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链霉菌组合生物合成新化合物

链霉菌组合生物合成新化合物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二十五 链霉菌组合生物合成新化合物一、实验目的掌握链霉菌接合转导等遗传操作的实验方法。了解组合生物合成新化合物的原理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组合生物合成是将不同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重新组合后,形成新的生物合成途径,从而产生新的化合物,这是新药研究中的重要进展。
霉菌组合生物合成新化合物_现代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二十五 链霉菌组合生物合成新化合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链霉菌接合转导等遗传操作的实验方法。

(2)了解组合生物合成新化合物的原理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链霉菌是一类特殊的原核微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其个体形态不同于大多数细菌,为分枝繁茂的菌丝体,菌丝无隔多核,主要以孢子进行繁殖。链霉菌的菌丝根据形态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除了复杂的形态分化外,链霉菌还具有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的能力,据统计,约有70%的天然抗生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鉴于链霉菌所产抗生素的巨大经济价值,建立链霉菌的高效遗传操作体系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是链霉菌的次级代谢和形态分化的研究,还是利用代谢工程、组合生物合成生产新的化合物,都需要高效的遗传操作系统才能实现。目前链霉菌的遗传操作体系主要有3种:聚乙二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接合转导法和电转化法。

组合生物合成是将不同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重新组合后,形成新的生物合成途径,从而产生新的化合物,这是新药研究中的重要进展。目前许多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已经研究清楚,利用组合生物合成技术通过改变聚酮合成酶的基因合成了一系列“非天然的”的聚酮类化合物库,以供进一步的活性筛选。如利用加利利链霉菌ATCC 31671产生2-羟基阿克拉菌酮(2-hydroxyaklavinone)。本实验将含有聚酮体酮基还原酶(polyketide ketoreductase,PKR)的质粒转入加利利链霉菌ATCC 31671,可以产生阿克拉菌酮(aklavinone)。

图25-1 PKR的催化功能

三、实验材料和试剂

(一)菌株

加利利链霉菌(S.galilaeus)ATCC31671,大肠杆菌ET12567(含转导辅助质粒pUZ8002),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质粒pIJ8630-PKR。

(二)培养基和试剂

(1)YMA固体培养基(用于加利利链霉菌斜面培养):Malt extract 1%,Yeast extract 0.4%,葡萄糖0.4%,微量元素液0.2mL,琼脂粉1.5%,调pH 7.2。

(2)GPS培养基(加利利链霉菌发酵培养基):葡萄糖2.25%,黄豆饼粉1%,NaCl 0.3%,CaCO30.3%,微量元素液2mL。

(3)2×YT培养基:蛋白胨1.6%,酵母抽提物1%,氯化钠0.5%。

(4)MSF固体培养基:黄豆饼粉2%,甘露醇2%,琼脂2%。

(5)硫链丝菌素(thiostrepton,Thio):用二甲基亚砜配制成50mg/mL的母液,备用。临用前取100μL母液加到10mL无菌水中,混匀,形成白色乳浊液,此时的浓度为0.5mg/mL。

(6)其他试剂:萘啶酮酸、氯仿、甲醇、环己烷、乙酸乙酯。

(三)器材与仪器

离心机、GF254硅胶板、培养箱、Eppendorf管、微量移液器、无菌枪头、培养皿、三角瓶、接种针、移液管、玻璃刮铲、玻璃珠等。

四、实验步骤

(一)链霉菌接合转导

(1)将过夜培养的含有带转质粒pIJ8630-PKR的大肠杆菌ET12567/pUZ8002 以1∶100转接到10mL LB培养基中。

(2)37℃,200r/min培养4h,一直到OD600大约为0.4。

(3)收集菌体,4℃,5 000rpm离心3min,弃上清。

(4)加入约10mL预冷的LB培养基,按照步骤(3)漂洗两次。

(5)弃上清,重悬于1mL预冷的LB培养基中。

(6)从-80℃冰箱取出适量链霉菌孢子悬液,加入500μL 2×YT培养基,5 000rpm离心3min,弃上清,加入500μL 2×YT培养基,45℃温育10min。

(7)混合500μL大肠杆菌菌液和500μL孢子悬液。短暂离心后,涂于MSF +10mM MgCl2培养基上。

(8)30℃培养16~20h后,涂布合适的抗生素和萘啶酮酸,30℃继续培养。

(9)培养至长出菌落,进行计数。

(二)产物鉴定

(1)将长出的单菌落接种到含25g/mL硫链丝菌素的YMA斜面上,28℃培养6~7d。

(2)从YMA斜面上挖块接种到GPS培养基中,28℃振荡培养6d。

(3)发酵液用氯仿∶甲醇=9∶1抽提,溶媒挥发浓缩后,将提取物溶于氯仿中。

(4)在GF254硅胶板上层析,溶媒系统为环己烷∶乙酸乙酯=1∶1。

(5)层析完毕后,在365nm紫外灯下观察。

五、实验结果记录

(1)计算链霉菌接合转导效率。

(2)记录产物在层析板上的位置。

六、思考题

(1)本实验中影响链霉菌转导效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2)在设计基因组合生物合成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参考文献

[1]文莹,李颖.现代微生物研究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Kieser T,Bibb M J,Buttner M J,et al.Practical Streptomyces Genetics [M].Norwich:The John Innes Foundation,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