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顶洞人之谜

山顶洞人之谜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自身就是一部不解之谜。19世纪早期,在北京龙骨山的山洞里,相继出土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其中,爱打扮的山顶洞人是我们黄种人的祖先,他们不仅勤劳勇敢,而且聪明机智。因此,很多国家纷纷组织考察团进入中亚地区,试图找到人类祖先的线索。这个时期,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里,生活着一群原始人。我们称这群原始人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踪迹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人类自身就是一部不解之谜。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亚洲东部这片被称作“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究竟来自何方?19世纪早期,在北京龙骨山的山洞里,相继出土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其中,爱打扮的山顶洞人是我们黄种人的祖先,他们不仅勤劳勇敢,而且聪明机智。他们用双手来装扮自己,同时也装扮着人类的进化史。

中国存在古人类化石吗?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但是,就像当年西方的地质学家一口咬定中国没有石油一样,外国的人类学家也曾断言在这块大地上没有远古人类。雅克·德·摩根在《史前人类》一书中称:“中国文明始于公元前7~8世纪,我们完全不必理会它的史前史。”此说不仅人为地缩短了中国文明的历史,还表现出对我国史前文化的不屑一顾。然而,事实胜于雄辩,1920年对于中国的科学家来说,是令人振奋的一年。

法国著名标本采集家桑志华神父是现在的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天津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从1914年开始,他在黄河流域进行了10年的考察活动。1920年,他在陇东地区的黄土高原上发现了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同一年,他又在甘肃庆阳北部更新世晚期(距今13万~1万年前)的黄土堆积中发现了3件古人类打制的石制品——1件石英岩石核和2件石英石片。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第一批旧石器,彻底打破了一些西方学者“中国无石器时代人类”的偏见,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人类学家们在中国寻找人类祖先化石的热情。

1922年,桑志华神父根据一位蒙古族老乡提供的线索,在位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乌审旗境内的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南角,发现了世界著名的萨拉乌苏遗址。1923年,桑志华和德日进一起先后两次对这个遗址作了更加深入的进一步考查和发掘,发现了披毛犀、野驴、骆驼、河套大角鹿、旺氏水牛、羚羊等33种哺乳动物以及鸵鸟等11种鸟类化石,这些化石不仅数量非常丰富,而且保存相当完好。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一颗人类的上门齿化石以及一批旧石器。后来研究证明,这颗人类的上门齿化石属于一个七八岁的儿童。加拿大人类学家步达生称之为“鄂尔多斯人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河套人”,与欧洲莫斯特文化同期。这些动物化石的组合特征表明,萨拉乌苏遗址的时代应该是更新世晚期。最近,一些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定该遗址的绝对年龄为距今35000年左右,证明了动物组合得出的时代是准确的。

此外,桑志华和德日进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一个叫做水洞沟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其中的埋藏也非常丰富。

河套人

河套人遗址包括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遗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水洞沟遗址。从1922—1980年,前后共发现有“河套人”的顶骨、额骨、枕骨、下颌骨、牙齿、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化石。比较之下,萨拉乌苏河动物化石多,有少数石器和人骨化石,而水洞沟石器多,动物化石少,末发现人骨化石。1978—l980年获得的人化石达19件,其中6件直接得自晚更新世原生地层中,时代约为5~3.7万年。

“中亚热”成了席卷世界古生物学界和古人类学界的潮流

20世纪初,就在古人类学界的社会达尔文义思潮风行正盛的时候,一些西方学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找到人类的根源,必须打破欧洲这个局限,把视野放宽。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怀着对达尔文预言的深信不疑,踏上了非洲的土地。也有一部分人,根据第三纪以来哺乳动物进化与自然环境变迁的情况,推论认为中亚(包括中国西北部以及蒙古高原)这块当今干旱、贫瘠的广阔原野,在遥远的过去却曾经是孕育人类的“伊甸园”。因此,很多国家纷纷组织考察团进入中亚地区,试图找到人类祖先的线索。一时间,“中亚热”成了席卷世界古生物学界和古人类学界的潮流。

当时,著名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中国政府实业部担任矿业顾问,他一度也投身到了“中亚热”之中。从1919年开始,他倾心致力于中国远古文化的考察。1921年,他先后发掘了辽宁省锦西县的沙锅屯铜石并用时代洞穴遗址和著名的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1923年和1924年,他又在甘肃各地考察,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的村落和墓地遗址。

也是在那时,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步达生一向坚信中亚是人类摇篮的学说,并且写出过《亚洲和灵长类的分化》等论文来论述中亚是寻找早期人类及其祖先最有希望的地方。在北京(当时叫北平),步达生与安特生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1925年,这两位学者开始一起积极地筹备—项以新疆为目的的中亚考察项目,他们的这个合作项目在1926年获得了瑞典科学研究委员会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金支持。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一项意外的发现使他们一下子将视线转移到了周口店——这个位于北京西南方、在当时并不起眼的远郊小镇上来。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山顶洞人的踪迹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大约到了距今18000千年以前,在“北京人”曾经活动过的周口店地区,自然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来从龙骨山下流过的坝儿河虽然还存在,但水势小了,变为一条小溪,而且一到冬天,便会干涸。以前曾经是湖泊或沼泽的地方,变成一处处深水塘,水塘里生长着肥大的草鱼。平原上还有着一些干旱多沙的地区,时常能看到鸵鸟昂首阔步的身影。龙骨山上的树木稀疏了,但不远的地方还生长着大片的森林,斑鹿、狍子、野猪在这里出没,虎、豹、熊等凶猛动物也不时地在森林里游荡。山下辽阔的草地上奔驰着野马、羚羊、野兔,老鼠也常常在草地上窜来窜去,凶残的鬣狗则在夜里逞凶。

这个时期,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里,生活着一群原始人。我们称这群原始人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踪迹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还得从周口店“北京人”考古发掘的事情上说起。

1929年发现第一个“北京中国猿人”头盖骨的事件震撼了学术界,大家对第二年的野外发掘充满了期望。1930年春,野外工作开始不久,几个技工在“北京人”遗址的最上层意外地发掘到一些鹿骨和其他动物骨骼化石,当时主持工作的裴文中立即意识到,在“北京人”生活过的洞穴上部可能还有一个洞穴。实地考察之后,果然发现在龙骨山顶部有一个山洞,风化的泥石碎块把洞填塞掩蔽了,不专门寻找,很难看出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这一发现在当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那一年的考古焦点集中在“北京人”遗址上。

山顶洞

山顶洞人居住的山洞洞口向北,宽约5米,高约4米,可以明显地划分为4个区域,即洞口和上室、下室、下窨(窨室,即地下室)。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深约8米,宽约12米,这是山顶洞人日常生活与居住的地方。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约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好像一个陷井,全部是动物化石。关于这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在人类入住以前,一些动物偶然掉进这个天然的陷阱;另一种则相信这是山顶洞人的仓库。他们把没吃完的猎物放在这里储存起来,以备不测。

你知道中国最早的墓葬在哪里吗?

1933年之后,山顶洞的发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时,周口店考古工作的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发掘方法更先进了。这样,山顶洞遗址的发掘一开始效率就很高。1933—1934年由裴文中主持发掘清理工作。由于山顶洞遗址的地层堆积不厚,地层中所含石块不多,挖掘进展快,因此两年时间就把山顶洞清理完毕。

1933年11月9日发掘下室时,发现了一具最完整的头骨,头骨上下牙齿都还保存完好。刚出土的时候,头顶向上,稍向左方倾斜。在头骨之后有残破的盆骨,盆骨之后又有一对大腿骨。在附近还发现一件残破的肩胛骨。在场的人都感到收获巨大,技工把头骨从土层中取出来。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荆条编的浅筐里,为了使头骨稳定,下面还垫放了一些细土。

浅筐送到办公室后,贾兰坡和裴文中等发现头骨下垫着的土中有一些小小的红色粉粒,细看原来是赤铁矿的粉粒。见多识广的裴文中蓦然想起这说不定是原始人的墓葬。因为当时在欧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中,就常有散布赤铁矿粉粒的现象。如果判断正确,就意味着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墓葬。

这个想法使裴文中和贾兰坡激动起来,立刻赶赴现场,重新布置发掘。以后的工作证实了裴文中的判断。在山顶洞下室相继发现了另外3件人头骨和身体上的其他一些骨骼,这些骨骼周围分布的赤铁矿粉粒和一些穿孔的海蚶壳、狐犬齿向人们说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墓葬的习俗,并且有了随葬品。在上室文化层的清理发掘中发现有两个小孩的头骨残片和一个成人的部分身体骨骼碎片。另外还发现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其中丰富多彩的装饰品尤其令人啧啧称奇。

敛葬习俗

对于山顶洞人使用的赤铁矿粉,一般认为是血的象征。在原始人看来,血代表生命,人死血枯,因此在墓葬中加上与血同色的物质,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这一红色敛葬习俗在世界各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考古发掘中多有存在。在中国,到了夏、商、周时期,流行的朱砂葬和红漆棺葬,也是原始人崇红、尚红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山顶洞人化石存在哪些谜团?

在山顶洞发现的人类化石中,有完整的头骨、头骨残片、上下颌骨及身体上的骨骼,全部材料中至少可以认出有7个或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根据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可以鉴定他们的性别和大致的年龄,其中有4个成年人,一个少年人和两个小孩。小孩中有一个约有5岁左右,另一个只留下极薄的头骨残片,大约是刚出生的婴儿。成年人中男女各两人。他们有3人是从墓葬里发现的,其中有一个超过60岁的男性老人,两个女性则比较年轻。

首先引起考古学家注意的现象是:山顶洞内人骨的分布很零乱。这些骨骼很少保持在身体的正常位置,有的骨骼很显然是属于同一个体,但发现时往往并不处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上,有的甚至分开几米远。为什么遗骨分布如此紊乱?也许是被后来的人翻动过,抑或受到地震的影响?总之这一现象令人困惑。

如果继续观察保存比较完好的三个头骨和一个头盖骨,在头骨上均有凹坑、破裂或穿孔的痕迹,证明是皮肉犹存的时候被尖锐的器物重击而成的。因此,这4个人有可能都是被害致死的。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在下室墓葬中发现的3具人头骨,得到了更令人无法想象的结论:3具人头骨竟然具有3个不同种族的性质,即原始的蒙古人、美兰尼西亚人和爱斯基摩人3种类型。这个研究结果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如何解释同一遗址中会有不同的种族在一起呢?根据头骨上的伤痕观察,魏敦瑞在《东亚发现的现代人最早的代表》一文中,认为也许是3个敌对的种族曾有过战争,牺牲后葬在一起;也许是不同种族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家庭。但这只是推测,事实可能远比魏氏所作的推测复杂得多。

虽然山顶洞发现的人头骨性状各异,但是也有共同之点:就是在形态观察上都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以及有下颌圆枕等。这样,可以肯定,山顶洞人是蒙古人或黄种人的祖先。

脱胎换骨

与旧石器时代的人比起来,山顶洞人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他们的头顶圆横,前额比较饱满,眉脊已不明显突出,脸型和鼻型与现代黄种人差不多,吻部也不再像“北京人”那样向前伸出,下巴已经明显长出来。可以说他们已经算得上是“五官端正”的人了,而且脑量达到1300~1500立方厘米。他们中间,有的男性身高已达170厘米以上,有的女性身高也已接近160厘米。

为什么说山顶洞人是一群“爱打扮的人”?

只要一说起原始人,很多人不由自主就会把他们同粗野联系起来。其实不然,他们也很懂得怎样使自己变得漂亮。虽然没有珍珠玛瑙、黄金翡翠和香脂红粉,但是他们自有一套化妆技术和别具一格的饰物。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曾经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山顶洞人也有项链,他们喜欢项链,不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制作项链上,因此考古学家称他们是一群“爱打扮的人”。

从山顶洞里发现的装饰物包括穿孔兽牙、穿孔海蚶壳、钻孔小石珠、钻孔小砾石、钻孔的鱼骨和有刻沟的骨管等。钻孔石珠做得最精致、最细小。它们中最大的直径才6.5毫米,原料为白色石灰岩。推断其制作过程大致如下:先把一块小石子的边缘小心地敲击成四方形或多角形,然后把一面磨平,再从背面钻孔。这样钻出的孔呈漏斗状。石珠的孔边缘很光滑,应该是长期佩戴而磨出的结果。

钻孔的小砾石只出土一件。它的原料为黄绿色火成岩,椭圆形,长约4厘米,厚1厘米稍多,一面为天然磨面,另一面经人工磨平,形状很规整。这件饰物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孔从砾石的两面对钻而成,懂得对穿,钻得又相当准确,算得上是人类在改变自然物形状的技术上的一次飞跃,这只有在人类智慧发展到相当水平时才能办到。令人惊奇的是,山顶洞人使用的海蚶壳,每个壳的结合部下,都有一个在石头上磨穿的孔。海蚶是海里的生物,周口店附近并不出产,最近的产地也在距周口店约200公里的渤海边。这说明山顶洞人的生活范围在当时已扩大到较远的地方,有点超乎我们的想象。

山顶洞出土的装饰品中以穿孔的兽牙最多,有多枚。孔是用很锐利的尖状石器刮挖齿根的两面,形成一个长凹槽,到齿心空隙处穿通而成。许多孔由于长期佩戴已磨出亮光。这些兽牙形状各异,有像弯角状的、笔尖状的,还有钻头形的、扁平葫芦形的。可以想见,串在一起的时候,垂坠着的是一排黄色光亮的齿冠,走动起来,齿冠相互碰撞磨擦,发出诱人的声响。这时,佩戴这串牙齿的山顶洞人自我感觉一定非常良好。

资阳人

资阳人是1951年在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修建铁路桥时,在桥墩基坑中发现,属晚期智人。资阳人化石为一较完整的头骨,面骨保存有上颌骨的一部分。头骨较小,表面平滑圆润,额结节和顶结节都明显突起,额部较丰满,头骨内面骨缝几乎全部愈合,说明属一老年女性个体。与资阳人化石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鬣狗、虎、马、中国犀、猎、麂、水鹿、大额牛和东方剑齿象等。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打扮自己?

山顶洞人上述装饰品的发现,表明他们已经知道将同一类型的东西加以贯串,把不同的东西组合而成统一的形象,具有了最初的形式美。这些质料不同、形状各异的装饰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穿孔都呈红色。考古学家认为当时有用赤铁矿把系带染成红色的习惯。系带则可能是用皮、鹿筋或纤维等做成。这种染带习惯直到现代还保留在一些土著部落中,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就有把袋鼠筋或皮条做的缠头带饰涂上红色泥土的习惯。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打扮自己,很难确切知道。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体饰物,是1963年在山西峙峪遗址出土的一件钻孔的石墨饰物。距今约18000千年。因为它的形状不完整,看不出是一件什么东西,而且仅此一件,无法了解当时远古人类的装扮。但约一万年以后的山顶洞人的装束,我们可以凭借发掘出的大量饰物略见其一斑。现在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看到山顶洞人的项链了:一根红带子上穿着白色的或红色的石珠,黄色的和白色的兽牙与骨管,还有黄绿色的小砾石和白色的贝壳,五光十色,十分美丽。

山顶洞人装饰品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与山顶洞人同时期的其他一些遗址中也发现有类似的人体饰物。如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就发现有一件穿孔的小石珠,还有一件用鸵鸟蛋壳做成的穿孔小珠。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远古人类普遍有了装饰自己的意识,原始艺术已经产生。但是,除了上述原始的人体饰物,中国至今还没有发现过旧石器时代其他更令人激动的原始艺术品。也许,在一些还没有被人们找到的洞穴里,岩壁上的原始图画正等待着下一次的考古大发现吧,人们期待有更多更好的原始艺术品露出庐山真面目。

峙峪遗址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的峙峪村发现了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距今约2.8万年。峙峪遗址的出土文物非常丰富,石制品约15万件,还出现了比较进步的间接打制产品,如扇形石核和小石叶。通过对峙峪遗址出土动物化石研究表明,发现在面积不大的发掘范围内有众多的马类猎获品,实为旧石器遗址之罕见,因此峙峪人又被誉为“猎马人”。

山顶洞人为什么如此酷爱装饰品?

山顶洞人如此酷爱装饰品,其原因何在?仅仅是为了美吗?

当然,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即使是原始人也不例外。但山顶洞人戴装饰品的目的,除了审美以外,男子还用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和智慧。在原始社会,劳动是有分工的,男人从事渔猎,而女人从事采集。原始人的劳动工具非常简陋,因此狩猎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求狩猎者既要威武有力,又要机智勇敢。这也说明一个事实,只有英勇的人能捕获猎物,才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生存机会。而且猎物越多就越证明他有本事。所以,男人们一旦捕获动物,就把它的牙齿拔下来,穿孔后佩带在身上作为一个标记。从山顶洞人所戴饰物的多少或种类可以看出他打猎的本领的大小。分析山顶洞所挖掘到的装饰品,发现当时的人们喜欢用犬齿来做饰物。原因有两个:其一,在动物的牙齿里面,犬齿的牙根最长,也显得比较美观,而且更容易穿孔。其二,犬齿是全部牙齿里最少的,而食肉类动物的犬齿是最厉害的。取其最厉害也最少的,这正是英雄气概的表现。

至于小石珠之类,则是穿孔技术的体现。这中间还有一个很微妙的目的是讨好女性。一方面,原始群体中女性较少,因而有不少男性注定要打光棍。另一方面,山顶洞人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承担着生殖繁衍和养育后代的重任,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而且,从山顶洞人生产力水平来看,他们有了很大发展,在婚配制度上已形成了稳定的对偶制。所以,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占有优势。女子不怕无夫,而对男子来说娶妻绝非易事。如果一个男子想要娶妻生子的话,他应该是出类拔萃的才行。

男子佩戴装饰品,不但使其显得更加俊美,还能显示其智慧和才能。试想,如果一个山顶洞人脖子上戴有虎牙,也就是说他曾捕获过老虎,难道这还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个英雄吗?后代的打虎英雄武松也不过如此,却已流芳百世。在原始社会,唯有英勇机智的人才能更加适应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博得女子的青睐,男士何乐而不为呢!

装饰品的由来

对装饰品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手镯是从奴隶社会的手铐演变来的;而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要求女子目不斜视,为了防止她们左顾右盼,就在其耳垂上挂了东西以示警戒,这便是有人说的现代妇女所戴的耳环、耳坠的由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装饰品早在原始人类中间就已很盛行了。

为什么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稀少、制作简陋?

我们通过装饰品知道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钻孔、挖凿、雕刻等先进技术。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的石器却粗糙简单,与比他们早几十万年的“北京人”的石器差不了多少,甚至与“北京人”制作的尖状器等出色的石器相比,山顶洞人的石器反而还显得原始落后一些。

考古学家们在山顶洞发现的石器非常少。在近20米的地层中,掘去的堆积约860立方米,有人工痕迹、可以判断为石器的一共才有25件。另外还有一些没有人工痕迹的石器原料——砾石和石英。石器中有燧石制成的刮削器、砂岩砾石打制的砍斫器和脉石英制的两端带刃的两极石片等。

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稀少、制作简陋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可能是山顶洞人在“北京人”堆积中拣北京人留下的器物使用。但此说不足服人。山顶洞人制作项链时不惜使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精益求精地追求对生存来说显得并不重要的饰物,而在对民族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生产用具制作上却如此草率粗心,不求进取。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历史学家提出的解释较为引人入胜。他们认为可能是山顶洞人在遇到突发事件,不得不迁徙别处的时候,拿走了一切精致有用的工具,而把少量粗笨落后的石器丢弃了。这种说法倒符合我们对山顶洞人的认识,遗憾的是这一解释却一直没有办法证实。

现在,我们只能悠然思古,当时山顶洞人到底遇到了什么事件而不得不抛弃家园?他们迁徙到了什么地方?能够代表他们技术水平的石器如今落在何方?

麒麟山人

1956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工作队在来宾县桥巩圩附近的麒麟山盖头洞发现,人的遗骸仅保存有颅底部分,包括大部分上颌骨和腭骨,右侧的颧骨和大部分枕骨,三者已不连续,是属于一个男性老人的个体。伴生动物化石多是现生种。还发现有打制石器。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

山顶洞人的骨器有哪些?

与发现的石器一样,在山顶洞遗址出土的骨器也寥寥可数。其中有一件骨针极富代表性,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8.2长厘米,最粗处直径0.33厘米,针眼直径为0.31厘米。针身略有弯曲,刮磨得很光滑,针头锐利。其制作过程可能是,先将兽骨刮成圆而细的长条,然后把一头磨尖,另一头用尖状器挖出针眼。这件精致的骨针告诉我们,山顶洞人已经穿上了兽皮缝成的衣服。人们穿上了衣服,身上的长毛便逐渐退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另有一件赤鹿角,表面进行了刮削,截去了枝叉,尖头残缺。20世纪50年代初,这件鹿角的模型在考古学家贾兰坡的书桌上摆放了很长时间。贾兰坡越看越觉得它像一个因尖端残破而被抛弃的矛头。于是作了一个试验,将它绑在木棍上,结果显得很合适。鹿角坚硬而有韧性,适于制作武器。但这件鹿角到底是不是矛头还很难确定。

不管怎样,山顶洞人的生活水平比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的食物种类丰富了,特别是开始捕鱼,扩大了生活来源。以草鱼眼上骨所代表的草鱼体形很大,长的可达80厘米。如此大的鱼决非浅水所能生存。而要捕到它,不利用渔具是办不到的。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山顶洞人已经能够用网捕鱼。不过此说仅仅是猜测,没有什么依据。大多数学者认为山顶洞人使用鱼叉的可能性最大。山顶洞人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展至水域,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我们知道,在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之后不久,人类走出了天然洞穴,开始了在树上巢居和地面半穴居的新生活。山顶洞人是人类走出洞穴之前的一个群落。山顶洞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在中国大地上生存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山顶洞人的年龄

山顶洞出土的动物化石中林栖的食肉类很多,像果子狸和猎豹,都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林边的动物,表明当时北京一带的气候温和湿润。科学家用改进了的碳-14断代方法,测定山顶洞遗址的年代,得出山顶洞人正好生活在距今3万年左右高温期的结论。这比以前测定的年代提早了约1万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