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熹作品全集在线阅读

朱熹作品全集在线阅读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百年朱子文学研究,三个阶段呈一起一伏再起的曲线发展。朱熹的文学,既有丰富深刻的文学理论思想,又有超越精湛的文学研究成果,还有堪称一流的诗文作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是引领方向、影响至为深远的文学大家。进入现代研究以来,朱熹文学研究虽然百年曲折,仍联系着社会变迁、时代风潮,但对经学的超越、对传统观念的超越,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9]《文学论集》1979年12月。《文学遗产》1982年3期。

纵观百年朱子文学研究,三个阶段呈一起一伏再起的曲线发展。第一阶段虽然成果不多,但毕竟代表现代研究的开端,筚路蓝缕,开创之功不可没。第二阶段的极“左”与彻底否定,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教训。第三阶段的发展是学术的回归、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必然。

在中国学术史上,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学问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术大家。朱熹的文学,既有丰富深刻的文学理论思想,又有超越精湛的文学研究成果,还有堪称一流的诗文作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是引领方向、影响至为深远的文学大家。进入现代研究以来,朱熹文学研究虽然百年曲折,仍联系着社会变迁、时代风潮,但对经学的超越、对传统观念的超越,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仅摆脱了经学与传统观念的束缚,更摆脱了极“左”思潮的束缚、学术政治化的束缚,在文化还原中研究朱熹,用科学态度研究朱熹,把朱子学研究推进到“显学”时代,不仅成果丰硕,而且视野开阔,角度弥新,涉面弥广,成绩是可喜的。

反思百年朱子文学研究,尽管成就是主要的,特别是近30年来硕果累累,但问题与不足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内容的重复开始出现,有些前辈学者已作过论述的观点还被提出来反复论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已经出现。二是系统性、权威性的研究系列还未出现。日本在70年代就召集八十余位学者共同执笔,推出全十四册的丛书《朱子学大系》,包含通论性文章、专题研究、研究历史、原著译注等多方面[78]。中国朱子学研究已有800年历史,近代朱子文学研究也有百年历史,已经到了总结的时候,却无此类成果出现。三是文献资料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川大学古籍所整理出版了《朱熹集》,华东师大整理出版了《朱子大全》,这些都是90年代的重要成果。但朱子学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国际的,日本朱子学、韩国朱子学、东南亚朱子学、中国港台朱子学,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都是朱子学研究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吸收进来,以完善我们的资料建设。四是纵横结合,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纵向而言,八百年朱熹文学接受研究,大有可为,而至今尚无问津者;横向而言,朱熹哲学、伦理、教育、历史等思想均与文学相关,按文化还原来考察朱熹的文学,或许能拓开新的思路。

21世纪朱子学大有可为,21世纪朱子文学研究大有可为。

(原载《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

【注释】

[1]林庆彰主编:《朱子学研究书目》,台湾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版。本文多处引用该书,谨致谢忱。

[2]北京大学《新潮》1919年第1卷第4期。

[3]《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4]上引均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第五章之《朱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173页。

[5]见《文学年报》1938年第4期,后收入《中国文学批评史》1955年、1961年、1979年均有再版。

[6]章培恒:《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前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9页。

[7]见《中国学术》1946年第1卷1期。

[8]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

[9]《文学论集》1979年12月。《文学遗产》1982年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求索》1983年3期。《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7年12月。《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

[10]《文学论集》1979年12月。《文学遗产》1982年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求索》1983年3期。《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7年12月。《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

[11]《文学论集》1979年12月。《文学遗产》1982年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求索》1983年3期。《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7年12月。《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

[12]《文学论集》1979年12月。《文学遗产》1982年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求索》1983年3期。《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7年12月。《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

[13]《文学论集》1979年12月。《文学遗产》1982年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求索》1983年3期。《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7年12月。《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

[14]《文学论集》1979年12月。《文学遗产》1982年3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求索》1983年3期。《厦门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7年12月。《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2期。

[1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16]均见《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18]《程千帆全集》第十三卷《两宋文学史》。该书写成于195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19]《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第190页。

[20]《中国文学理论史》第四编第三章,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21]吴长庚:《朱熹文学思想论》第二章、四章、五章、一章、一章、五章,黄山书社1994年版。

[22]《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23]《朱熹对文道观的本体论发展及其内在矛盾》,《学术月刊》2001年5期。

[24]《古典文学三百题·文学理论》之19。

[25]《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1页。

[26]《中国文学理论史》第四编第三章。

[27]《程千帆全集》第十三卷《两宋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267页。

[28]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第178页、第271-273页、第七章、第七章第61页。

[29]吴长庚:《朱熹文学思想论》第二章、四章、五章、一章、一章、五章,黄山书社1994年版。

[30]《朱熹文气论的意韵探析》郑州航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

[31]《论文偶记》。

[32]吴长庚:《朱熹文学思想论》第二章、四章、五章、一章、一章、五章,黄山书社1994年版。

[33]闵泽平:《南宋理学大家的古文创作》,武汉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熊礼汇指导。

[3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2-163页。

[35]《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20-421页。

[36]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册,第117-119页、第120页。

[37]吴长庚:《朱熹文学思想论》第二章、四章、五章、一章、一章、五章,黄山书社1994年版。

[38]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第178页、第271-273页、第七章、第七章第61页。

[39]《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1页。

[40]《厦大周刊》14卷,1934年第11、12期。

[41]《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年11期。

[42]《朱熹文学研究之三大著述》,《上饶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43]《从经学走向文学:朱熹淫诗说的实质》,《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44]《传统诗经学的重大转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5]《朱熹诗集传文献学研究》束景南指导,见《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6]《试论朱熹诗集传对诗旨的说解》,《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7]《诗传纲领研究》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论文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48]《椒丘文集》卷九《楚辞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49册,第139页。《求索》1983年第3期。

[49]《俨山外集》卷17《续停骖录》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85册,第93页。《文史哲》1990年第3期。

[50]《离骚辨自序》,清康熙四十五年绿筠堂刊本。

[51]《屈骚心印参评》,乾隆九年一本堂刊本。

[52]《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1961年版。

[53]《朱熹楚辞集注制作の动机——历代楚辞评价の流れにたって》,九州中国学会报1963年9期。

[54]《楚辞集注に见える思想》,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1967年27卷1期。

[55]《淡江学报》1973年11期。

[56]《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

[57]《朱熹与文献整理》,见《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8]《楚辞集注·出版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9]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册,第117-119页、第120页。

[60]吴长庚:《朱熹文学思想论》第二章、四章、五章、一章、一章、五章,黄山书社1994年版。

[61]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第178页、第271-273页、第七章、第七章第61页。

[62]戴从喜:《朱熹与文献整理》,第184页。

[63]《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十二章。

[64]《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年版下册,第1750页。

[65]《朱熹文学研究之三大著述》,《上饶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66]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第178页、第271-273页、第七章、第七章第61页。

[67]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第178页、第271-273页、第七章、第七章第61页。

[68]《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一。

[69]陈延杰:《宋诗之派别》。

[70]《送罗寿可诗序》。

[71]《程千帆全集》第十三卷《两宋文学史》,第269页。

[72]《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73]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第178页、第271-273页、第七章、第七章第61页。

[74]许总主编:《理学文艺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第522页。

[75]《论朱熹的散文创作》,《阴山学刊》2000年第1期。

[76]许总主编:《理学文艺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第522页。

[77]林怡:《论东南三贤的散传》,浙师大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俞樟华指导。

[78]石立善:《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