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和纸媒是不落的太阳

文学和纸媒是不落的太阳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作为一种文学和纸媒的危机预言,我认为有过于夸大之嫌。我们不能轻易断言新媒体将取代纸质媒体,相反,两者的相互依存倒是可能的。当新的传媒形式出现后,传统的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死亡,而是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新的情况。生性高雅的文学历来就是人生悠闲的仙鹤,它不可能栖息在一片嘈杂和浑沌的物欲湿地之中。与之相关的以做内容见长的纸质媒体也同样不能成为纯快餐文化的载体。如果说文学和纸媒确有什么危机的话,我倒感觉这

文学和纸媒是不落的太阳

现在,搞文学的、搞纸媒的人有些倒霉,似乎媒介的发达、资讯的丰富,正预示着文学传统存在方式的终结和破产,预示着纸质媒体的衰落。在一些场合,不断有人说,随着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电子传媒的全方位覆盖,纸质的文学媒介、纯文学刊物即将在数年内消失,手机、电纸书式的阅读将彻底改变文学和新闻的形式、内容以及趣味。

初看起来,这些预言似乎有不容置疑的根据,因为从技术方面看,电子媒介具有无可抗拒的优势,它也必定成为信息时代的主导性传播工具。但作为一种文学和纸媒的危机预言,我认为有过于夸大之嫌。因为工具终究是工具,它会影响甚至改变本体,却不会消失本体。历史上媒介的变化从未停止过,从口口相传到文字记载,从沉重的木牍书简到薄如蝉翼的绢,再到更为廉价的纸,从艰辛的木刻雕版到相对轻易的活字印刷,从没有现代传媒到报纸杂志大量出现……期间的变化何止霄壤,文学也曾多次面临重大的危机和挑战,尤其是拥有两千多年深厚历史积淀的文言文,到现代口语白话的更替,也曾有多少人顿足捶胸,认为文学终将消亡,但文学还不是依然存在,并且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历时百年的白话文学照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留下了大批经典作品。刚刚在绍兴举办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盛况也表明,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并未因传播形式和手段的变化而萧条,倒是评委会主动对接时尚,迎合潮流,把网络文学的奖项也收落囊中,显示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共存共荣的景象。

与文学一样,传媒也已经进入了“融媒”时代,各种传媒实际上正在或已经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了适应不同的接收需要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不再是本质的差异,而是形式的差异。以网络为例,作为一个集影视、声音、画面、文章、动画、平面等于一身的媒介平台,博客、播客、掘客、BBS等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沟通渠道,真的是五花八门。再如手机,10多年前我们可以将它简单定义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通讯工具,如今,拍照、收发短信、上网浏览新闻、定时获取手机报等等,几乎成为每部手机的必备功能。然而,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简单地从某家报纸改变发行、出版方式便推断出某种介质的信息载体已经过时,某个媒介时代已经结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未来,信息将通过移动终端传输,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报纸,都将只是新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一种。传递信息,只要接收者和发送者都乐于接受,选择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各种媒介的外在形式,都会有不同的人群需要。纸质媒体凭借它携带方便、不受时空和场地限制、以内容见长等优势,永远不会消亡。

我们不能轻易断言新媒体将取代纸质媒体,相反,两者的相互依存倒是可能的。目前80%的纸质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络版支持,它们看到了网络媒体的优势。新媒体提供了多种信息传播的新式渠道或平台,纸质媒体因新媒体的存在而扩大了传播渠道。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虽然近年来发行量下降,但如果加上网络版的订阅量,它的读者总数是增加的。当下一些报纸推出手机报、电子报,充分发挥“报网互动”优势,虽然目前看来收入有限,却有效增强了报纸的品牌影响力,无形之中也扩大了报纸的销路。

历史上只有诸如纸草、泥板、羊皮纸那样的原始信息载体会消亡。纸,是经过两千年历史考验而得到确认的、方便的、可触摸的和可留存的信息载体。从现代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没有哪一种大众传媒,因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走向消亡。新媒介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出来的。当新的传媒形式出现后,传统的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死亡,而是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新的情况。每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都程度不同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传媒形式,各媒体间能够共存共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品位的文化娱乐,透明的新闻,有独立观点的新闻评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效率高的发行体系,这些东西都应该是一家组织结构完善的报社提供给公众的。然而,目前很多报纸并没有做到这些。我国的报业如果不注重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不去规范广告和发行,而是热衷于去搞恶性竞争,报业的危机可能真的会很快到来。这不是被新媒体挤垮的自然结果,而是报业放弃与新媒体竞争(合作)的结果。

说到这里,可以给上述的问题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首先,传统的文学形式不可能消亡,即便是电子书籍的逼真程度到了可以代替纸质载体的地步,人类现有的纸质图书也仍然会存在,因为它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物性”,是任何虚拟的电子产品都很难替代的;其次,无论什么样的传媒,对于文学的影响只能限于形式变换,不会根本改变文学作为人类心灵世界的表达与美感需求这一根本特质。现代以来诞生的报章杂志,对于“新文学”的存在与传播形式的影响可谓大矣,然而文学仍然是文学,它的精神品质并未因其“大众文化”的性质,其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的趣味而消弭,反而还出现了发扬壮大和传播四方的奇观,带来了历史上的“纯文学”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这就足以给我们一个信心和信念,关于文学的危机预言,不过是一些被放大了的资讯信息而已。

当然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传统的一些存在形式与传播方式肯定也会受到冲击,纸质的文学期刊与书籍也会部分地被电子媒介所替代。但手机阅读和电子屏幕的虚拟性与瞬间性,也有先天难以克服的缺陷。到目前为止,手机阅读还只是限于非常简单的故事,如果其内容的深度和丰富性、美学上的复杂性不能达到与传统纸媒文学相近的高度,它就不可能完全代替后者,因为文学的基本属性与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只能是越来越趋于幽深和复杂,而不会完全演变为娱乐的工具与噱头。人类要想探求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探索灵魂与情感领域中的悲欢与苦乐,就必须要借助文学,电子媒介能否独立承担这一重任,目前还是一个问号。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对财富的创造和追求如此迫切。“一切向钱看”,已经成为许多人不愿看到又不能不正视的社会基本价值观。生性高雅的文学历来就是人生悠闲的仙鹤,它不可能栖息在一片嘈杂和浑沌的物欲湿地之中。与之相关的以做内容见长的纸质媒体也同样不能成为纯快餐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学工作者或新闻工作者来说,绝不能屈从甚至是推波助澜地做出呼救与逃亡的姿态,而是应该坚守文学或新闻的基本规则和精神属性。如果说文学和纸媒确有什么危机的话,我倒感觉这危机首先不是来自外部环境的骤变,而是来自内部的动摇和干扰。也许我们的这个社会过于迷信技术的变革了——过去曾是一味拒斥技术,而今又是一味依赖技术,仿佛一夜之间新媒体彻底瓦解了我们上百年、几千年的文化。全媒体不能成为使我们文学和新闻浅表化、泡沫化、娱乐化、噱头化的合法理由,而必须将其便捷的传播形式与文学和新闻的精神属性予以真正的结合,借助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创造文学和纸媒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2010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