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钻到床底的小男孩

钻到床底的小男孩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和瑞超之间,我们管这件事儿叫做“钻到床底的小男孩”,每当我们聊起他小时候的故事,总会提到这段小事儿。瑞超读幼儿园时是住校的,老师不仅负责教课,同时也负责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在瑞超念中班的时候,有一次公司放了半天假,我就想到幼儿园去看看孩子平时的生活。有的时候我会假想,如果她看到瑞超跑出去了,一声呵斥,或者把他从床底下拽了出来,这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前所述,为孩子塑造品牌,重点在于找到孩子独一无二的个性。而这份个性来自于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由此出发,加以引导,就可以找到一条充满快乐的成功路径。作为家长,最关键的就是发掘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进而释放孩子心中的“猛虎”。

发掘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是有方法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古老的风俗叫做“抓周”,就是当孩子一周岁时,父母在一张大桌子上摆好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一些象征性物品,比如说一本书就代表着读书人,算盘就代表了生意人,尺子具有尺度的意味,代表了讼师、判官……这种探测孩子天赋的方式,与其说是“方法”,倒不如说是对天意的揣度。

随着知识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现代心理学已经向世人展示:所谓天赋和兴趣并非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认识新的事物从而在认知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孩子天赋和兴趣的挖掘,作为父母,一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在陪伴孩子二十多年成长的经验中,我发现,发掘的第一步,是要从小给予孩子自然生长的空间,让他的天赋和兴趣自然冒出头来,再加以挖掘和引导。简而言之,就是要悉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究竟有多重要?我们不妨先看看著名的“鱼缸法则”。“鱼缸法则”说的是,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地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鱼缸。

如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给予他足够的成长空间?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瑞超读幼儿园时候的故事。在我和瑞超之间,我们管这件事儿叫做“钻到床底的小男孩”,每当我们聊起他小时候的故事,总会提到这段小事儿。

瑞超小时候就读于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它是由宋庆龄女士在1949年创办的。宋庆龄女士“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学前教育理念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瑞超读幼儿园时是住校的,老师不仅负责教课,同时也负责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每到周末,我就会和孩子他爸到幼儿园去,和老师聊聊天,再把瑞超接回家。

在瑞超念中班的时候,有一次公司放了半天假,我就想到幼儿园去看看孩子平时的生活。因为想给他一个惊喜,所以也没有提前和老师打招呼。下午三点多,我来到了幼儿园,悄悄站在教室的后门那儿,看着瑞超上课。

中福会幼儿园的空间布置很有意思。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很大的教室,里面包括了生活区和学习区,孩子们时时刻刻都有老师陪着。到了学习时间,孩子们就跑到学习区,自己坐在小凳子上听老师讲故事,或者在小桌子上画画;到了休息时间,大家就来到生活区,那里有床有玩具。这间大屋子就像是这十几个小孩的家一样。

我曾问过老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设计,而不是教室归教室,宿舍归宿舍呢?老师告诉我,在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学知识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开放又温馨的氛围,让他们学会自理,也学会和朋友们友好地相处。这样的布置,就是为了让他们少一点既定的束缚,多一些自由选择的可能。

“你提供的空间越大,小孩就越有可能给你惊喜的表现。”老师的这句话说到了我心坎儿里。中国人表扬小孩子,最喜欢用一个“乖”字,可是孩子一直表现得很乖,其实并非我的期待。我反倒期待着哪天瑞超可以带给我一点惊喜呢。

没想到,这个下午,就让我遇上了。

刚到的时候,老师正在和孩子们讲故事,一群小孩儿围坐在老师身前,倾着身子翘着小板凳听老师讲故事。瑞超就在第一排,撅着屁股、托着下巴,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讲完了,老师开始带着孩子们做剪纸的手工活儿,三四个人做一个小桌,远远看去,像是在剪小动物

一开始,小家伙也坐在桌子前,可是没过多久,他突然放下了塑料剪刀和卡纸,离开座位,一个人自顾自跑向了生活区。这时候,老师没有当即喝止,而是远远看着他,让其他孩子继续剪纸,自己慢慢地朝生活区走过去。说实话,当时这种状况让我有点惊讶,我看到孩子走到了生活区,走到自己睡觉的床边,不是上床睡觉,而是趴到了地上,钻进了床底!

我从后门进了教室,和老师对视了一眼,对她说:“让我跟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老师脸上没有恼,也没有惊讶的神色,微笑着告诉我:“对于孩子,这没什么,不妨和他一起探索一下床底的世界。”我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我来到了床前,小家伙的脚丫子还在床外头,我没有把他拖出来,也没有喊他出来——我也和他一样,钻到了床底下去——当时我穿着职业装,鞋还有点儿跟。

床底下黑洞洞的,他趴在那儿,我就在他身边。

“你说床底下会有什么?我没来过,很好奇。”孩子在黑暗里对我说。

“妈妈也是第一次过来。”我顿了一下,想着怎么继续和他说。

“每天睡觉的时候我就躺在上头,却不知道下面是什么样。”他说。

我想,那就和他一起看看床底到底什么样吧。“那妈妈去找个手电筒来好吗?就是可以发光发亮的东西,让我们看看这里到底有些什么。”

“嗯,好。”他似乎很专注。

我从床底爬出来,问老师借来了手电筒,随后钻回床底,把手电筒交给瑞超。

“来,这就是手电筒,按住这里往上推,就能发光。”

他打开了手电,光把床底照亮了,也照出了他的小脸,我知道他也看到了我。他撑起身子,四处看了看,“我还以为床底下很大呢”,的确,黑暗是无边的,有了光,床底就是一个狭小的空间。

“底下什么都没有呀”,他看了看我,“床底下有妈妈”,他咯咯咯地笑了,“还有点脏,有灰!”

我听着他说的话,看着他小脸上黑一道白一道的,也笑了。“对,床底下其实很安全,你有不知道又想知道的东西,都要想办法去了解,妈妈支持你!”

我俩从床底下爬了出来。我蹲下来,用手抹掉他小脸上的灰。他眨眨眼,也用小手给我拍拍衣服上的灰。“这下我知道床底什么样啦,有点灰,脏脏的”,他抓着手电筒,上下推开关,“哈哈,我还知道了怎么用手电筒!能发光,这是好东西!”我看着他的样子,和他一起傻笑。

后来,老师和我说:“刚刚你处理得很好,其实我就担心你会把他拽出来或者把他叫出来,和他说床底脏,不许乱爬。确实,床底下什么都没有,可能还有点脏,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床底有什么,而是他不知道床底有什么,他好奇,他想去了解,想去探索。我们不应该阻止他,而是应该陪着他去看,教他怎么看,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每一件小事都应小心翼翼。有多少父母就是在这些小事上破坏了孩子对未知的好奇,而他们自己都没有发觉。”

我也非常感谢老师。正是她对待孩子开放的态度,让我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床底的世界”。有的时候我会假想,如果她看到瑞超跑出去了,一声呵斥,或者把他从床底下拽了出来,这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好在,这些只是如果,并没有发生。

这件事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就是日后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优先考虑这所学校是不是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应试能力。我知道我的孩子是那种会“钻到床底的小男孩”,他不是只会端正坐着乖乖听话的孩子。

孩子回家后,也给爸爸讲了自己的发现:“爸爸,你知道床底的世界是什么样吗?”孩子他爸听了,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晚上入睡时,孩子他爸对我说,“能这么做真好,这是一颗宝贵的好奇心,对孩子太重要了。长大了,他会更加明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