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惊异的变异现象

惊异的变异现象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惊异的变异现象有这样一种变异现象:有少数“调皮”的基因会发生跳动。这种现象是首先由美国女科学家麦克琳托克正确地加以解释的。麦克琳托克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她在玉米的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了“跳跃基因”。有的基因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这类基因称为结构基因。麦克琳托克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控制色泽的基因又被两个因子所控制,一个是分化变异因子,一个是活化因子。
惊异的变异现象_基因解码

惊异的变异现象

有这样一种变异现象:有少数“调皮”的基因会发生跳动。在人们的想像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应该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事实上,它们非常活泼,可以在同一染色体上跳来跳去,也可以在染色体之间跳来跳去,这种基因中的“流浪者”被叫做“转座子”。

这种现象是首先由美国女科学家麦克琳托克正确地加以解释的。所谓的“玉米夫人”,就是人们对这位终身未嫁,一辈子与玉米打交道的女科学家的尊称。1983年,麦克琳托克81岁时,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02年,麦克琳托克生于美国哈特福德。1919年考入康奈尔大学主攻植物学,毕业后从事植物遗传学的研究工作。1944年,由于她工作出色,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该院的第三位女院士。

麦克琳托克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她在玉米的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了“跳跃基因”。

根据不同的功能,基因可以分为几类。有的基因决定蛋白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这类基因称为结构基因。例如玉米粒的颜色就是由染色体的结构基因决定的。

麦克琳托克在对玉米粒复杂的色彩变化研究中发现,使玉米粒着色的基因在某一特定代上会“拉断”,这时的玉米粒就没有了原来的颜色。但经过几代的生长后,又会在某一代的染色体上重新出现,使结出的玉米粒的颜色发生变化,这说明原来“拉断”的基因又被“接上”了,如同基因从一代跳到另一代去似的。所以,她把这种基因叫做“跳跃基因”。

麦克琳托克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控制色泽的基因又被两个因子所控制,一个是分化变异因子,一个是活化因子。当分化变异因子跳跃到色泽基因附近时,就会使结构基因受到抑制,不能形成色素,这时长出来的玉米粒全是白色的。如果分化变异因子在活化因子的控制下,从结构基因附近跳到了别处,那时结构基因的功能便恢复了,玉米便可长出有颜色的玉米粒来。

早在1951年,麦克琳托克就发表了论文,表述了自己在这一研究领域获得的发现,但许多同行都说她是一个“怪人”、“百分之百的疯子”,认为她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当时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结构基因是稳定的,不容易发生变化。而麦克琳托克提出她发现了跳跃基因,无疑与这个传统的观点相悖。所以,在那个年代,虽然麦克琳托克将她的论文发表了,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几十年之后,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问世,科学家才证明基因的确可以“跳跃”、会“迁移”。人们发现,转因子不仅在一些植物中存在,在人体内也存在。它的存在,使基因组合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也为生物的多样性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人们这才想起20世纪50年代已有结论的麦克琳托克。可是这已经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事了。到了1983年,也就是麦克琳托克发表论文32年之后,由于她在遗传研究方面的这一卓越贡献,才把这一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给她。此时的麦克琳托克已经是一位8l岁的老人了。虽说这是迟到的诺贝尔奖,但她毕竟为科学界所承认,也算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人们不会忘记“玉米夫人”的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