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代说韩得高都

苏代说韩得高都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代说韩取高都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由于有了东周王室这杆王旗,使韩国获得很高声誉,同时也保住了王室的脸面。

●故事背景

东周时期,诸侯崛起,王室衰微。一些诸侯为了称王称霸,或挟天子以令诸侯,或做大问鼎王室,有的诸侯还打起了周王室的主意,希图从王室身上得到更多的好处,以至于两表面文章也不作了,对王室开始吆五喝六起来。苏代说韩取高都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苏代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

●故事梗概

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地名),韩国向西周调兵征粮,周天子感到十分苦恼,跟苏代商量。苏代说:“王不必烦恼,臣能替大代王解决这个难题,臣不但能使韩国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能让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了这话,非常高兴地说:“如果贤卿能为寡人解难,那么以后寡人的国事都听从贤卿的意见。”

苏代胸有成竹地前往韩国,他在拜见韩相国公仲侈时直截了当地说:“韩国千万不能向东周王室征粮。难道相国没有听说楚国的计划吗?开战以前,楚将昭应曾对楚怀王保证说韩国连年争战,兵疲马困,仓库空虚,没有足够的力量固守城池。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不过,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了,可仍然没能攻下,这证明了昭应估计的错误,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现在楚王已开始怀疑昭应的说法,在考虑是否撤兵了。现在相国竟然向东周调兵征粮,这不是明明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没有兵员和粮食了吗?这件事如果被昭应知道以后,一定会请楚王增兵包围雍氏,雍氏就真的守不住了”。

公仲侈恍然大悟地:“先生的见解很高明,可是我派的使者已经出发了”。

苏代忙说:“相国何不就此把高都送给东周呢”?

公仲侈一听十分不解,很生气的说:“我不向东周调兵征粮已经够好了,凭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

苏代马上说:相国莫急,你听我细细给你讲,假如相国能把高都送给东周,那么东周一定会与韩国邦交笃厚,秦国知道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东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断绝与东周使节的往来。秦国焚毁东周的符节,断绝使臣的往来后,东周就只有与韩国相好了。换句话说,相国只要用一个贫困的高都,就可以换一个完整的西周,相国为什么不愿意呢”?

公仲侈由衷地说:“先生的确高明啊”。

于是公仲侈决定不但不向东周调兵征粮,并且把高都送给东周。由于有了东周王室这杆王旗,使韩国获得很高声誉,同时也保住了王室的脸面。楚国见此,只好退兵而去。

●智慧之窗

这个故事是一个令人叫绝的成功外交案例。苏代抓住了东周时期王室与诸侯关系中的十分微妙之处。虽然此时的王室早已没有了绝对的权威,但在绝大多数的诸侯眼里,王室还是一张政治上的王牌,起码起到招摇撞骗的作用。利用得好,会起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在兵员、粮食和天子盟友三者关系中,王室的盟友,分量更重,这是一个有一点头脑的政治家都能认识到的,有了这样一个名义上的盟主作支撑,起码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地位。加之苏代的以退为进的说辞,不由得韩相不遵从。

历史链接

魏相田需死了,楚相昭鱼(即昭奚恤)对苏代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战国赵人,曾隐居于卖桨人家,为魏公子无忌所敬重)、公孙衍等人中有一人出任魏相。”

苏代说:“那么你认为由谁作魏相,对你比较有利呢?”

昭鱼说:“我希望由太子(即后来的魏昭王)自己出任宰相。”

苏代说:“我替你见魏王,必能使太子出任宰相。”

昭鱼说:“先生要怎么说呢?”

苏代说:“你当魏王,我来说服你。”

昭鱼说:“那我们现在就试试。”

苏代说:“臣这次由楚国来时,楚相昭鱼非常担忧,臣问他:‘相国担心什么?’昭鱼说:‘魏相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犀首(原为古官名,因公孙衍曾任此官,后为公孙衍别称)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宰相。’臣说:‘相国不用担心,魏王是位明君,一定不会任用张仪为相,因为张仪出任魏相,就会亲秦而远魏。薛公为魏相,必会亲齐而远魏。犀首为魏相,必会亲韩而远魏。魏王是明君,一定不会任命他们为相。’臣又说:‘最好由太子自己出任宰相,因为他们三人知道太子早晚会登基为王,出任宰相只是暂时性的,为想得到宰相的宝座,他们必会极力拉拢与自己亲近的国家与魏结交,凭魏国强大的国势,再加上三个万乘之国的盟邦极力靠拢,魏国必然安全稳固,所以说不如由太子出任宰相。’”

于是苏代北去见魏王,惠王果然任命太子为宰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