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眉山美食的童年记忆

眉山美食的童年记忆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母是眉山大东街人。我终于在眉山的小饭馆里品尝到了传说中的美食:汤圆、三合泥、白糕、叶儿粑……眉山的汤圆,糯米面极白、极细,黏性极好。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川物产丰富、美食太多。吃过眉山的汤圆,什么样的汤圆都是浮云。虽然那年我们一家人只在眉山住了不到半年就被晋城的红卫兵揪回去批斗,但眉山的美食已然征服了我的口、我的胃、我的心。

家母是眉山大东街人。1950年,十七岁的她没等拿到眉山中学的高中毕业证书,便兴冲冲地报名参了军。先是在眉山军分区任文化教员,随后又调到十三军下了云南,驻扎巨甸,再后来就随父亲转业回到了山西。

小时候,母亲常给我们唱眉山的儿歌:“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母亲时常给我们几弟兄讲述眉山的汤圆是如何如何的甜,眉山的大米饭和腊肉香肠是如何如何的香,让时常处在半饥饿状态的我口水频咽,恨不能马上插上翅膀飞到眉山敞开肚子吃个够!

机会终于来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五岁的我跟着父母避乱到了眉山。我终于在眉山的小饭馆里品尝到了传说中的美食:汤圆、三合泥、白糕、叶儿粑……

眉山的汤圆,糯米面极白、极细,黏性极好。里面的馅有咸的,猪肉剁碎和上精选的芽菜,风味独特。但更多是甜馅,或是白糖芝麻,或是红糖芝麻,入口又香又甜,令人赞叹连声。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那汤圆的美味:糯米面的香,猪油的香,芝麻馅的香,红砂糖、白砂糖的甜,让我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古人说“少不入蜀”,乃真实感受。四川是外省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川物产丰富、美食太多。吃过眉山的汤圆,什么样的汤圆都是浮云。

虽然那年我们一家人只在眉山住了不到半年就被晋城的红卫兵揪回去批斗,但眉山的美食已然征服了我的口、我的胃、我的心。

我曾搞过几年旅游工作,记住了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吃,排在首位。民以食为天,吃是天大的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正常情况下,人是不愿挨饿的。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河南一位女教师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管去哪看,首先得解决吃。

眉山,就是个美食的宝地乐土。

1974年,老家山西晋城的派斗愈演愈烈。我这个人天生厌恶斗争,很难在斗争中找到“其乐无穷”的快感,再加上童年时眉山给我留下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般的印象,我便反复说服父母转学去眉山读初中。

那时眉中、一中合并为一校,称为红星中学,没有硬火的关系还进不去。家人找了一位在小学教体育的远房亲戚帮忙把我转到了工读中学。这学校名字起得太任性,因为工读中学四字在全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内涵:教育问题少年的学校,即这些少年既不构成犯罪,不够进监狱、进少管所,又不能留在普通学校做害群之马,便物以类聚,集中到工读学校以严加管束。

其实,眉山这所工读学校是所全名叫半工半读中学校的民办公助的初中,简称工读学校,后来改名为民办中学,再后来又改为环湖初中,但这个任性的校名还是闹了不少的笑话,此事且按下不表。

总之,我又从闹腾的太行山来到了鱼米之乡眉山。饥饿少年的眼睛紧紧盯上了眉山的美食佳肴。

我惊奇地发现,眉山城外的农民大多住的是茅草房,居住条件远不及山西,但是每到腊月,几乎家家茅草房的屋檐下都吊着一串串红彤彤、油汪汪的川味香肠和一条条熏得焦黄焦黄的腊肉。

我那时就感慨,眉山人活得智慧、实在。想起山西人过年,买几斤豆腐、粉条,割两斤猪肉的节俭,纵然住青砖大瓦房,也少了许多生活的快乐。

那年春节,几家亲戚知道杨淑华的二儿子转学来眉山了,团年时候特意喊我去吃饭。那又辣又香的川味香肠,亮晶晶、香喷喷的腊肉烩蒜苗,肥而不腻的东坡肘子……真香得连舌头都要一起吞进肚里。

眉山的美味佳肴、眉山人的平和宁静、眉山青翠的竹林和清澈的岷江,让少年的我下定决心:此生定要在眉山娶妻生子,终老斯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