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蛟龙不能失水

蛟龙不能失水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精辟地提出了一个“蛟龙不能失水”的问题。“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当时最高人口数字不过五千二百多万,而有传世之作的诗人,就超过两千三百多名,差不多每两万人口中就有一个。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学艺术的需求。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同样出色的人才,其遭遇却迥然各异。论学业,严复名列第一,伊藤居于第三。因此,伊藤得以三任首相,大显身手。

唐监察御史、著名诗人元稹,原在京城长安供职,后因弹劾贪官暴吏,得罪了权臣,被调到洛阳东台任职,不久又被贬作江陵士曹参军,掌管工役事项。期满回京,靠着好友李绛、崔群、白居易等说情、辩护,才得转任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充任通州刺史的佐僚。到任之后,元稹写信给白居易,备述通州艰苦、穷荒之状。

白居易看了来信,怅然有感,写了四首七律,其四云:

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

剑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

举目争能不惆怅,高车大马满长安!

乍看,这只是一般的怀友怜才之作。说,我的朋友处在悲惨惊骇之地,当个并无定职的闲员,由于屡遭贬谪,久困下僚,像惊弓之鸟、失水困龙,像深埋狱底的宝剑和备遭冷遇的寒松。长安城内尽是达官贵人的高车大马,可是,元稹却怀抱利器久被沉埋,怎不令人举目惆怅!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精辟地提出了一个“蛟龙不能失水”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整天像惊弓之鸟那样提心吊胆,惨怛恓惶,或者像失水的蛟龙那样,没有施展长才的条件,即使奇才盖世,也是无能为力的。

就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来说,制约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的,至少有三个方面应该考虑:

首要的是社会时代。如所周知,唐代文学人才兴旺发达。当时最高人口数字不过五千二百多万,而有传世之作的诗人,就超过两千三百多名,差不多每两万人口中就有一个。如果算上其他方面的文学家,比例就更大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学艺术的需求。唐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整个社会特别是上层人物,要求文学艺术事业能够与之相适应地发展,以满足和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二是唐初全面实行科举制,以声律取士,极大地鼓励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寒族人士有了表现才能的机会。正如《全唐诗》序中所说的:“盖唐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三是当时在文化艺术方面实行了较为开放、自由的政策。正是这些因素,为文学人才蔚然群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同样出色的人才,其遭遇却迥然各异。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严复与日本的伊藤博文同在英国留学,而且同班。论学业,严复名列第一,伊藤居于第三。伊藤回到日本后,正赶上明治维新,日本社会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亟需熟谙西方政治经济的人才。因此,伊藤得以三任首相,大显身手。而严复所处的社会时代,却是清廷门户虽被列强打开,但封闭式的基本国策并未改变,腐败程度有增无减。致使这位曾是壮怀激烈的留学生,报国无门,最后,从译述《天演论》等著作启蒙他人转为用鸦片烟来麻醉自己。这个事实,说明了社会时代对于人才的成长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人才问题上,当政者态度如何,也至关重要。王安石说过:“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他尖锐地指出了妨碍人才辈出的“三蔽”:一是君主自以为高明,一人就可以主宰全局,“去辱绝危”,而人才之得失是无关大局的;二是“谓吾之爵禄富贵足以诱天下之士”,故“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三是只待人才自发产生,而不去千方百计发现和培养人才,甚至还认为天下实在无才可取。上述三种情况虽然用心不同,但压抑人才的成长,“其致…一也”。

最后,从私利的本性和各种阴暗心理出发的妒贤忌能的恶习,以种种方式压制人才。最常见的是谗言恶语,闲言碎语,冷言冷语。俗话说:“舌头底下压死人。”又说:“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要使人才顺利成长,必须随时清扫社会环境,搬开这些无形的绊脚石。

(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