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唢呐声声《哭懵懂》

唢呐声声《哭懵懂》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夏晨昏,山山岭岭唢呐声不绝于耳,成为名闻遐迩的唢呐之乡。路边禾场上,有个中年人手脚麻利忙进忙出。一交谈,得知这位“中年人”名左克和,已经79岁,吃80岁的饭了。原来,左克和老人自小就学吹唢呐,是铜梁村出名的唢呐手。省里民间文艺会演多次获大奖,最为荣耀的是,他的唢呐三次吹进中南海,中央首长听了后都赞不绝口。

我们一行人走过田畈,来到铜梁山下的铜梁村。

这个古村现有村民1500余人,以前村民以种田作土,贩卖油茶、桐油,饲养鱼苗和制作纸伞为生活来源。也有一部人从事民间艺术活动。

自清咸丰年间起,直到解放以后,这个村子的木偶戏班子,一直活跃于湘潭、湘乡、双峰、涟源等地。尤其是传统民间吹奏乐器唢呐,更是普及到每家每户,据说每四人中,便有一个是唢呐手,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六七岁孩童,都能吹奏。春夏晨昏,山山岭岭唢呐声不绝于耳,成为名闻遐迩的唢呐之乡。邻近几县都有这样的赞誉:昌山脚下擂石鼓,秀才举人两千五,涓水河边石鼓擂,唢呐艺人扎成堆。

路边禾场上,有个中年人手脚麻利忙进忙出。见有生客来到,招呼进屋喝茶。一交谈,得知这位“中年人”名左克和,已经79岁,吃80岁的饭了。

我惊讶得叫出声来:“看你样子还不过50来岁,怎么这样健康呀?”

“吹唢呐吹的呀!吹唢呐要运气,是最好的健身法。”老人爽朗大笑。

原来,左克和老人自小就学吹唢呐,是铜梁村出名的唢呐手。省里民间文艺会演多次获大奖,最为荣耀的是,他的唢呐三次吹进中南海,中央首长听了后都赞不绝口。

我提出:“左大爷,请给我们吹奏《哭懵懂》吧。”

左大爷说:“好哇。眼下我吹的唢呐有五种:大唢子、二唢子、三唢子、尖唢子和筚管子。《哭懵懂》须用音域宽厚的大唢子吹奏,还要有打击乐课子、堂鼓、竹节鼓、汉大锣、汉小锣、云锣、汉大钹、汉小钹来配合演奏。临忙急时班子喊不齐……

我坚持要听《哭懵懂》,何歌劲也想听。因为事先我们了解到关于《哭懵懂》的传奇故事。

早在五十年代,湘潭县文化馆两个干部,一天路过石鼓镇,忽然听到一农家传来悲切哀婉的唢呐声,听来使人动容。他们顿觉这种吹奏水平不同寻常,忙进屋去了解,原来是几个老艺人在为农家办丧事。吹奏的曲牌叫《哭懵懂》,是一支古曲,并无曲谱记录,只凭口授心传,在石鼓、铜梁一带流传。

这两个干部也是有心人,便找了《哭懵懂》吹奏班子,反复听奏,先用原始的工尺谱将旋律记录,再译成简谱。当时无录音机等设备,全凭耳听手写。经过大家努力,《哭懵懂》终被保留下来。1957年正式出版。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数十次参加各级文艺汇演,获得各种奖项,并被推选为优秀节目进中南海汇报演出。石鼓唢呐声,带着湘中泥土的芬芳,带着楚乐韶律的特有韵味,轰动了中南海,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无不为之惊讶赞叹。

我们坚持要听《哭懵懂》。这样的古老曲牌,这样有名的唢呐手,怎能擦肩而过?

左老说,《哭懵懂》由《大过场》、《哀腔主调》、《尾声》三部分组成。其吹法,主要用“闷工子”,用变换气法、手法等吹奏手法,低音吹奏,表现特殊情绪,产生强烈效果。在石鼓,“闷工子”最佳唢呐手是陈庆丰, “陈庆丰的唢呐一口气吹30里”,我只能当他的下手……他翻开一个五十年代印制的笔记本,其中歪歪斜斜记着工尺谱。老何、老易忙不迭拍下这最有草根味的乐谱。

老人转身进屋,捧出一把摩挲得铮亮的铜唢呐,“我就吹一段《哭懵懂》尾声中的《相思引》,大家见笑。”

他挺胸站在阶基前,轻轻衔住唢呐嘴,略一沉思,双眼微闭,骤然间,一改开朗欢乐的笑脸,满脸悲寂哀怨,“啦里屋力哪——里屋力啦啦——”悲凉的音符缓缓流淌,缓缓流淌……

在细细切切,低沉滞缓的旋律中,分明是一个妇人——贫家新寡,或是孤舟离妇,在絮絮叨叨由诉而泣,千种委曲,万般缠绵,继而情不自禁,悲情难抑,放声啼哭,以至伤心欲绝,撕心裂肺地号啕……

唢呐的悲调,在田野上回荡,青山黯然,泉流呜咽。

我们围坐在老人周围,屏息静听,个个为之动容。有女同志在感叹:“太悲了,不忍卒听。”下边禾场上几个人都放下手头活计,悄悄围上来静听。

一曲将终,老人的儿子和孙子回来了。

孙子已是半大小伙子,读高二。我问他: “你会吹《哭懵懂》吗?”

他回答:“能吹《喜洋洋》、《浏阳河》这些喜调,不会吹《哭懵懂》这样的悲调。”

老人的儿子说:“细伢子哪里能吹《哭懵懂》,连我这一辈人也吹不好了。年轻人会吹悲调的不多了。”

我能理解,不完全是技艺的传授,而主要是生活的体验。根本没经历过悲苦,哪里能大放悲声?

大家兴致很高。我们将要离开时,父、子、孙三代人三把唢呐合奏,一曲高亢明亮的《喜送粮》,将丰收的喜悦和盛世的祥瑞,送满山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