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熊伯龙做事绝不凑合

熊伯龙做事绝不凑合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熊伯龙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较有名望的学者。  父亲的话,熊伯龙记在心里。  经过这样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学业从不应付差事小伯龙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做官后,熊伯龙最大的爱好仍然是读书,整天手不释卷。十一岁的熊伯龙已经能够自律,自觉地学习了。

  熊伯龙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较有名望的学者。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家教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爷爷和父亲的教育熏陶下,小伯龙从小就刻苦读书,学做诗人,学做诗文。家里藏书丰富,在还没有上学之前,他就对家里那满书架的书籍感兴趣了。由于父亲和爷爷在很小就教他识字,所以虽然还没上学,就已经能够翻看一些简单的书籍了。入学之后,他更加勤奋,每天不把老师讲的课程弄懂,决不上床睡觉,加上父亲和爷爷都是学者,回到家里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去他们。后来,年纪幼小,却熟读了四书五经、诸子散文,其中有很多他都能娴熟地背诵下来。被家乡一带被称为“神童”。

  父亲看到熊伯龙年纪轻轻,就已现出不凡的才华,诗词文章均十分出色,儿子经常受到乡里乡亲的赞扬,做父亲的心里当然是暗暗高兴,为熊家有这样有才华的子孙而自豪,熊家将来后继有人了。但是,熊伯龙的父亲看到如此之多的赞扬之声,隐约中也有一丝担心,主要是怕儿子听赞扬听得多了,就容易自满。所以也不时地提醒儿子,对他说:“学如逆水行周,不进则退,有了一点成就,更要努力啊!”

  父亲的话,熊伯龙记在心里。即使在一片赞扬声中,他丝毫没有自满。他认为一个人纵使聪明,如果不用功,将来也干不成大事。所以,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业一丝不苟,从不马虎。

  小伯龙十一岁时,老师让他以孔子讲的“天下归仁”这句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放学后,他开始坐在窗前构思,不一会儿就写成了。拿去给父亲一看,父亲看了,让小伯龙自己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等他读完了问他:“你觉得满意吗?”

  小伯龙听了父亲问话也认为自己这篇文章道理讲得不透彻,结构也很老套。父亲接着又告诉伯龙:“学习不能凑合向老师交卷,算是完成差事。知识学到的是自己的,不能放松自己啊。”

  听了父亲的教诲,小伯龙感到很惭愧,他想:连自己都通不过的文章怎么能拿出去给别人看呢?不行,不能就这样应付过去了,得重写一遍,一定要写到自己满意为止。

  就在不知不觉中,天色已经暗下来。母亲叫他吃饭,他只是在嘴里应着,却根本没有站起来的意思。他一会儿凝视前方,一会儿托腮沉思,一会儿又在纸上写写画画。这样,终于写出了第二稿。

  被母亲催得急,就匆匆地去扒了几口饭,有回到了书桌。他觉得这次写出来的二稿要比第一篇好得多了,但小伯龙仍不满意。“再来一遍,一定能写出更好的!”他在心里这样鼓励自己说。

  于是他把第二稿放在一边,开始写第三稿。在灯光下,他冥思苦想,仔细地斟酌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夜深了,他终于写出一篇比较满意的文章。

  这时已是深夜,周围的人早已睡下了。他放下笔,才感到自己又困又累。

  经过这样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学业从不应付差事小伯龙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做官后,熊伯龙最大的爱好仍然是读书,整天手不释卷。由于从小养成的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从不凑合的习惯,最终成了一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不仅精通经学、史学,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对琴、棋也很精通。

  简评:学习如果只是应付差事,那么学习是痛苦的事情,也是学不好的,至少学习的质量是不高的。十一岁的熊伯龙已经能够自律,自觉地学习了。有很多孩子能在学习一点不自律,回到家就是玩游戏、看电视,早把老师的作业抛到脑后了。就是做也只是应付差事。看了这则故事应该有启发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