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大熊猫

揭秘大熊猫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在大熊猫胃内发现两类纤毛虫。大熊猫胃内纤毛虫的密度低于牛羊等复胃食草动物,据估计,大致是两个新种。专家认为,大熊猫消化竹子可能得力于纤毛虫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给22只雌性大熊猫进行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还有的是两者同时进行,而受孕的只有11只,其中纯人工授精获得繁殖成功的只有两例。

揭秘大熊猫

世界上稀有珍贵兽类大熊猫,是名贵的观赏动物,为我国特产。然而,就是这个憨态可掬、人见人爱的大熊猫,身上却有着一个又一个至今未能揭开的谜。

对大熊猫属于哪一个科的问题,科学家们就争论了100多年,至今尚无定论。

大熊猫之谜

有人认为,大熊猫应属浣熊科。因为大熊猫与浣熊具有相似的特征。还有的科学家认为,大熊猫属熊科,其依据是大熊猫脑外形与熊相似;也有人通过对其颅骨、牙齿以及化石的研究,甚至是通过血清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得出大熊猫与熊相似的结论;还有人主张应单独分出一个大熊猫科,认为大熊猫的吻部比熊短,牙齿脱换的特点及胎儿尾长的返祖现象都与熊不同。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早在800万年前,中国云南的热带森林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它们的食物以肉食为主。而如今大熊猫的食物99%都是竹子。是什么原因让它们的食性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变呢?它们如何消化坚硬的竹子呢?竹子开花后,大熊猫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呢?

熊猫的祖先有尖锐发达的犬齿、较短的肠道,以及肉食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在进化过程中,大熊猫仍保留了祖先的这些特点。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渐渐地,它们退居深山竹林,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

但是,按照动物学专家的思维逻辑,原本是吃肉的动物,结果改为以吃竹子为主,一般会难于适应,并将退出生态。然而,大熊猫不但反其道而行之,并且选择了一种最难消化的高纤维的竹子作为主食,这不能不令科学家吃惊。

动物专家研究发现,一般在食草动物消化道内才有纤毛虫,它的生物总量占整个消化道微生物总量的50%左右,在植物性食物的消化与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耍作用。

研究人员分别采用直接镜检和碘液染色镜检法进行原虫检测。结果,在大熊猫胃内发现两类纤毛虫。大熊猫胃内纤毛虫的密度低于牛羊等复胃食草动物,据估计,大致是两个新种。专家认为,大熊猫消化竹子可能得力于纤毛虫的作用。

但是,不断造成大熊猫死亡的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又是什么呢?难道也是纤毛虫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还是一个谜。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未解的大熊猫习性之谜,诸如为什么有的大熊猫在发情期没有求偶表现?产仔为什么小到只有几百克左右?大熊猫为什么反复出现痛苦的排黏过程?

大熊猫种群的兴衰、存亡也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又是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群,面对全球仅剩的1000多只,许多生物繁育学家都为攻克大熊猫繁殖育幼的难关绞尽脑汁。

大熊猫的交配率低,受孕率低,成活率低,在饲养动物中是特别突出的。人工饲养条件下,进入繁殖期的雌性大熊猫一般都能按季发情,但雄性大熊猫却寥寥无几。雄性发情难,是不是大熊猫的本性呢?

在卧龙、佛坪等自然保护区的科学工作者发现,雄性大熊猫也有发情现象,他们曾亲眼看到几只雄性大熊猫为了争配一只雌体而互相吼叫、追逐和扭打,其壮烈场面,是动物园根本无法见到的。这说明了繁殖问题不在于大熊猫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大熊猫的本性生活还缺乏规律性的认识,不能按照其本来条件来饲养它们、管理它们和保护它们。

雌体的排卵期很难掌握也是困扰大熊猫繁殖的一大问题。如今,雄性大熊猫发情困难可以采用人工授精作为补充的手段,但雌性大熊猫一年中大约只有3天能受孕,而且还查不出明显的生理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给22只雌性大熊猫进行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还有的是两者同时进行,而受孕的只有11只,其中纯人工授精获得繁殖成功的只有两例。

此外,大熊猫幼仔也很难成活。一只初生的幼仔只有普通老鼠那么大,体重约100克,是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在哺乳类中,除了有袋类动物以外,再没有这样母子体重相差悬殊的动物了。幼仔双目紧闭,看不见东西,皮肤上只有稀疏的胎毛。据科学家的报道,其发育程度大约相当于六个月的人类胚胎,肾、大脑以及一些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均未发育完全。这种机体也许适应高山峻岭、冰天雪地、细菌稀少的环境,反而适应不了人工气候、情况复杂、污染严重的人间烟火。幼仔有的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疾病不能生存;有的被母兽压死,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雌性大熊猫生下两仔以后,自己只能抚育一只。另一只由人工抚养,尽管采用先进办法,也很难成活。

随着人工培育大熊猫成活的数量越来越多,需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濒危物种,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让它们在短时间内继续繁衍下去,但是,野外存活的大熊猫数量日益递减,通过人工饲养的大熊猫能否回归到大自然,真正具备野外生存的能力,而不是动物园里仅供人们观赏的活化石

大熊猫一路走来给人们留下了诸多悬念,关于大熊猫的未解之谜,还有待科学的进步去一一解开。

与其他濒危物种给人类的警示一样,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在保护濒危生物、保护地球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