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一头“无情的母狮”

做一头“无情的母狮”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方面,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出众的。把这句话泛化一下,就是“只要他高兴就行”。只要孩子高兴就好,而永远让孩子处在“顺境”之中,是鼠目寸光的父母所为。这才是符合孩子灵魂成长的要求,也是顺应孩子成长的“道”。这严重破坏孩子的成长规律。

康奈尔大学的尤瑟教授在谈及家庭教育的时候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教育孩子就像是喂养一头小狮子,父母所能给予的永远无法满足它,而父母真正应该做的却是对它“残酷”,培养它自己猎食的本领。

在这方面,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出众的。他们会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父母的付出,他们更喜欢“无情”地把孩子赶出屋檐经受风雨而好过他们在温暖的被窝里慢慢“腐烂”。

对孩子“无情”,对孩子“残酷”,这个道理似乎简单易懂,但在中国,却很少有家长能够做到。

如今的社会,竞争之激烈,让家长们从孩子没出生就开始怕。等孩子出生,就开始从早教到幼儿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之后,普通的兴趣班已经发展到考级和获奖为目的,早已失去兴趣本身的魅力。然后,升学,找工作……如果孩子弱了,早就被那些“强者”吃掉!怎么办?

要是孩子多,吃掉几个倒也无妨。在这个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的社会现实中,这一个,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全部。所以,谁家都输不起,谁家都不想输。都想把孩子培养成赢家——培养成动物界的狮子,最好还能当上狮子王

如果一头狮子从小丰衣足食,那么他可能永远学不会捕食的本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发展捕食的能力就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如果这头狮子的母亲从狮子小时候一直到大都供给他足够的食物,那么这头狮子就基本上废了——他永远学不会捕食的本领,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同时他也不需要感谢他的狮子妈妈,因为他不知道捕食的辛苦和艰险,所以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感谢。反而,当他的狮子妈妈老了不能供给他食物的时候,他可能因为没有办法在外面捕食而把自己的妈妈吃掉。

上面的故事当然不是事实。因为狮子妈妈不会这样养育小狮子。不过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养育自己的孩子的。如今的啃老族,不正是真实的写照吗?

如果你希望孩子丰衣足食,就不要提供丰富的食物给他而是“饿他冻他”,逼他发展“捕食”的本领,否则你就是在削弱甚至剥夺他让自己丰衣足食的能力;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就不要处处告诉他应该如何,而是让他在困惑中思考,去发展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你就是在培养孩子成为别人意识的附庸,人云亦云;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要事事帮他处理,而是让他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主动与人打交道,获得自己想要的目标,否则你就是培养孩子只与你一个人交往的能力。

如果希望孩子勇敢自信,就要让他在困难的环境中独自面对,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突破困境。如果你在他困难的时候担心他受苦,把你“正面的爱和帮助”给他,那么,你帮他解决了一时的问题,却剥夺了他去发展可以让自己一世受用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更多的父母依然陷在“只要孩子高兴就好”的谬论里。父母们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只要孩子高兴就行。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孩子高兴,我怎么着都行。把这句话泛化一下,就是“只要他高兴就行”。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对什么人有这样的想法呢?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态又是什么?

奴才(仆人)对主人会有这种想法,当奴才说只要他高兴就行了,因为奴才目光短浅,无法对主人的行为负责任,而主人掌握着奴才的生杀大权,所以奴才会不顾一切地让主人高兴。什么是不顾一切呢?那就是只要保全自己眼下的身家性命,尊严、责任和荣誉都可以不顾。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以“只要你高兴就行”为目的,其实骨子里就是这种奴才思想在作怪。

只要孩子高兴就好,可能会牺牲父母自己的高兴。关键是,父母的妥协并没有成就孩子内心真正的强大,而是喂养了孩子的小我,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以为是,飞扬跋扈——这样去让孩子高兴,等于是父母放弃对自己的尊重,如果父母不尊重自己,怎么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呢?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父母比较嫌弃和反感,在行为语言上拒绝或排斥自己的父母。反之,那些能够尊重自己的内心,不顾孩子一时的不高兴,而把真正符合孩子灵魂成长的需要给予孩子的父母,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亲近。

只要孩子高兴就好,而永远让孩子处在“顺境”之中,是鼠目寸光的父母所为。眼前的高兴,将使孩子永远失去在逆境中成长的信心和能力。一旦面临逆境,自杀或杀人的孩子都是在逆境中找不到真正的出路才会出此下策。逆境出人才,严师出高徒。不忍心让孩子受苦,担心孩子吃亏,那么,将来孩子一定受苦一定吃亏。如果想让孩子真正具有创造顺境的本领,父母就要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习走出逆境的本领。这才是符合孩子灵魂成长的要求,也是顺应孩子成长的“道”。

如果只要孩子高兴就好,可能孩子一辈子只吃一种食物;可能孩子一辈子只会做一件事……因为一旦接触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就会有不适应或不舒服的感觉——孩子就不高兴了。这严重破坏孩子的成长规律。更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国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时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反映出对他今后待人处事的方式,但是在7岁之前还有机会调整。而7岁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将影响人的一生。对孩子负责任,就要在他小的时候,及时纠偏,以免养成习惯,耽误一生。但是这个纠偏的行为,可能是严厉的,可能是残酷的,孩子当时必定会不高兴,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心灵成长的需要,被假象迷惑,被那些不懂真教育的人不负责任的评价所迷惑(他们可能会说你对孩子太狠了,你太残酷了等等),那真正的爱将无法进入孩子的心灵,这对孩子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例如:当孩子出现逃避困难和责任的行为时,家长不能因为怕“孩子不高兴”而不去要求他。恰恰相反,家长要在这个时候对孩子提出要求,甚至动用惩罚的手段让孩子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关键是,家长在这么做的时候,不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要发展孩子的正面能量。这很微妙,但是孩子却知道得很清楚。当父母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孩子虽然做了他的心却会和你越来越远;当父母的动机是为了发展孩子的正面能量,孩子虽然当时不舒服,但之后却会和你越来越近。这是灵魂的选择,也是灵魂的欲望:认识并体验到自己有多好,并且经验到这种越来越好的无上光荣。

当孩子表现出正面能量时,家长就要去肯定他,让孩子经验到属于自己的荣誉。这有助于让孩子觉察自己的行为,将正面能量巩固到生命中。家长的这种肯定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奖励。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告诉过许多人,即使物质奖励也不要太多,以免孩子把关注点从自己内在的喜悦转移到外在的物质上。

狮子的养成,是由于狮子的爸爸妈妈适时“残酷”的对待它的孩子,让狮子的本性得以发展。家长要想让孩子成为不被别人吃掉的狮子,就要觉察自己行为的后果,让孩子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哪怕这个责任会让孩子难受,哪怕这个责任看起来有点残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