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学校“夕阳红”

华夏学校“夕阳红”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的一两年,因送孙子孙女在华夏中文学校学中文,又和他相聚在学校为家长办的“夕阳红”团队里。每个周末下午上课,陪着来的家长就在另外的场地开展一些活动,包括“夕阳红”团队活动,提供了中国老人聚会与交流机会。“华夏夕阳红”的家长活动依旧,且常见诸美国的中文报刊。在《华夏中文学校》“夕阳红”,还有一位来自上海的老人,他是当年学校家长活动的“积极分子”。客旅他乡、远在美国。

(四)华夏学校“夕阳红”

住家附近有个社区儿童游乐场,那里有小孩玩耍的秋迁、滑梯、吊环等。树林周围设有靠椅供大人们坐着聊天。每天傍晚,许多老人带着孙辈到这里玩。慢慢地,这里成了华人老头老太太聚会场所。

就是在那里认识了栗老头。我们是同乡,他老家在农村,自从国营大厂退休后,老两口来美国为女儿家带外孙,闲时在后院种了许多蔬菜。

多次交谈令我们熟识了。有次他邀我俩去看他的菜园子,他种的瓜菜长得特别好。其中有一块土里面种了许多韭菜,我冒昧地问了一句:“能不能给我几兜”?他爽快答应并立即给我挖出一小篮,叫我拿回去快点栽上。

后来的一两年,因送孙子孙女在华夏中文学校学中文,又和他相聚在学校为家长办的“夕阳红”团队里。《华夏中文学校》是大纽约地区办得十分成功的一个青少年中文学校的联合体,以新泽西州为中心,周围几个州有华夏分校十多所,共有入读孩子七千多名。每个周末下午上课,陪着来的家长就在另外的场地开展一些活动,包括“夕阳红”团队活动,提供了中国老人聚会与交流机会。

后来,我家孙子从华夏学满八年级毕业,我们也就不再去到那里了。“华夏夕阳红”的家长活动依旧,且常见诸美国的中文报刊。随着孩子们入读、毕业,家长们也轮番变动着,后来听说那位热诚的栗老头回国了。

栗老头已经有多年不见。我们家后院从他那里要来的多年生韭菜,每年都长得绿油油的。他两口子回国没有再来,我们也没再联系,只是每当看到土里的菜,总会忆及那位爽快的同乡老人。

在《华夏中文学校》“夕阳红”,还有一位来自上海的老人,他是当年学校家长活动的“积极分子”。为大家学英语他帮助复印资料;为年节聚会他忙着张罗节目。每次演出他几乎都上台,不顾是否演得精彩总要为大家“献艺”一手。

后来我了解,其实他在这边的生活并不太宽裕。一度还到餐馆打工洗盘子挣点零花钱。后因身体欠佳没干了,住进了老人公寓,依然热诚于华人的公益活动。

孩子上中文学校的那段岁月,也是当爷爷、奶奶的老人相互联系的岁月。包括每年的“华夏运动会”,都有“家长运动员”参加。

客旅他乡、远在美国。来自中国的老人们,总是寻找一切机会相互交流,包括社区游乐场,也包括学生家长的聚会。这是基于中国老人具有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情结。

美国社会却习惯于以小家庭单元独立生活,不像中国有更多社会交往。美国家庭结构较单纯,两代人在一起,甚至还有被中国人称呼为“丁克”的家庭(“丁克”名称来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D、I、N、K的组合——DINK的谐音。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的人群)。

中国老人来到异国他乡,虽自然环境比国内好,但社会环境对许多老人不太习惯:在家里,儿女忙于上班,没功夫陪伴老人。在社会,莫说进不去“主流社会”,就是一般社会生活,中国老人也需要条件(交通、翻译等)才能进入。

曾听有的老人风趣地说,我们来到美国“三不像”:不像客人,因为毕竟是在自己儿女家;不像家长,儿女的家事老人作不了主;不像佣人,只干活不取报酬;在外面则“三个是”:一是哑子,有话讲不清(英语差);二是聋子,人家讲话听不懂;三是跛子,出门要坐车自己开不了!

唯有华人之间的联系,可些微缓解老人心中之结。所以,只要有客观条件,老人就会热忱参与。例如华夏学校的家长活动;老人公寓里的华人联谊活动,还包括华人教会的活动等等。

2011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