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在《詹同儿童漫画集》后面的“杂谈”

写在《詹同儿童漫画集》后面的“杂谈”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我翻开才出版不久的一期《中国儿童》,说:“瞧,大懒虫!”“大懒虫”是詹同编画的《大懒虫历险记》里的主人公。詹同创作的儿童漫画数量是突出的,我认为首先靠的是他的勤奋。最近几年,詹同既为作家的作品配插图,也在连环漫画上探索,常常自编自画,我认为这条路子是对的。愿詹同和其他漫画家们能考虑在这方面做些尝试,为我国的儿童漫画史增添一页新的内容。

写在《詹同儿童漫画集》后面的“杂谈

编者按:《詹同儿童漫画集》是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漫画家选集》中的一册。

1980年7月的一个晚上,一位朋友带了他5岁的小女儿来访。那女孩很害羞,给什么书都不看。最后,我翻开才出版不久的一期《中国儿童》,说:“瞧,大懒虫!”女孩斜瞅了一眼急忙又扭回头去,一会儿,又偷偷回过头来瞧瞧。这样重复了两三次,突然,她扑过来,一把抢走书,对着“大懒虫”目不转睛地看,一直到她爸爸抱她回家,下楼时还在看,嘴里喊着:“大懒虫,大懒虫!”

“大懒虫”是詹同编画的《大懒虫历险记》里的主人公。我不知道那女孩为什么会这样喜欢看这套画,想必是那粗犷却含有稚趣的线条、活泼但又具拙味的人物形象,以及浓郁的趣味,打动了她。

我不懂画,却喜欢看画。我喜欢詹同的漫画。看他的画如见其人:幽默风趣,常带着笑容的脸几乎让大眼镜占去大半的位置,透过镜片又能看出他眉眼间流露的儿童天真气。他爱孩子,喜欢跟孩子们玩。他的漫画,夸张而不怪异,简单而不粗糙。我想,这应该是有点功底的。由此可见,孩子们喜爱他的漫画,就不足为奇了。

詹同的漫画中,我印象较深的是:《阿宝的耳朵》、《小哥儿俩》、《教练父子》……很久以前,许多同志都熟悉他的画。看他的画,不由得总要发笑,也感到亲切。他在作品中对孩子们的缺点轻微讽刺,我觉得是善意的,这是不容易的事。而他那些从正面歌颂角度表现的作品,则又具儿童情趣,这更是不容易的事,如“小哥儿俩”中的“我帮你扇”。

詹同创作的儿童漫画数量是突出的,我认为首先靠的是他的勤奋。当年,他一家四口住在上海一间矮得碰脑袋的小阁楼里,到处堆着书,他就在书堆里,研究历史,学习文学作品,钻研民间美术,再就是画画。

1981年秋天,他为了设计一部动画影片的人物形象,专程来到北京和我为邻。每天他清晨急促外出,晚上即带回当天搜集的一大沓速写、临摹等形象资料。我自己由于多年从事业余写作,也养成早起的习惯,清晨起床,我怕惊动他,因为他睡得太晚了,可是走过他的房间一看,他早已又在伏案作画了。这种精神使我敬佩。长时期来,他不讲工作条件,也不讲生活条件,更耻谈追求舒适,只是在一个劲地画,画。

他那伏案挥笔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

从前,他画过《小迷糊》、《小哥儿俩》、《小伞兵》、《小胖》等等带有“小”字的漫画,如今又画“大懒虫”、“大傻瓜”,还准备画篇《大笨蛋的故事》,又跟“大”字打上了交道。我们盼望他再接再厉,画出广大少年儿童和成人喜爱的更多的作品来。

国外有一位朋友说过,成年人读画册,习惯于首先用眼睛追字,通过文字去开始读故事内容,不大注意插图的细节,但儿童则不然,他们首先读的是画,感兴趣的画面,还要重复看。

这至少说出我的毛病。我看画册,是常常不看插图的。看漫画也往往只看标题和里面的文字,一会儿就看完了;儿童们看画册一看就是好半天,可见,画,对儿童多么重要,自然我们就更需要文字少的连环漫画。最近几年,詹同既为作家的作品配插图,也在连环漫画上探索,常常自编自画,我认为这条路子是对的。只能配插图,不能自己创作的画家,总让人感到少了点什么。

我们过去曾有过《王先生和小陈》、《三毛流浪记》和《老白薯》等等为数不多的专题连环漫画集。现在又看到《熊猫小胖》、《小兔菲菲》、《小虎子》、《海虹》等连载漫画。但它们每篇都比较短,最多的也不过一二百幅为止。其实,这类连续漫画儿童是十分需要的。不过,说真的,一两千幅或再多幅的连续漫画,我感到更是需要。儿童们读了一大本或几大本连续漫画,等于读一部长篇小说。这对于识字不多而又热衷于画的孩子,无疑是大好事!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这类连续漫画肯定会更多出现。愿詹同和其他漫画家们能考虑在这方面做些尝试,为我国的儿童漫画史增添一页新的内容。

写了一通,题为“杂谈”,尤其对画可能还是“外行乱谈”,望专家们和詹同同志莫见怪。

《新书报》第4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