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到”学习法

“六到”学习法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其《训学斋规》一文中指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慢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其《训学斋规》一文中指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慢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意思是:读书讲究“三到’,要用心想,要用眼看,要用口读。心思不在书本上,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若不专心一意,只是随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增加了“手到”,成为“四到法”,即“读书有‘四到’:心到、眼到,口到和手到”。“心到”即思想要集中;“眼到”即凝神细看;“口到”即要有“念功”,只有多读,才能把书装到心里;“手到”即勤于动笔,多写多练,才能加深印象,即所谓“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锦城学院邹广严教授在此基础上,针对个别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又加上了“耳到”,强调学生要认真听课;针对个别学生课后不练习应用知识,加上了“身到”,强调学习知识要加强练习。这些具有很好的借鉴。

1.听——“耳到”

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是通过教师帮助而理解知识的一个过程。把课听好,教师或严谨逻辑,或新颖独特,或开放创造的讲授思路,及其严密有序、生动活泼、明白流畅的讲述方式,对掌握理解知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认真听课,则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即使课后花很多时间,仍不得其解,则事倍功半,不如课上掌握要领。

具体要求:认真仔细地听,全神贯注地听,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能心猿意马。

★向课堂要效率。要学会听课,重点听老师讲什么内容,用什么语言表达,传达何种思路;把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互相对照、比较、印证、补充。

★开展积极思维。听课时,不能机械被动地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地听。要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异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概念。

故事:蔡元培谈听讲

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曾告诉自己的学生认真听课十分重要,学生学习经过老师的点拨,就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掌握学习技巧,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说过:“弟子之于师,其受益也如此,苟无师,则虽经验百年,读书万卷,或未必果有成效。从师者,事半而功倍者也。”

2.看——“眼到”

看,即阅读:阅读是“求知”和“闻道”的主要手段。学生对于课本或课外资料,首先要阅读,看得多了,自然会明白几分,所以,要多看,重点看,反复看,达到“手不释卷”的境界。

“多看”就是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重点看’就是要有的放矢,去粗取精;“反复看”就是要多次翻阅,常读常新。唯有多看、重点看、反复看,才能从书中饮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增补。

具体要求:

★学会看教材。对教材要不止一次地读,反反复复地读,不能只看一次,就束之高阁;对专业教材还要有重点地读,有要领地读,归纳出知识结构、难点要点,不能一知半解,胡子眉毛一把抓。

★学会查资料。在学会看教科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阅读相关书籍,博览群书。学会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资料,学会利用电子书库检索延伸学习的文献材料。

★细看与粗看结合。细看就是对书中的知识点全部掌握,甚至字斟句酌,对每一个难点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粗看就是对书籍的大体内容有所了解,主要目的是增加阅读面,了解相关知识即可。

故事:新东方老总的阅读

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全国青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的俞敏洪就读北大时,是全班唯一从农村来的学生。俞敏洪在进北大以前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所以看到同学们一本一本书在读,他拼命地追赶。他说过,自己用五年时间在大学差不多读了800多本书。当时他的班长王强更是一个“书癖”,后来在新东方教育研究院任院长。读书期间,北大给每个学生每个月发20多元钱生活费,王强把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买书的钱绝不动用来买饭票。

3.读——“口到”

学习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光看不行,一目十行,要记住记牢是困难的。所以,古人读书学习,强调吟咏诵读。不仅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而且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日诵万言”被当作一种读书美德。古代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诵读上下过苦功。《汉书》中记录了西汉学者倪宽自幼“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西汉丞相长史朱买臣青年时穷困,经常砍柴维持生计,担捆柴,边走边读书,即:“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勤于诵读,以致“口舌生疮”;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古今之学者之所以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正是通过诵读,使文章烂熟于心。多读、多说、多诵,有助于训练语感和掌握要义。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具体要求:

★看十遍不如读一遍。特别是语言的学习首先要多说、多读、多练,语感来自多次诵读和表达。

★晨读必不可少。早晨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起床,在校园里进行晨读;尤其是英语学习,要坚持晨读习惯。

4.写——“手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与做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我国古人读书重视“抄读”,就是通过抄录书籍来达到对书籍的理解。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谈到过抄读产生的“一变为三’的效应。他从11岁开始抄读约900万字的《资治通鉴》,经三年熟读抄写之后,就有了三本《资治通鉴》,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读本,也正是这种抄书之功夫,使其成就了《日知录》。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的《章氏遗书》中记录了他的读书观:“读书如不及时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英国著名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培根在《论求知》中指出:“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

做笔记是强化记忆,是勤奋好学;是苦读书之功夫,是做学问之助力;是记录自己学习的历史,亦是收藏自己读书的文化

具体要求:

★课上要认真记录学习笔记。手脑并用,把听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或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记录下来,便于复习。记好笔记有助于理解知识,记忆知识,集中注意力。

★课下要仔细记录读书笔记。读书时,要把读书心得写下来,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把整理笔记与温习笔记相结合。笔记要经常整理和温习,通过再次整理加深知识记忆,通过温习阅读引起再思考的过程。

5.背——“心到”

读书要背诵,要用心记忆。正如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所言:“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二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尽管现在网络搜索可以十分快捷方便地查询到各类信息和知识点,但是几乎所有的大师和专家无不是将所学知识烂熟于心。

要想更好地运用知识,首先应当准确地记忆知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在学习英语时,努力背诵单词,在背下两三万个单词后,成为中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背诵还要掌握适合自己记忆的技巧。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他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加强记忆。等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下来了。每位学生都应当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记忆的背诵方法。

具体要求:

★要用心记忆、背诵知识要点。背诵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要用心理解,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背诵和记忆重点篇目、精彩片段、重要章节等知识点(特别是文学社会科学方面),不要养成事事上网查的不良习惯。

★采用阅读与回忆相结合的记忆。即先用回忆的办法去重现学过的材料,然后在重现的基础上再进行阅读,如此反复交替地进行,直到熟练地记住了材料为止。

故事:钱钟书的记忆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学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使得他极富传奇色彩,风靡海内外。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就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钱钟书读书善于记忆和背诵,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1929年,19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上。钱钟书还有读、背字典的兴趣,而且深得其乐,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挨着字母逐条记过。吴忠医在《记钱钟书先生》一文中说,钱钟书在蓝田的师院任教时,图书馆的《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丛书,他都浏览过。他看过的文集,仅明清别集就有千种之多,这些别集,不管是大家、名家,还是二、三流的小家,别人随便拿一部来考问他,十之八九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其内容,有的甚至一字不差。

6.练——“身到”

课后不练习,知识就不能消化变成自己的。正如鲁迅所言:“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通过实际演练和行动,才能获得真知。要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就必须从行动开始,从演练开始,以获得自身经验,从而形成自身的技能,并经过创新和发展,能够上升为新的理论。

具体要求:

集中练习与分步练习相结合。有些难于理解的问题需要连续地、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练习,这就是集中练习,需要集中精力花一段时间反复练习才能透彻掌握知识要点。有些问题可以分步骤、隔一段时间进行练习,经过反复多次后达到熟识熟记。

故事:名人的演练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诗人爱默生认为反复练习能够掌握知识和技术要领、加深记忆。同时,他说:“我们以反复练习的连续性的来弥补爆发性的力量。”在他看来,每天在钢琴上花上6个小时,就是为了双手能够灵巧地弹奏;每天在绘画上花上6个小时,就是为了自由地调配、运用油画颜料、赭石和画笔。尽管掌握要领是一种艰难而又重要的行为,但是大师往往仅通过观察双手在琴键上的姿势,就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是钢琴大师。这就是练习的重要性。爱默生说:“机械师和职员的力量在于:通过上千次的操作,学会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无休无止的加减,学会计算的技巧。”

创立“条件反射说”的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说明了“实验发现真理”的道理。在1904年获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后,他把研究兴趣转移到了大脑上。他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在给狗喂食之前,打开电灯,狗是不会流唾液的。可是,在打开灯以后,紧接着给狗喂食,它的唾液就流了出来。此后,凡是给狗喂食时候,就打开电灯,即让灯光和食物总是同时出现。这样重复多次以后,只要灯光一亮,即使没有食物,狗也会流出口水来。狗已经把灯光同食物的出现联系了起来,所以,对灯光像对食物一样起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过反复实验和练习,以及深入细致的研究,证明了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才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也就是高级神经学说,这深刻影响了后来教育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正是由于他一生中做了大量的生理学实验,不断反复地演练,才能获得科学的论断和巨大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