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遇一共有几个光之翼

光遇一共有几个光之翼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对1981年“7·24”螺旋状UFO的研究开始,刘炎先生对发生在中国的众多UFO事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飞碟探索》《天文爱好者》《科学实验》《科技日报》等报刊都留下了他的研究心得。另外,每当中国出现群体性UFO目击事件后,紫金山天文台给目击者的回函也大多出自其手。刘炎认为,螺旋状飞行物的出现是合理的,并非是超自然的现象。

文_周小强

怀疑与信仰

得知预测消息的爱好者们日夜仰望星空,1981年7月24日晚22时40分左右,他们果然如愿以偿。据媒体报道,这天晚上在中国西南、中南、华中等地,数百万人目击了螺旋状不明飞行物。很快,大量的目击报告就汇集到张周生这里。

很多目击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诚实,还特意加盖了单位的公章,个别有准备的人还拍下了照片。至于照片上为什么只留下一团椭圆形光斑,张周生的解释是:拍摄者正好位于螺旋体的正下方,加之在黑夜以及胶片的光学成像特性,拍出的照片只能如此。

信心十足的张周生根据计算结果,再次预测了这颗彗星出现的时间,然而这次却没有收集到任何可靠的目击报告。

人们对他的理论重新产生了怀疑:首先提出的质询是,目击者看到的高度与他的预测有差距;其次,像张周生所假想的那种分裂出来的小彗星,在天文学上并未得到证实,也从未观测到。

但是,张周生的假设,至少对我们眼睛的准确性提出了怀疑。他让我们再次面对这些不知出处的UFO照片时,即使不怀疑拍摄的真实性,也要反问一句: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外来客吗?

就在此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刘炎出来说话了。他认为,螺旋状飞行物是合理的,并非是超自然的现象。

只要对中国UFO研究稍微了解的人,想必都知道刘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著名的UFO研究专家。从对1981年“7·24”螺旋状UFO的研究开始,刘炎先生对发生在中国的众多UFO事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飞碟探索》《天文爱好者》《科学实验》《科技日报》等报刊都留下了他的研究心得。另外,每当中国出现群体性UFO目击事件后,紫金山天文台给目击者的回函也大多出自其手。

已淡出天文科普报道第一线的刘炎先生,他的研究观点与王思潮截然相反。刘炎认为,螺旋状飞行物的出现是合理的,并非是超自然的现象。以下便是他的一些个人看法:

有关 “8·28”光环状飞行物

最近的一起光环状发光体事件,是在2002年8月28日21时前后出现的。当时,中国的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许多省市自治区数以十万计的群众,在夜空中都目击到了一种圆形不明飞行物。它如满月大小,发白色光亮。在人们惊诧之际,许多媒体也纷纷做了报道。为了分析需要,在此仅引《飞碟探索》报道过的一例。

四川岳池的教师周文报告说:“21时09分,仙后座下方突然出现了一个光团,比北斗七星还亮,是全天最亮的,视直径约40′。光团经北极星下方、大熊座γ星不断西移。21时16分光团到达靠近地平线的猎犬座β星下方,几乎看不见了……西移过程中,光团不断变大变暗,到猎犬座ρ星下方时,视直径约5°。光团运动过程中始终呈圆形,运动轨迹呈圆弧状,运动角距约50′。在双筒望远镜里,光团中央有一亮圆斑,圆斑外围是暗环,暗环外围是亮环。”

其实,2002年“8·28”飞行物与20年前发生在中国北方的“6·18”夜空发光物的情况十分相似。

1982年6月18日22时左右,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嫩江等地区,夜空万里无云,星光灿烂。忽然,在北方的地平线出现了一颗迅速升起的“亮星”,其尾部似乎还有一个喷火的“尾巴”。不一会儿,“尾巴”消失,“亮星”继续上升,并开始发生旋转,变成一团逐渐增大的橙红(或橘黄)色小光团。22时08分左右,那光团发生突变,眨眼间变成了一个耀眼的白色光团。明亮的白光划破黑蓝的长空,照耀着寂静的大地。

这白色光团迅速扩展,很快成为一个外亮内暗的正圆形光环,而原来的那颗“亮星”则依然还在光环的中央。当白色光环在空中迅速扩张时,有不少目击者感到白光几乎是铺天盖地般压将过来,惊得目瞪口呆。光环的形状始终保持着相当完美的正圆形,到22时25分左右,扩展到最大,几乎占满了北侧的半个天空。此前在22时15分左右,中心的“亮星”消失不见。而光环在其不断扩张时,亮度相应地不断削弱,以至透过光环的内部逐渐可以看到后面的星空背景了。

光环的亮度继续减弱,最后变成灰白色。那光团的中心位置先是迅速上升,然后慢慢地向着东南方向运动。在橙红色光团出现的同时,其左下方还有一片较暗的蓝绿色蘑菇状云雾。此云逐渐向西部拉长扩张,同时颜色也逐渐变为灰白,到23时左右已成为横亘在西北地平线附近的一抹马尾形长云了。在其扩展的过程中,颜色也逐渐暗淡下来。此云到23时30分左右才隐没不见,于是夜空又恢复了一片黑暗!

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也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一次光环状飞行物事件。

此后,这类事件又在中国北方夜空中出现了多次,如1984年4月、1984年8月12日、1988年8月、1999年7月23日等。其中1984年4月,在7日、9日、11日和13日相继出现4次,时间都在晚上21时45分左右。特别是13日的那次,在短短几分钟之内竟接连出现3个相交的光环和3个相应的中心亮点。而随着光环的扩张,它们最后又成为3个略有偏移的同心圆似的“太空涟漪”。

夜空奇象

1988年8月下旬,北方夜空中又有一连串的光环惊动了人们。从25~31日,在每天晚上的21时左右,几乎在同一方向上,接连出现这种光环状的发光飞行物。由于多次重复出现,许多有心的爱好者都拍摄到了不少优美的照片,其中有些当时就在媒体上发表了。

我们紫金山天文台当时也收到了一套极其出色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清晰地显示了这类光环状飞行物的形态,而且还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它发展变化的过程。

照片是1988年8月27日晚21时05分前后,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吴淑贤女士拍摄的。

我们可以看到,开始呈梭子状的发光物向右上方飞行。发光物右上方亮度较高,表明该处或是温度较高,或是物质密度较大的部分。接着飞行物的前端出现亮团,表明该飞行物发生了突变,有物质的喷发和抛射。发光物的不断膨胀表明,其组成物质是气态的。前端的气团显示出螺旋状的结构,此结构暗示,这是由某一中心物质一边旋转、一边喷射气体的物质形成的。前端气团和后部气团有明显的分界线,则表明它们是由不同的过程产生的。

后来,前后两个气团继续扩张,前端的螺旋状结构变得更加明显。螺旋状气团的扩张速度明显大于后端气团,这说明中心物体在两个不同阶段中喷射气体物体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此时,前端气团的螺旋状结构相当清晰,气团中心开始呈现出一个V形的光亮区。随着螺旋状气团的进一步扩张,其内层亮度开始降低,中央的V形光亮区更加显著。由此可以看出,气团就是由位于V形区顶点的某一中心物质喷射出来的。从V形的尾迹我们可以看出,中心物体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这与螺旋状的轨迹线一致。

最后,前端的螺旋状气团的内圈越来越稀薄、透明,光团已明显成为光环状了,而环中心的V形光亮也更加引人注目。

通过这一系列图片,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2002年的“8·28”飞行物、1982年的“6·18”飞行物与1988年的“8·27”飞行物,竟是如此相像。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归为同一类型,称为光环—光团状发光飞行物。

该种发光飞行物的主要特征根据以上介绍,可以总结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天空先是会出现一个上升着的光点,后面跟随着一个梭子状、蝌蚪状或马尾状的光团。

第二,某一时刻光团前端的亮点发生突变,出现一个闪亮的白色小光团。

第三,小光团迅速扩张,并慢慢与原光团拉开距离。随着光团的扩张,其亮度不断降低,细节也逐渐显露出来。它先是成为螺旋状的光团,直至发展成巨大的光环。光环的中心有一个V形的喷射着气体的发光亮点。

第四,圆形光环的扩张速度显然大于原先光团的速度。最后,两个光团均因扩张至足够稀薄而渐渐隐没。

不同的观测者,如果在不同的地点(相距1000千米以上)、不同的时段看到这种发光物,其形态可能略有不同。特别是在较远处的观测者,可能会分辨不出螺旋状或光环状的细节,也看不到或者注意不到先前形成的那片梭状、蝌蚪状或马尾状的光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