状。

10.粘孢子虫病

【病原体】这类寄生虫的种类很多,寄生在鱼类的约1200余种,寄生部位包括鱼的皮肤、鳃、鳍和体内各器官组织。对海水鱼危害较大的有弯曲两极虫、小碘泡虫、角孢子虫、尾孢子虫等。对淡水鱼危害较大的有鲢碘泡虫、饼形碘泡虫、野鲤碘泡虫、鲫碘泡虫、微山尾孢子虫、中华粘体虫等。

【症状】病鱼病症随寄生部位和不同种粘孢子虫而不同。

在组织中寄生的种类,形成肉眼可观察到的白色包囊,如鳃、体表皮肤、肌肉和内脏组织中的碘泡虫、尾孢子虫等。腔道寄生种类一般不形成包囊,孢子游离在器官腔中,如胆囊和输尿管中的两极虫、角孢子虫等。

鲢碘泡虫寄生在鲢鱼的各种器官组织,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为主,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白色胞囊。严重感染时,病鱼极度瘦弱,体重仅为健康鱼的1/2左右,头大尾小,尾部上翘,体色暗淡无光泽。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常跳出水面,又钻入水中,死亡时头常钻入泥中。

【流行情况】粘孢子虫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地理分布很广,从热带到寒带,从浅水到深海鱼类都有。粘孢子虫生活史比较复杂,有些种类目前尚不清楚,特别是海水鱼类的粘孢子虫感染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1.头槽绦虫病

【病原体】九江头槽绦虫和马口头槽绦虫。

【症状】小草鱼严重感染时,体重减轻,非常瘦弱,不摄食,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至水面,口常张开。解剖观察,鱼肠前段第一盘曲膨大成胃囊状,直径是正常鱼的3倍,大量虫体造成机械堵塞。肠壁异常扩张,形成皱襞萎缩,有时有慢性炎症。

【流行情况】主要寄生于草鱼、团头鲂、青鱼、鲢、鳙、鲮等鱼类的肠道内,以草鱼团头鲂鱼种受害最为严重。草鱼在每年育苗初期开始感染,短期内大部分能发展到严重阶段,对越冬的草鱼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达90%。8厘米以下受害最盛,超过10厘米感染开始下降,2龄以上鱼体偶然发现少数头节和不成成熟的个体。

12.毛细线虫病

【病原体】毛细线虫。

【症状】毛细线虫头部钻入寄主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引起肠壁炎症。全长1.6~2.6厘米的鱼种,有个5~8个成虫寄生。对生长有一定影响;30~50个虫体寄生时,病鱼离群分散于池边,极度消瘦,逐渐死亡。全长7~10厘米鱼种,有20~30个虫体寄生时,外表无明显症状。

【流行情况】主要寄生于青鱼、草鱼、鲢、鳙、鲮和黄鳝肠道中,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在草鱼中又常与九江头槽绦虫病并发。

13.长棘吻虫病

【病原体】长棘吻虫。常见的有细小长棘吻虫、鲤长棘吻虫、崇明长棘吻虫。

【症状】细小长棘吻虫主要寄生于鲫鱼。崇明长棘吻虫、鲤长棘吻虫寄生于鲤、鲃和草鱼,夏花鲤鱼被3~5条寄生时,肠壁被胀得很薄,从肠壁外可见肠被虫堵塞,肠内完全没有食物,鱼不久死亡。2龄鲤鱼被少量虫体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当大量寄生时,鱼体消瘦,生长缓慢,吃食减少或不吃食,解剖可见肠壁外有很多肉芽肿结节,严重时内脏全部粘连无法剥离。有时虫的吻部钻通肠壁,再钻入内脏,甚至可钻入体壁,引起体壁穿孔和溃烂。

【流行情况】夏花鲤鱼肠内寄生3~5条就可引起死亡。河北曾报道因长棘吻虫大量寄生2龄鲤鱼肠内(150多条)引起死亡。上海市崇明县因崇明长棘吻虫感染鲤鱼夏花至成鱼,感染率70%以上,死亡率高达60%,呈慢性死亡。

14.锚头鳋病

【病原体】锚头鳋。危害较大的种类有多态锚头鳋、草鱼锚头鳋、鲤锚头鳋。

【症状】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鳍、眼、口腔和头部等处。多态锚头鳋寄生在鳙、鲢的体表及口腔。草鱼锚头鳋寄生在草鱼体表。鲤锚头鳋主要寄生在鲤、鲫、鲢、鳙、乌鳢和青鱼等鱼体表、鳍及眼部。病鱼烦躁不安、食欲减退、行动迟缓、身体瘦弱。肉眼可见鱼体体表锚头鳋头部插入鱼体肌肉和鳞下。寄生处周围组织充血发炎,以鲢、鳙、团头鲂最为明显。草鱼、鲤鱼锚头鳋寄生于鳞下,炎症不很明显。寄生于口腔内侧,可引起口腔不能关闭,不能摄食。小鱼种寄生10条虫体,可失去平衡,发育受滞,甚至引起弯曲畸形等现象。

【流行情况】全国都有此病流行,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在水温12~33℃都可以繁殖。对淡水鱼类各龄鱼都有危害,以鱼种受害最大,当有4~5条虫体寄生时就能引起病鱼死亡。对2龄以上的鱼一般不引起大量死亡,但影响生长、繁殖和商品价值。对鳗鱼主要寄生在口腔内,危害体重100克以上鱼。

15.中华鳋病

【病原体】中华鳋。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鳋、鲢中华鳋和鲤中华鳋。

【症状】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俗称“翘尾巴病”,最后消瘦、窒息而死。

中华鳋寄生在鱼的鳃上,刺激鳃组织,使组织增生,病鱼的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重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使鱼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在全国均有发生,长江流域每年4~11月为中华鳋的繁殖时期,5月下旬至9月上旬流行最盛。大中华鳋主要危害二龄以上的草鱼,鲢中华鳋主要危害二龄以上鲢、鳙鱼,严重时均可引起病鱼死亡。

三、注意事项

患病鱼体的观察诊断,检查样本要求为濒死或刚死亡的生物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