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边缘化了吗

文学边缘化了吗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传统文学的界面已经被突破,文学的延伸正酝酿文学的裂变,这种裂变并不是让文学更加边缘化,而是催生新的文学运动甚至会产生新的文学高潮。前网络作家安妮宝贝或许可作为软文学的代表。看待文学有无边缘化,主要还是看它文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存在,文学是否能够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标志性的精神事物

2007-07-03

新世纪的文学在发生着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一些人说的边缘化,我不同意文学在进一步边缘化的说法,我认为文学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界面”在延伸,“界面”是借用了IT业的术语,因为在人和机器的互动过程(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中,有一个层面,即我们所说的界面(interface)。从心理学意义来分,界面可分为感觉(视觉、触觉、听觉等)和情感两个层次。

这些年,人们感觉到文学的边缘化更多是从情感的层次上,单纯地从文学期刊和人气指数上来看,文学是不能与以前相比了,文学也确实不是社会阅读中占绝对主流的大哥大,无疑是让位于娱乐,但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阅读的主流地位是在当时的文化载体和通道狭窄的情况下造成的,由于其他的载体和通道的关闭和没有开启,所以在文学的通道上拥挤着过多的读者,也负载着过多本该不属于这条道上的人群。

当时的文学几乎成了众生之门,文学肩负着媒体、娱乐、认知、审美、教化、历史、哲学诸多功能,文学的作用因此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被放大,尤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的社会性空前绝后,文学的使命感卓尔不群。也就是说,文学往往在历史的转型时期,特别是有一个相对专制的时代转向相对民主时代的时候,具有超强度辐射力和穿透力。也就是名噪一时的“轰动效应”。

这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文学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文学在一个非常态社会的语境下放大的功能,来作为判断文学在常态社会里的参照系数。

虽然在80年代后期,已有敏锐人士预感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但文学真正失去轰动效应还是在9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1994年以后,因为90年代中期媒体的迅速发展,娱乐文化的广为流行,文学慢慢要借媒体和娱乐来推销自己了,而不像那个时候文学是蔑视娱乐和小觑媒体的。作家要出名也要媒体炒作,甚至还要制造点八卦新闻来“装饰”自己了。文学的面貌被还原了,或者说在一个商业社会里或者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里,文学回归到一个应有的位置。“边缘论”也就由此产生,当然参照系是以80年代的超级辉煌为依据的。

进入新世纪以后,文学在发生着深刻的裂变,一方面是传统的文学领地在缩小,传统文学的影响力也在受限;另一方面,新的文学形式、新的文学影响又在聚集人气,又在影响新的人群。同时,这新旧两股潮流也产生了一些碰撞和交叉,围绕文学在网上产生过的一些争论,就是这样有趣而无序的“秀”。

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传统文学的界面已经被突破,文学的延伸正酝酿文学的裂变,这种裂变并不是让文学更加边缘化,而是催生新的文学运动甚至会产生新的文学高潮。

第一,文学的载体在延伸,在发展。原先承载文学的载体比较单调,主要是集中在文学期刊上,在80年代作家的成名之路都是以期刊作为跑道的,但今天期刊固然是文学的跑道,但网络、图书、博客、影视也同样成为文学的跑道,在这新的文学通道上,已经成长了一批文学新人;另一方面,传统的作家、传统的文学也开始正视这些新的跑道的功能。2006年,铁凝的《笨花》、苏童的《碧奴》、莫言的《生死疲劳》都开始运用网络的媒体为自己的作品造势,为自己寻找新的读者群。2006年风云突起的博客写作,不仅让很多的网络文学青年迷恋,同时也聚集了一些名作家。2006年网友围绕赵丽华“梨花体”的口水战,以及韩寒“写诗就是回车”的攻击,表面上是一个恶搞事件,但在客观上重新提出了诗歌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问题,这比我们的诗人和诗歌刊物去呼吁拯救诗歌要有效得多;另一方面,也对诗人写作的随意化、粗鄙化提出了警示,为文学质量的监督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二,文学的类型在延伸,软文学悄然问世。以前我们划分文学的类型,无非是从文体上去确认,小说、散文、诗歌、戏曲四大块,或者从纪实、虚构的两大块去区分,最多也就划为纯文学、非纯文学两大阵营。而近年来出现一些新的文学品种,比如悬幻小说,既不是纪实也不是虚构,还不是科幻。像博客更是一个新的文学综合体,博客本来应该是纪实性的文字,因为它是一个人日记的连续。如果作为文学。也该属于私文学的性质,但它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个人的微型文学刊物,而且它的互动性,大量跟帖的产生,已经让这个私人空间变成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类似博客这样的载体,虽然和传统的文学反差极大,但博主都是以写作者的身份在开博,而写作者我们以前往往称之为作者,以区别专业写作作家,也就是说,是文学的后备力量;而且,博客里文学的元素,又是非常多的,所以它应该是一种软文学。前网络作家安妮宝贝或许可作为软文学的代表。2005年她出版的那本按照日记方式写就的《清醒纪》,可以说开了博客文学的先河。安妮宝贝的文章经常游移在小说与散文之间,是一种交叉的跨文体写作。

第三,作家和作家队伍的延伸。以前确立作家的身份,寻找作家资源,一个非常可靠的依据就是在当地作家协会注册的人员。因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基本上是以作家协会为圆心画圆的;反过来说,这些作家的身份也是通过作家协会来进行确认的。也就是说,作家的队伍基本是相对稳定的,而今天作家队伍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传统组织的功能依然在发展作家、繁荣文学方面尽心尽力,另一方面随着自由撰稿人的广泛出现,随着网络作家的大批涌现,作家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延伸。比如,我们有业余作者这个概念,但今天看来这个概念有些多余。“业余”是相对专业而言,而现在专业作家的发展虽然没有被禁止,但发展的前景不可乐观。更重要的是,作者这个概念,原先是作为作家的候补力量和基础力量出现的,也就是说,作家和作者是有区别的,中间的距离有时候是不容易逾越的。有人写了一辈子文学,也可能没有获得作家这样的称号,从作者到作家的提升是必须达到某种标准,是必须得到某种机构进行确认的。但今天,作者几乎成为著作权人的代名词,原先的业余的非专业作家的内涵剥离殆尽。今天作家从原先的社会身份已经转化为一个社会职业。作家,多指靠写作生存的人。很多草根,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作家。作家原先被钦定的光环消失了,但作家的人数和社会影响反而在发散。

看待文学有无边缘化,主要还是看它文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存在,文学是否能够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标志性的精神事物,关键在于它和其他的文化形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或者曾经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有无丧失。

虽然今天影视具有某种话语霸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优秀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是根据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2006年有两部大片都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而成,《满城尽带黄金甲》植根于曹禺的《雷雨》,《夜宴》则取材于《哈姆莱特》,这一方面说明当下大片电影编导的精神贫乏和资源贫乏,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学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存在,文学的力量依然是其他一切艺术力量的力量。

再有,文学的核心人物的竞争力依然存在。衡量体育运动员的边缘化,就是看他上场的次数。如果某个球员全年坐在板凳上,被戏称为“千年板凳”,这样的球员就是被边缘化的。贝克汉姆之所以要从皇马转会,是因为他在皇马坐了太长时间的板凳,一句话,被边缘化了。而衡量文学是否被边缘化,主要看那些核心的作家是否在文化界、文化市场、大众传媒当中具有号召力,能否拥有广泛的受众群。王蒙、铁凝、王安忆陈忠实、贾平凹、莫言、苏童这样一些重量级的作家他们从事的基本上是传统文学的写作,他们的作品依旧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和欢迎,作品的发行量依然保持相当高的数量。而另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家,像刘恒、朱苏进、邹静之等在进入影视创作之后,由他们编剧的作品在影视界独具翘楚,从艺术质量到收视率都是占据了领军人物的位置。而从事主旋律影视工作的张平、周梅森、陆天明、江奇涛等作家的作品在影视界也具有超强的竞争力。老作家刘心武自称是边缘人,但是他在CCTV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的演讲及图书的出版,在全国范围内再度兴起了红楼热,以至于对红楼的解读大大超出了很多红学家的想象力。再比如,今年以来,退隐江湖或淡出文坛多年的王朔重新出山,一路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出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搅得文坛和娱乐圈“周天彻寒”。王朔的话固然惊世骇俗,但在网上比他“酷”的人也说过类似话,但没有这么强的炸锅效果,就在于他的作家身份。

文学界面的延伸,同时也撑破了原有文学的内涵,它给我们带来新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惑。

文学的界面扩大了,文学的纵深并没有相应地得到发展,可谓是得到了宽度丧失或淡化了深度,文学的深度问题平面化和简单化了甚至被娱乐化。

进入文学的门槛低了甚至可以无门槛进入了,意味着文学的平民化和草根化,但同时文学的快餐化和垃圾化也与之共生。文学的泛化让文学的含金量更加稀缺,这也是文学的受众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当读者等于作者,文学的那股神秘力量和应有的自尊也不知不觉地打了折扣。

文学的界面扩大了,文学评价的体系并没有随着界面的扩大而得到相应的改变,评价的体系在面对新的现象时就出现了不对称、不买账、不得力的情况,迅速探索建立一套适应新的文学界面的价值评判体系是重新确立文学尊严和文学权威。比如,什么是好的值得提倡的博客,什么样的文体具有软文学的价值,传统文学的哪些要素是不适合今天文学发展的,等等,都要进行清理和甄别,否则,就会出现以往那种批评和相对不对称。长此以往,文学就真的会边缘下去。

当然,新世纪文学动态的不规则的运动,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文学素材,也为我们提出了很多难题,不是边缘的难题,而是不规则的困惑。我们的文学界和批评界如何去应对,才不会被文学边缘化,同时才不会被社会边缘化,文学依旧是我们社会和生活重要的精神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