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奖赏并不只有金钱

奖赏并不只有金钱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额家务“工资”又一次触及到孩子做家务付酬劳这一存在争议的话题。但是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过程中,家长应该注重奖励有理有度,尽量避免大额的金钱奖励。有些家庭由于形成了奖励并不断加码的习惯,常常给孩子价值过高和不适当的奖励,那样反而会害了孩子。应用代币法或积分法,都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行为改变。

有个孩子寒假期间一改往日的懒惰,很勤快地干起了倒垃圾、拖地板、擦皮鞋等家务活,并因此从奶奶那里得到了5600元钱“工资”。他的家务酬劳已经超过了妈妈每个月4000多元钱的工资。

高额家务“工资”又一次触及到孩子做家务付酬劳这一存在争议的话题。如今,在很多家庭里,孩子是中心,一切资源都向其倾斜,家长付出多少都嫌不够,疏忽了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宠”得孩子都很懒惰,有的孩子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也不知道该由谁来洗,当然就更缺乏主动分担家务的意识了。于是有的家长就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出发点无非是希望孩子树立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等,这样的初衷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一味用金钱奖励等物质手段来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方法却要慎用,特别是如此高额度的奖励。常青藤联盟的教育理念也主张孩子从事家务劳动获取相应报酬,但是普遍有一个很浓厚的教育氛围,那就是很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和义务观念,德国还把孩子到一定年龄承担相应家务写进法律条文。家庭让孩子承担相应家务是告诉孩子:这个家不但是爸爸妈妈的,也是你的,你要承担责任。因此他们付给孩子的家务酬劳是偏重于对孩子劳动能力的认可,数目也与孩子的劳动成果大体相应,而不是作为调动孩子劳动积极性的唯一手段。

在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观念里,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劳动,不仅有按劳取酬意义上的“索取”,更蕴含着对自身价值的证明和饱含爱意的“奉献”。家务劳动本来就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当承担的义务,孩子虽然年龄尚幼,但其作为家庭成员,也该分担一些与他们年龄相称的家务活儿,不是必须要用额外奖赏的。不正当采用付酬劳方式对孩子进行劳动习惯培养,孩子可能会为了酬劳才劳动,甚至没学会劳动倒先学会了讨价还价,成了钱的“奴隶”。尤其用高额金钱来酬劳孩子的简单家务劳动,会让孩子误认为赚钱很容易,以后理解不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样珍惜劳动成果的朴素感情。如果将来孩子变得“重资财,薄父母”,物化世间最宝贵的各种情义,用金钱来衡量一切,那将是多么的悲哀。

适当对孩子的劳动予以奖励无可厚非,培养美德意识可以投入些成本。但是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过程中,家长应该注重奖励有理有度,尽量避免大额的金钱奖励。而应该率先垂范和传递对劳动的热爱,通过一点一滴的渗透、通过带孩子亲身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能够捕捉到的典型事件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从内心真正生发出热爱劳动的感情来。

第一,少奖为佳。

适当时候、适当次数的奖励,就相当于给发动机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滥。奖的频率太高,其刺激作用就会逐步下降,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不断加码,以满足孩子迅速扩张的胃口。而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导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因此,在满足孩子必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要逐步减少奖励的次数,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第二,奖态度不奖分数。

大多数家长是以分数或者名次来设定奖项和决定是否奖励,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行奖励。因为从长远看,态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两次的分数更重要。而且考试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卷子的内容对每个人的适应性,孩子复习题目的“机遇”性等,所以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用分数和名次作为奖励的标准,有可能出现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但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没有达到设定的奖励目标,结果反而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一诺千金

如果和孩子有了约定,比如有的家长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长是定考到第几名,就一定要兑现。如果孩子达到了约定的要求,就要坚决奖励,做父母的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更为严重的是给孩子树立了言而无信的榜样。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设立的目标,也不可迁就,形成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其怕影响孩子的情绪而改变初衷去迁就他,还不如没有这样的约定。

第四,奖品适当,价值适中。

奖励的价值不要太高,其价值和奖品要与孩子的年龄、取得的成绩等等相适应。有些家庭由于形成了奖励并不断加码的习惯,常常给孩子价值过高和不适当的奖励,那样反而会害了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某次考试满分,就给孩子买电脑买游戏机,结果孩子玩物丧志。

第五,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享受为辅。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是以物质享受吃、穿、玩为主,这样的弊端是将孩子的目标引导到享受方面。其实学习用品,特别是书籍才是最好的奖品。

精神奖励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表扬上,家长使用表扬等社会性奖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看着孩子的眼睛。直接的注视表示你在郑重其事地夸奖孩子,使孩子感到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意义很重大。

(2)距离孩子近一些。近距离的表扬影响力更大。

(3)微笑。有时候微笑本身就是奖励。当你用语言表扬孩子时面带微笑,可以让他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

(4)表扬具体的行为。使用“我”语言。告诉孩子你对他的什么行为感到高兴,如,“我很高兴你自己修好了玩具。”而不是泛泛地说“你真聪明。”当孩子帮了你的忙,哪怕很小的事,也要记得感谢他们。孩子知道你在关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就会加倍努力。

(5)把焦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不是孩子本人身上。有研究者将表扬分为三种:a.过程指向的表扬,即肯定孩子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如,“你跟小朋友合作得很好。”“你很用功。”b.结果指向的表扬,即夸奖孩子的成果,如,“你画的画真好看。”“你考了100分!真不简单。”c.个人指向的表扬,即对孩子品质的评价,如,“你真乖。”“看你多聪明!”研究发现过程指向的表扬最有助于孩子恰当评价自己,正确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而增强能力和信心。

(6)表示对孩子的爱。家长的肢体语言,语气声调能够加强表扬的作用,使孩子感到被珍爱。但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调节你表达爱的方式。

(7)及时给予奖励。行为发生后,奖励越及时越有效果。

有时,单用表扬不能起到效果。某些情况下,不管家长表扬与否,孩子都拒绝做某件事。比如,小鲁不喜欢数学,家长怎么鼓励,他也不努力学。这时,家长可以结合使用物质奖励和特权与活动奖励。应用代币法或积分法,都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行为改变。

积分法或代币法

这是家长设立的一种奖励机制,孩子因良好行为而得分,比如,打扫房间(每天4分),收拾桌子(每餐2分),按时回家(每天3分)等。积满一定分数可以获得物质奖励或活动奖励,比如,积满20分,可以得到一个新玩具,40分,可以去游乐场。

四五岁的孩子可能更喜欢代币的形式,代币也就是自制的钱币。代币法的其原理与积分法是一样的,但更实物化,更有趣一些。比如,准时吃饭可得到1分代币,收拾玩具可得2分代币,要得到一个冰激凌的奖赏需要攒足6个代币。孩子可以把代币存放在透明的塑料容器里,随时可以看得见自己的进步和即将得到的奖励。

8岁的苏苏经常将衣服、玩具、图书满屋乱扔,她的父母采用了自然结果法,毫无收效。要她做家务时,她也经常磨磨蹭蹭,父母经常唠叨、训斥也没用。后来苏苏的父母试着使用了积分法,两个星期内,苏苏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使用积分法和代币法时,家长应随着孩子行为的进步调整积分的制度。当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已经建立后,家长可以提高获得奖励的分值或降低每个行为获得的分值。比如,一次外出活动由30分提高到40分或“打扫卫生”由4分降到2分。当孩子的行为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后,这种奖励措施也该逐步撤消,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减少对外部约束的依赖,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自制力独立行为能力。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物质奖励变成贿赂。当你因孩子不愿服从要求而不断增加奖励数额时,就成了贿赂。在一段时间内,家长应该坚持一贯的原则和奖励制度。另外家长给孩子的物质奖励不宜过多,也不宜价值过高。把物质奖励当做社会奖励的辅助措施,注重精神鼓励,才不致将孩子培养得“唯利是图”。家长还需记得这样做的宗旨是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给自己省心省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