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孩为什么歇斯底里

女孩为什么歇斯底里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奇怪的是,陈某某的这种歇斯底里只是针对母亲,对父亲的态度还可以,在学校表现也还算正常,没有出大的状况。五年级下学期时,陈某某因为不听话,又被母亲关了黑屋。自从“黑屋事件”发生后,陈某某的情绪就开始大变,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陈某某的心理行为表现符合癔症型人格的特点。经过交流,陈某某父母意识到了自己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表示今后要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因为父母怀疑她精神不正常,陈某某,一个读六年级的小女孩,被父母带到心理咨询中心。

见到陈某某时,她正在和母亲拉拉扯扯,似乎不太情愿进心理咨询室。我打量眼前的这个小姑娘:黑黑瘦瘦,个子矮小,扭动着身体,不停地发出“嘿嘿”的笑声!这笑声让人觉得有些不自然。

我先让母亲陪着陈某某在另一间房间等候,由父亲介绍陈某某的情况。

自从五年级下学期以来,陈某某性情开始大变,以前乖巧听话的她经常动不动就发脾气,她的要求母亲稍有不满足就大吵大闹,砸东西,打骂母亲,并叫她去死,甚至还拿刀要砍母亲。有一次,陈某某要母亲给她倒水,母亲没给她倒,说了她几句并让她自己倒,陈某某就把杯子给砸了,并且大骂母亲。奇怪的是,陈某某的这种歇斯底里只是针对母亲,对父亲的态度还可以,在学校表现也还算正常,没有出大的状况。

经过询问,我了解到陈某某的母亲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的下岗工人,父亲是一个上班族,在家里陈某某和母亲的接触比较多。陈某某的父亲与女儿的接触时间少,对女儿比较疼爱,经常宠她,对她百依百顺,与她交流也和颜悦色,很少发脾气,所以陈某某对父亲的感情不错。但陈某某的母亲在教育陈某某方面就做得不够到位:一方面,在生活上对陈某某百般照顾,让陈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另一方面,在情感上母亲又很少关心她,当陈某某表现不好或是犯了错误时,非打即骂,比如用棍子打她,骂她“下贱”、“不读书就嫁人”等,有时陈某某不听话,她甚至把陈某某关在黑屋里,不让她吃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这种溺爱加棍棒的矛盾式教育给陈某某的成长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陈某某的长大逐渐暴露出来。

五年级下学期时,陈某某因为不听话,又被母亲关了黑屋。自从“黑屋事件”发生后,陈某某的情绪就开始大变,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陈某某的这些反应让父母大为惶恐,特别是她的母亲,听到女儿不想要自己这个妈,还要拿刀砍自己,心里又焦虑又害怕,于是她想用顺从来换取女儿对自己的接纳,但是她的顺从并没有让陈某某的脾气变好,她依然故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陈某某的心理行为表现符合癔症型人格的特点。癔症型人格又称表演型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受暗示性强、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高度的自我中心,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次都有。癔症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本案例中正是由于陈某某父母的那种溺爱加棍棒的矛盾式教育造成她歇斯底里式的反应,而陈某某的这种在父母面前夸张的表演(骂母亲、叫母亲去死、拿刀做出要砍母亲的样子……)其实无非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以获得更多的好处(如母亲的顺从,父亲的呵护等),陈某某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讨厌母亲,她其实很依赖母亲,这点从她来咨询时手一直拉着母亲的胳膊就可以看出来。

当我单独和陈某某交谈时。她不再“嘿嘿”傻笑,而是斜斜地趟在沙发上,双手抱膝,噘着嘴,眼睛看着天花板。和陈某某的交流有些费劲,不知是否是因为年龄小理解力差呢还是她的自我中心,反正我有对牛弹琴的感觉。

当我问陈某某为什么要对妈妈动手时,陈某某情绪显得夺些激动,大声地说:“我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她自己种的恶果!如果不这样,她就要压迫我,以前她打我,骂我,我都忍着,我越忍,她越爬到我的头上欺负我。半年前,我犯了一个小错误,妈妈就把我关在小黑屋,我很害怕,叫她开门,她不开门,当时我就决定,从此以后不再忍让,我决定反抗。看来反抗还是有效果的,我骂她,发脾气,她反而对我好,但我不领情,因为她犯了错想弥补,没门。她在我心口插了一刀,还想把刀拔出来,哪有那么好的事,我决定不再原谅她,不再爱她,我要报复。哼,我这样做,他们就怕我,讨好我。我不理她,她就叫亲戚说我,现在所有人都说我不对。我哪里不对?他们为什么都向着我妈妈,为什么不向着我,我有什么错!”

我问陈某某:“那很多人都说一个人做得不对,那这个人是不是有错呢?”

陈某某:“那个人没有错,那些说她的人不对,因为她做的事都有自己的理由,那些说她的人不了解情况,乱说的。”

我问陈某某:“如果一个人犯了错,现在改了,能不能原谅她?”

陈某某:“不能,错已经犯了,不能原谅。”

“你有没有想过,你这样对妈妈,她会伤心难过的。”

陈某某:“是她先让我难受,我以前也照顾她,但有谁照顾我,我照顾别人的感受,我反而吃亏。”

……

和陈某某交流结束后,我接着和她的父母探讨如何教育孩子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我告诉陈某某的父母不能过度溺爱孩子,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要学会以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等。经过交流,陈某某父母意识到了自己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表示今后要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就在我和陈某某的父母交流的过程中,陈某某在另一个房间里在一张纸上写了很多话:

“我是妈妈亲生的还是捡来的”

“为什么大人总是有理”

“为什么别人总是向着妈妈而不向着我”

“孩子就该听大人的吗”

“为什么妈妈要打我”

“为什么有话不能跟我好好说”

……

当陈某某的父亲看到这些话时,沉默。

(作者 谢维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