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有希望

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有希望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离开本城本市,到外地高校读书,才能脱离家庭文化,全身心地投入到校园文化中去,依靠校园文化的场效应,把自己脱胎换骨,培养成为新人。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他会不依不靠,自主自立,拼搏进取,充分甚至超常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最后赢得一个美好的前途。这样做可能在感情上不好割舍,但却是对孩子的最大负责。

几个亲友的孩子参加高考,成绩大约都在580—590分左右,考得比较理想。为了报志愿的事,今天几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对于如何填写高考志愿和高校如何录取新生并不熟悉,因此只谈了几点不着边际的想法。

第一,一个人不能在本城本市的高校读书。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园文化是精英文化,它远离尘嚣,清新有为,是培养人才的文化场。家庭文化则是市民文化,与吃喝拉撒、亲戚朋友、市井胡同距离较近,联系较密。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离开本城本市,到外地高校读书,才能脱离家庭文化,全身心地投入到校园文化中去,依靠校园文化的场效应,把自己脱胎换骨,培养成为新人。否则,如果在本城本市的高校读书,他就无法割断家庭文化的脐带,也无法全面接受校园中的精英文化,弄不好,他还会把校园文化和胡同文化畸型地对接在一起,最后只能成为不土不洋、不文不野、不甜不酸、不三不四的人。

第二,一个人只有离开家乡才能有希望。一个人不仅要到外地的高校去读书,而且毕业后还要到外地去工作,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最有好处。一个人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他会不依不靠,自主自立,拼搏进取,充分甚至超常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最后赢得一个美好的前途。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几乎都是由外地人来担任的,就是这个道理。相反,一个人如果不离开家乡,实际就是没有离开家庭、没有离开友伦、没有离开生他养他的胡同、没有离开幼儿园、小学、中学时代的朋友,而这一切“历史的陈迹”只能使他沉沦、平庸和狭隘,或者说他永远也超越不了家庭,超越不了友伦,超越不了胡同,超越不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时代。越是老北京越是烧煤球、越是老上海越是用马桶、越是老长春越是住南关区和二道河子,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基于以上两点,我劝亲友们,要让孩子们报外地的高校,毕业后还要到外地去工作。这样做可能在感情上不好割舍,但却是对孩子的最大负责。

1999年7月12日(星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