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炎热而漫长,回到安徽的乡下老家,在似乎无所事事的日子里,重新拣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种异样的感动,窗外的炎热也似因之减退了许多。因为已经很难再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了,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的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我是多么喜欢那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啊!她曾经有过的那么真、那么善、那么美的一切,似乎都已经沉淀在我的灵魂深处了。我也得感谢林海音阿姨,她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她的文字引领着我,让我拥有着像小英子那样纯真、童稚而又满含着深情的眼光,重新打量了一回世界。
在《我们看海去》这一章里,偷儿问英子,小妹妹,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英子说,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们有一篇课文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你分得清海跟天吗?
多么幼稚和真切的话!英子用她的纯真和宽容感化着小偷。
在《惠安馆》、《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里,小英子无一处不是用她那纯真而深情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与事。这些大大小小的生活悲喜剧,无论是痛苦,别离,或者亲情的温暖,通过这样的一双眼睛来打量,所有的一切,被赋予了一种神性的光芒。我相信,只有拥有像小英子那样纯真而又满含深情的眼光,才能够拥有和享受那个被神性的光芒照耀着的有情世界。
我想起我班上的那些孩子们,他们都很聪明、活泼,也很善良,可是和林海音笔下的小英子,和很多年以前的林海音相比,我总觉得我们时代的孩子缺少了什么。我们是时代是快速生长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像商品一样更新换代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包括我们所拥有的童年,也在这快速前进的时代浪潮里越来越短了。有时候我很难断定我们孩子的年龄界限,他们到底是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上呢?有时候我被这个问题弄得很茫然。
他们不再拥有纯粹而漫长的童年,他们也无法拥有小英子那样纯真而深情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
有时候我也看看我班上的孩子们喜欢看的课外书,我无法想象孩子们童年时候的童话已经被这些东西替代了。也许是我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了吧,毕竟他们将会是新一代的人类。而我的情感世界已经属于从前的或者对于他们来说是属于过去的那些时代。
但我却是这么地喜欢着那个叫小英子的小女孩,有一天晚上我竟然梦到她了,她来到我的班上和我的学生们一同听我讲课。她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模样,那种从前年代里走出来,却又闪动着永恒的美丽之光的女孩。
在我梦到小英子之后醒来的那个早晨,我想,也许人类有些动人的品质是永远也不会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改变的吧,比如善良,比如勇敢,不论时代潮流如何变迁,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总会被那些善良的人与事所深深打动。
随着时代浪潮变迁的并不是人的本性和天性。只是在一些存在着问题的时代里,人类的那些善良美好的品质一时间被遮蔽。所以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更需要有着小英子那样一双纯真而深情的眼睛,至少要曾经有过,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
两年前看过北大陈平原写的一篇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的随笔文章,叫做《文学如何教育》,讨论了大学中文系培养学生的模式究竟是在侧重于能力还是修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培养和教育。我今天想到的是中学的语文该如何教育。能力和修养都要有,而作为情感的体验和引导也许正是我们语文教育培养所缺少的。
我们学生的能力和修养都不错,但有时候情商上有着太多的欠缺。也许我们培养出了很多知识渊博学养深厚的人才和学者,但我们不一定培养出了用一双深情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的人。
小英子是讨人喜欢的小女孩,小英子的打量这个世界的那双眼睛是我们所共处的这个世界里的两颗最晶莹,最闪亮也最善良的星!
秋天到了,英子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落下了泪珠,她在长高……
《爸爸的花儿落了》里“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在爸爸的谆谆教诲中,“我”真的长大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城南旧事》也随着英子从七岁长到十三岁而结束了。故事是结束了,但发生在老北京城南的那些陈年往事在文字里依然鲜活,那个叫做小英子的小姑娘依然站在年月的深处,用她那纯真而深情的目光打量着黄昏里穿过胡同口的骆驼队……打量着这个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