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洞宵宫寻幽

洞宵宫寻幽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人见问“洞霄宫”,似乎早已见怪不怪,指点出村向南就是进山小路。南宋之季,洞霄宫大规模重建,盛极一时,有殿堂千间,道士数百人,规模宏伟,气宇不凡,并且是当时东南道教的“总部”。从此洞霄宫“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朝廷还设有“提举洞霄宫”的官职。提举洞霄宫,实际也是封建统治者为缓冲尖锐的政治矛盾的一个场所。

秋日的一天,我驱车来到临安与余杭交界处的大涤山,寻访曾经的道教胜地洞霄宫。山下是一个小村庄,房屋散落而建,屋旁多高树、竹子和瓜豆蔬菜,鸡犬踱步于溪边篱下。村人见问“洞霄宫”,似乎早已见怪不怪,指点出村向南就是进山小路。

出村口时经过一座小石桥,桥栏上刻有“元同桥”三字,另有“淳熙甲辰……”几个小字,当是南宋时所建。看来这个小村庄倒是有些历史的。山中小路沿着潺潺溪水曲曲折折,路旁不时有紫色、黄色、白色的野花,时而团团簇簇,时而星星点点。眼前忽然出现一片鲜红似血的花,竟然是平时不太能见到的“曼珠沙华”,不禁让人十分惊喜。曼珠沙华又称“彼岸花”,是佛经中描绘的天界之花。草木葱茏,彼岸花盛开,有一种渐入仙界的感觉。

不多时进入一片竹山,修篁千杆,浓荫蔽日,清凉的风绕行在身边,使人觉得进入了幽深的境界。穿过竹林,眼前忽然开朗,一片四面环山的平陆坡地。四周峰峦苍翠,独留中间平地,如世外桃源。这就是“琳宫胜处绝尘嚣”的“福地洞天”么?

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洞霄宫,当初确实是在这儿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朝廷在此建坛祈福,唐代时建道观“天柱观”,北宋时改名“洞霄宫”,有真宗御题,南宋时理宗御书“洞天福地”。南宋之季,洞霄宫大规模重建,盛极一时,有殿堂千间,道士数百人,规模宏伟,气宇不凡,并且是当时东南道教的“总部”。

在我印象中,当寺院在尘世中烟火缭绕的时候,道观却在静静的山谷中修炼,不知岁月,一砖一瓦都透出避世无为的味道来。本是道家发现了这块偏僻幽静的“福地”,而在这里静心修炼,却不料被南逃的南宋小朝廷看中,“皇恩被泽”之下,大兴土木扩建宫观。

宋朝廷在此扩建宫观,原因有三:一是宋代尊崇道教,北宋时在北京即有白云观、永乐观,在成都有青羊宫,在嵩山有崇福宫等著名的道观,朝廷南迁临安后,在江南需要一个能统领南方道教的宫观;二是自唐以来洞霄宫即声名远播,不少文人逸士慕名而来,李白、孟浩然,苏轼、范成大、朱熹、陆游、司马光、米芾等人留下了三千余篇(首)诗文,北宋真宗更是御题宫名;三是此处地理位置绝佳,四面环山为自然屏蔽,中间盆地,易守不易攻,且离杭州京城不远。

据陆游所撰写《洞霄宫碑记》记载,当时扩建宫观经费都由朝廷拨出,工程人员都来自修内司和步军司,专派官员监工,专人运送犒劳奖赏物资,所以不打扰地方,而附近山林里的百姓,安然地生活,不需要服役。直到竣工,才看见“金碧之丽,光照林谷,钟磬之作,声摩云霄可谓盛矣!”从此洞霄宫“与嵩山崇福宫独为天下宫观之首”。据元邓牧所撰《洞霄图志》所载,洞霄宫极盛时占地面积达八十亩,整个建筑群分三个院落,殿堂之间及院落的隔墙两侧都有回廊。房、殿、回廊内皆用砖铺地,墙角和开间外檐廊排列有规整的石柱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朝廷还设有“提举洞霄宫”的官职。“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比如“提举常平”“提举市舶”“提举学事”等,另有“提举宫观”之职。宫观之职始于北宋真宗,南宋高宗沿袭了这个做法,并把它“发扬光大”。宫观职的设置本是为“佚老优贤”,即为安置年高有功而无兼领者,实际是坐食俸禄而不管事。而宋高宗将宰相、执政中因失政而罢者、因行事专恣而罢者、因军事失策而罢者、因政治斗争而罢者、因贪冒而罢者,统统去“提举宫观”,实际是一种罢黜和惩罚。据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朱彝尊历时十四年完成的《洞霄宫提举题名录》记载,自南宋建炎迄咸淳年间,洞霄宫提举计一百十五人,名相李纲、抗金名将张浚等名列其中。这些人中,有人复出,有人旋卒,有人被压制不复出仕。

提举洞霄宫,实际也是封建统治者为缓冲尖锐的政治矛盾的一个场所。看似清静无为的宫观,暗藏着许多权倾一时之人物的兴衰起落。但毕竟这里没有繁华街市,没有歌舞升平,没有荣华富贵,真不知那大批被派往洞霄宫当“提举”的曾经的高官们,有几个是甘愿在此清清静静面壁思过的?难怪宋朝诗人林逋在《洞霄宫》一诗中写道“风霜唐碣久,草木汉室空”。

空地南面有一个山洞,这是真正“洞霄”所在,叫“大涤洞”。洞口山壁上杂草茂盛,走进去发现这个山洞其实不大,崎岖弯转,一些石钟乳从上面挂下来,洞底深邃幽僻,凉气逼人,仙气倒感觉不到。不太能理解这样一个普通的山洞会是“三十六洞天”之一。这样的洞看来不能住人,似乎也没有人敢住,但当年一定是有修道之士在此闭关打坐,梦想得道成仙的。如果现在有人在此修炼,清静倒清静,如何生存下去却是问题。

洞霄宫在元朝至正年间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年重建,清代乾隆年间再次焚毁。盛宫如今只有遗址了。其实连遗址也只剩下一口古泉而已。只有一片空地,草木下面有黄色的土。在这片空地上,还有一些红瓦的仿古建筑,有殿、廊、亭、阁,好好的伫立在那里,却怎么看都是刚盖好就弃之不用的。十多年前,有人也想开发这个地方,让人重温当初的繁荣,就盖了这些建筑,无奈难以为继,半途而废。也许时候未到,也许有些辉煌过去了是不可能重来的。这些建筑无人看管,一派凄凉,连同那块杂草丛里的“洞霄宫遗址”文物保护石碑,也都快成遗迹了。

洞霄宫早已不存在了,但对着这仅剩的几处遗迹残垣,我还是不禁感慨万千。无数的史料方志记录了它曾经的辉煌兴盛,无数的文人墨客吟咏了它曾经的仙气清幽。文化也好,历史也好,终究敌不过沧海桑田,仙人一去不复返矣!然而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色,“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让人心旷神怡,却是十分符合道家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境界的。

道之真谛,真不知是当年的鼎盛辉煌,还是如今的清静荒凉?返时回首,唯有青山依旧。

2012-0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