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鄱阳湖旋律

鄱阳湖旋律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因别的,只为鄱阳湖内生的“水波之律”。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鄱阳湖拥有广阔的胸怀。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春夏秋冬,这些水生植物伴随着鄱阳湖,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赣鄱儿女的勤劳创业,见证着千百年的沧海桑田。

古往今来,每个徜徉在鄱阳湖畔的有缘人,对那天美、地美、水美、人美的诗化意境,都免不了沉迷其间,充满依恋。鄱阳湖以虚怀若谷的气度,吸引着无数仁人志士慕名拜会,挥毫留墨。时光流转,鄱阳湖积淀着一份难以媲美的历史厚重。面对这份厚重,我们无以言表,唯有静心感悟,顶礼膜拜。

(一)水波之律

“汉水亦太急,江浑只恁流。何如彭蠡泽,清莹解人愁。”浩浩五千平方公里鄱湖,历来是激起无数诗人灵感的地方。千万年涨潮涨落,千万年沧海桑田,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的一代代江西儿女,或勤劳谋生,或泛舟而游,或临湖观望,用自己生命的热情谱写了太多的美好传说。不因别的,只为鄱阳湖内生的“水波之律”。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根据卫星遥感测算,湖区最大丰水期面积为51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6.4米,最深处为25.1米左右,容积约300亿立方米。恰如一块圣洁的宝玉,镶嵌在江西的北大门,向世人传递着赣鄱大地的富饶与美好。

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米,最高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年内水位变幅在9.79米~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随水量变化,鄱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自然天成“枯水一线,洪水一片”之景。

鄱阳湖拥有广阔的胸怀。她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域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而且有湖超过一千,素有“东方威尼斯”、“中国湖城”的美誉。每当夜幕降临,鄱阳湖便大度地为皎洁的月光腾出位置,任凭月色装扮着她的全身,若是此时随波飘荡着几只尚未归家的渔船,几点若隐若现的渔火闪烁其间,鄱阳湖便用轻盈的水波抚慰着辛劳的渔民,好一幅清丽的画卷。

一个美丽的湖泊经常都会变换不同的颜容以示众人。炎热的夏季,鄱阳湖会变身为一座天然浴场,孩子们在大人的陪伴下,带着一个救生圈跳入湖水,欢快不已。女人们大多留有一丝羞涩,迟迟不敢下水,只是远远欣赏着自家的男人和孩子,等他们尽兴归来便身手敏捷地一展浣洗之功,其后一家人安坐岸边以享天伦之乐。有时,可以用肉眼穿透清澈见底的湖面,看着鱼儿们在水中穿梭嬉戏,调皮的孩童只需随手一抓,便能轻易逮住一两条。若是再有一点创意,用一根小木棍和一块细密的网布制作一个简易的渔叉,随便往湖里扎上二三米,反复几次,即可收获几两湖虾,晚上就有一碗鲜美无比的虾米挂面等待着你。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蠡泽、官亭湖等多种称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在地质、气象、水文等复合作用的长期发展下,彭蠡泽向南扩展,湖水越过松门山直抵鄱阳县附近,因而易名鄱阳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枭阳平原,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枭阳县和海昏县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枭阳起都昌、沉海昏起吴城”之说。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演变,在距今约1600年左右形成了现代鄱阳湖的雏形,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

多少年来,鄱阳湖以其大肚能容的气量做着默默的无私奉献。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天然调蓄洪区,鄱阳湖湿地可以调蓄汛期长江干流、五大河等区间的大量洪水,有效缓解周边地区的防洪压力,保护洄游性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的繁殖及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经其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不仅如此,鄱阳湖作为中国的“大陆之肾”,跻身中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为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鄱阳湖不仅仅滋养了一个江西,更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维护世界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功效。

望鄱湖苍茫,万叠云屏,八百倾浪,水草丰美,200万亩草洲给水生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不可复制的优越条件。鄱阳湖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湿生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有芦、荻、菰、水蓼、旱苗蓼、莲、白菖蒲等,君不见春夏之交,芦海汪洋,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沉水植物如马来眼子菜、黑藻、金鱼藻、小茨藻、大茨藻等,包括黑、小茨、苦草群丛等。湿生植物有苔草、蓼子草、牛毛毡、稗草等,以及苔草群丛和一部分芦荻群丛。浮叶植物则包含菱、荇菜、金银莲花、芡实等。春夏秋冬,这些水生植物伴随着鄱阳湖,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赣鄱儿女的勤劳创业,见证着千百年的沧海桑田。

(二)山峦之律

三年前,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我惊奇不已,中国古代的一批文豪都表达了希望在庐山安家的迫切愿望。有人也许会怀疑这些文坛大家走过了太多的地方,难免一时激动表达着对某处青山秀水的偏好,说了一些过头话;但是,声言一定要在某地安家,声言非要在那里静心度日,这不得不说是罕见的情致。

北宋元丰七年,苏东坡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路经庐山,写下了十余首庐山游记诗,觉得还不过瘾,似乎还没有领悟庐山的精髓,于是最后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对庐山的无比眷恋。一不小心,居然说出了千万游子内心的欲望。想在庐山安家的心愿更强烈的是白居易,虽然乐天居士与庐山的缘分是在他被贬任江州司马时所结,但他正是在庐山过上了荷池古松、流泉和鸣、叠翠山峦的闲适生活,写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诗文,所以他在迫不得已离开居住的草堂时,才会有万般不舍,向这个世外桃源许下“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的诺言。就连狂放不羁的“诗仙”李白,第一次到庐山也表达了“吾将此地巢云松”的留恋,之后又在五老峰北侧的山谷中筑草堂隐居,成为其重要的精神寄托。

庐山何以赢得如此多文学大师的喜爱?恐怕不仅仅是由于它的自然风光。无可否认,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的庐山,90余座山峰绵延起伏,犹如九叠屏风,在一马平川的鄱阳湖盆地上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小天池、望江亭、花径、三宝树、含鄱口、五老峰、三叠泉等景色秀美绝伦,但更重要的是,庐山拥有难以比拟的文化底蕴。自从《史记》记载司马迁“南登庐山”之时,这座山就开始了它的文化旅程。早在李白他们上山几百年前,佛教与道教就已经在庐山根深蒂固,从互争雄长到携手共进,打造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圣地。再加上近代传入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把庐山的宗教文化推向极致,达到“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的境界。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正是在庐山莲花峰下,开创了张扬宋明理学的濂溪书院。陶渊明和谢灵运把庐山的景致作了诗意的铺垫,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址,植物学家胡先创立了第一个植物园……

江西全境是一个群山环抱、众水归“鄱”的巨大盆地,在这个独特的地理体系中,山、水、人共同构成了一个缜密、和谐的生态系统。庐山只是众多山脉中的一员,它的兄弟三清山、龙虎山都是驰名中外的名山,与庐山一样,有着绵长、韵味十足的历史文化,相信人们对这几座大山都有一定了解。倒是它们的另一些小兄弟,同样点缀着鄱阳湖五彩缤纷的亮色。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苏东坡。还是元丰七年,这位文坛巨匠按照《水经》的指引亲赴石钟山,为了弄清此山以钟名的缘由,他携儿子苏迈夜晚在峭壁大石间考察探测,详细记录了石钟山清风掀浪、水波撞石的壮阔,“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地势险要的石钟山,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陡峭险峻,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江湖锁钥”。登临山上,既可窥探江湖烟波,又可欣赏庐山烟云,山下摩崖石刻琳琅满目,至今仍有各类石碑逾200处。

离石钟山不到10里的地方有一座外形像鞋的大孤山,民间传说它是仙女掉在鄱阳湖的一只绣花鞋,故而当地百姓又称其为大姑山,与坐落在彭泽县的小孤山相映成趣。明代的江西才子解缙曾为之题诗“凌波仙子夜深游,遗得仙鞋水面浮”。湖畔还有一处石质小山,据说是亿万年前火山爆发的遗迹,三面滨湖,石呈黄色,盛夏登上山头有如火焰之炽,因此得名火焰山。千百年来,处在鄱阳湖腹地的火焰山一半浮出水面,另一半躲入湖里,似乎一座神秘的“海市蜃楼”。只是近年来,鄱阳湖水位不断下降,才逼出了火焰山的“真面目”。远看山石,下半部分的水迹浸痕依旧明显,依稀可见当年湖水拍岸的盛景。黄昏时分,夕阳照射着奇峰异石,与泛着金黄波纹的湖水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富丽堂皇的尊贵。

清水润及几乎江西全境的鄱阳湖,山峦的魅力竟无与伦比。雄伟瑰丽、挽救中国革命于危难间的井冈山,集“生态观光、民俗风情、科普教育和禅宗文化”于一体的明月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的武功山,华东六省一市的最高峰黄岗山等等,都在各自的地域与鄱阳湖心手相连,共同谱写着赣鄱大地山水的和谐奏鸣曲。

(三)地灵之律

如此山水滋润的大地,必然潜藏诸多灵气,养育出一大批震撼世界的人杰。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也是沟通南北贸易的主要通道。烟波浩瀚的鄱阳湖,承载的是江西人民的智慧,一代又一代赣鄱儿女以湖为荣,遇湖而聪,借水生智。

早在商周时期,鄱阳湖区就已被勤劳的人们开发利用,1973年发现的吴城遗址就是有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出土了900余件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文物,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最早推动鄱阳湖开发的是秦始皇。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又命大将率50万大军分数路南下平定百越,其中一支出彭蠡,溯赣江,过大庾,南下广州,给鄱阳湖增添了不少人气。到西汉时期,鄱阳湖被史书称为“饭稻羹雨”的富庶之地。此后,鄱阳湖的经济文化得益于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引起的三次移民南迁,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到南方,发展迅猛。《豫章记》中用“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粮稻,擅味于八方,金铁筿?,资给于四境”来记载南朝湖区的物产。

交通便利是鄱阳湖得以兴盛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运输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就把鄱阳湖编入它的必经之道,这条绵延2000多里的水陆通道为一千多年南来北往的商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管政治格局如何变换,走南闯北的商人、游客、官员,海外的珠宝、药材、犀角,国内的茶叶、瓷器、纸张,都得接受鄱阳湖的恩惠。可以说,唐、宋、元、明数朝直到清朝前中期,鄱阳湖畔都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附带而来的还有曾经的征米第一、舟船第一、茶叶第一、造纸第一、瓷器第一、产铜第一等多个桂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洪洲东门记》中写到鄱阳湖流域时说“其田宜粳糯,其粟输与京师,为天下最”。《唐语林》则辑录造船的盛况:“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而浮梁的产茶中心地位可以在白居易的名文《琵琶行》里找到依据,唐朝后期征收的贯茶税,浮梁一县能交全国的八分之三,可见“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所言不虚。瓷都景德镇似乎都用不着介绍,“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巧夺天工,已经光耀千秋。难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要多次亲临鄱阳湖感受她的魅力,还禁不住奋笔疾书,不愿让这种视觉的惊奇转瞬即逝。在他的笔端,鄱阳湖“环绕它的整个沿岸,极目望,只是无穷无尽的层层城镇村寨。从这里可以由水路到福建省,再从那里东至大海……从这里,河水的潮流对于向南京进发的人有利,在这地方它流得特别缓慢,你简直注意不到它,这使得这一广阔的水域里,处处可以航行便利”。

经济的繁荣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浓厚精致。人类最伟大的脚步,往往都与水有关,就像宗教与鄱阳湖的缘分。江西能成为宗教文化荟萃的区域,鄱阳湖功不可没。净土宗祖庭东林寺、曹洞宗祖庭宜丰洞山和宜黄曹山、沩仰宗祖庭宜春仰山,散发着浓郁的禅宗气息;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最大石窟寺通天岩、我国最大的自然洞石窟南岩寺,以及青原山净居寺、三爪仑宝峰寺等等,都在诉说着一段段佛教的珍贵历史。道教资源亦首屈一指,龙虎山上清宫天师府、三清山三清宫、南昌西山万寿宫、阁皂山、玉笥山等,都是五湖四海道教信徒的圣地。在道教信徒公认的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中,江西有五小洞天、十二福地,在全国排名第二。鄱阳湖边的民间娱乐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看,江南首富饶州府的上元节灯山花海,在宋朝乃是举国向往的盛事,至今鄱阳人都依然对花灯情有独钟。同时,既然财富聚敛的地方往往容易诞生莺歌燕舞,鄱阳湖畔自然少不了像宋代姜夔、元代汪元亨、明代邓志谟等一大批音乐界的名士。

一湖清水,沉积的不仅有丰富的物种和厚重的文化,更有一大批为鄱阳湖增光添彩的历史故人。是他们,将湖水的清丽推向了全国;是他们,把鄱湖的胸怀告之世人;是他们,让鄱湖始终笼罩着一层亮丽的光环。年少立志“矫世变俗”、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使很多读者做着“临川四梦”的“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著名词人晏殊,集理学之大成、复振白鹿洞书院的朱熹,不愿融入宦场生活、宁愿终身陪伴在鄱阳湖身旁的陶渊明……他们告诉世界,鄱阳湖拥有披荆斩棘的气势;他们告诉世界,鄱阳湖隐藏着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他们告诉世界,鄱阳湖是真正的有容乃大!

鄱阳湖的四通八达造就了她的大器,也为她引来了无数关注的目光,有时也夹杂着不少不和谐的因子,譬如说战争。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为江南重要门户之一。如果得据鄱阳湖,既可腰击大江,威慑江北,又可南向进取,竹破赣中南,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水域内的双钟镇、石钟山、梅家洲、鞋山、南康镇、吴城镇等均为战略要地。自西汉以降,鄱阳湖周边就发生过多次大规模陆战和水战。著名的周瑜点将台就记录着赤壁之战的重要一隅;东晋桓元篡立,大将刘裕、何无忌等起兵讨伐,追赶桓元到江州(九江),大破其部将何澹之于桑落洲(今鄱阳湖口八里江一带水面);隋军南下统一全国,与陈朝大军会战彭蠡;公元974年,宋将王明率军在鄱阳湖水战大破南唐军;公元1275年,元将伯颜率军至鄱阳湖,祷大孤山神,风息桥成,大军皆渡,江南遂成元域。公元1361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口大败陈友谅;清顺治、康熙年间,左良玉、金声桓、耿精忠等先后据守鄱阳湖口以抗清军……鄱阳湖一带的战争文化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壮观,影响之深远,不逊色于中国任何一地。但战争也给人民生活和文化传承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书院、寺庙、土地被毁无数,现在鄱阳湖一带很多地名依然深深刻有战争的印记,如马回岭、马影镇等。

(四)候鸟之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里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美妙爱情,只不过,它们的主角不是人。若是与人世间最动人的爱情故事相媲美,怕也只能打个平手吧。让我们先看一二。

有一只生活在西伯利亚的白鹤,一直以来欢声笑语,是同伴的开心果。可是有一年同伴突然发现他沉默寡言,常常独自飞到草原的那一头眺望远方,原来,它在想念南方烟波浩渺的水波,想念随风起舞的草洲,最为想念的是那一只婀娜多姿的雌鹤。尽管相隔千山万水,甚至他连她从哪儿来都不知道,但他忘不了她的洁白纯净和曼妙身段,忘不了她回眸一笑带来的黯然销魂,忘不了他没有誓言和承诺的拥她入怀。

好不容易等到了西伯利亚的草地铺上一层雪白的冬妆,白鹤迫不及待地飞在了南徙队伍的最前头。他相信,她一定会来!他相信,在世间最美的鄱阳湖畔,一定能孕育出最为动人的爱情!果然,他遇到了她,即使双方都历经千辛万苦,他们依然笑面相迎,温柔相拥。这一刻,时光停滞,湖水为倾国倾城的爱情舒眉展笑。江南之冬,于他们而言,暖意如春。

时光飞逝,又一个暮春时节。他要北返西伯利亚,她要跟随她的队伍,他告诉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她告诉他“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他们要用两百多个日日夜夜来诉诸思念,这是一种离愁别绪,更是一种艰难的爱情考验。此后,西伯利亚的时光完全变成了鄱阳湖的回忆,他每天都会选择一个制高点,遥望着南方的朦胧烟波。他多么想和她一起化身粗壮的大树,在鄱阳湖畔紧紧缠绵,寸步不离,相守相望。

冰雪来了,他背上早已收拾好的行装,冲出了家门。然而,这一次,他没有把她等来。她的同伴说,她遇到了不测。这个消息不啻于五雷轰顶,但他的眼里没有泪水,只是用尽力气向着长天呼喊了一声,便展翅高空,直冲而下,他要和她共同期待来生。

像这样纯洁的爱情故事,鄱阳湖有着太多太多。谁也不用怀疑,因为这里每年容纳了300余种、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4,要怪只能怪我们人类的眼光还不够锐利,没有放下架子去捕捉足够坚贞而惊心动魄的爱情。

要想挖掘更多的爱情素材,最佳的办法就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去鄱阳湖畔观鸟。鄱阳湖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候鸟保护区,每年有30万到7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1983年6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县吴城镇建立了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聚居地和鸿雁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占全球的98%以上,鸿雁数量超过3万只,素有“白鹤世界”之称。自1998年以来,鄱阳湖又成为东方白鹳的重要栖息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白鹳都在鄱阳湖越冬,有2800多只。这里还有举止优雅的珠颈斑鸠,长嘴华冠的戴胜,浑身墨黑翅具白斑的八哥,体型纤细、成群结队出没于灌木丛的红头长尾山雀,以及体色如泥、体态如鸡的罕见湿地鸟类红脚苦恶鸟,等等。据统计,保护区栖息着152种国际湿地公约指定水鸟,1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种属于世界濒危鸟类。

有一些鸟儿由于带有高超的保护色,还需要人们细心探寻,方能找到行踪。否则,只能任其大模大样地生活在我们的眼皮下,错过欣赏大自然杰作的缘分。丰富珍贵的鸟类资源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世界自然基金会会长——英国菲利普亲王、丹麦亨利克亲王和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专程来到这里考察,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慕名前来,欣赏壮观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不知不觉,候鸟已经成为鄱阳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畔居住的百姓早已把候鸟当作他们不可或缺的近邻,他们已经习惯于一出门就能看到漫天飞舞的鸟儿,鸟儿也颇通人性,摆出各式各样优美的姿势慰劳浣衣妇女疲惫的眼神,唱着小曲儿陪伴着打鱼壮汉的辛勤作业,抑或是安静地凝望着玩耍孩童的恣意打闹。人与鸟相依偎,人与鸟相融合,形成一种鸟中有人、人中有鸟的和谐景致。

春江水暖鸭先知,鄱湖水碧鸟争栖,鄱阳湖湿地生态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据资料显示,鄱阳湖已知鸟类就有310种,其中典型的湿地鸟类(水鸟)有159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54种,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有153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有46种,这两个数据均超过协定保护鸟类种数的半数之多。

群鹭唱晚,白鹤高翔,长空雁鸣,天鹅翩舞,湖水与绿洲打造着灵动的画面,蓝天和霞光奏响着飞舞的乐章,冬天的鄱阳湖拥有世界上最惬意、最壮丽、最动感的景象。

(五)鱼米之律

鄱阳湖上最美的诗句之一当属王勃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构成这片美景的最主要要素就是两个字:鱼和渔。

由于受携带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促成了“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为鱼儿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成为具有最大淡水水产养殖的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漫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自古以来鄱阳湖就是我国富饶的淡水鱼库,湖区共有140种鱼类,将近占长江水系中鱼类的一半,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主要优势种有鲤鱼、鳊鱼、鲂鱼、鲩鱼、鲢鱼等。其中中华鲟、白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鲥鱼是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保护鱼类。不仅是鱼,鄱阳湖还有包括濒危物种龙骨蛏蚌在内的87种贝类和占江西已知虾类80%的各种名虾,再加上106种包括淡水海绵、水螅、腹足类、瓣腮类等在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指示生物的底栖动物,以及上百头珍贵的江豚,足以看出生态多样性在鄱阳湖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水生生物的丰富种类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勤劳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鱼米之乡”的美誉提供了先决条件,但美誉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百姓的幸福安康。老百姓的幸福又取决于什么呢?纵观历史长河,长盛不衰的只有渔业。

千百年来,鄱阳湖的渔业像一颗颗碧亮的珍珠绽放着光芒。有的渔民农忙时以农牧生产为主,鱼汛时兼顾外出打渔;有的渔民以渔业谋生,从早到晚驾船走南闯北,过着漂浮荡漾的日子;有的则忙里偷闲,贴补家用。时间一长,尤其是在中国这片极富想象力和神话色彩的土地上,自然少不了一个又一个真假难辨的历史传奇。相传星子县有一个泊头李村,专门负责管理水域上往来舟楫的赋税,无奈强盗经常出没,破坏税赋收缴与渔民作业。该村以武术闻名的村民李老三决定教训一下强盗,他伺机飞跃至强盗乘坐的帆船桅杆上,穿破船盖刺伤强盗的双眼。不久,强盗夫人前来报仇。她误以为衣衫褴褛、正在放牛的李老三是个伙计,问他是否认识李老三。李老三用两只手抓住牛的四只蹄放在水塘里洗净,然后带她到村庄去,结果女强盗无功而返。没过几天女强盗又来了,只见李老三头顶200多斤的舂米器给她倒水。女强盗恍然大悟,识破了李老三,于是两人就来到沙地比武,苦斗几百个回合李老三智取女强盗,但他并不加害于她,而是扶起对方握手言和。从此,李老三威名远扬,鄱阳湖星子水域平安了很久。

传说虽美,但归根结底,打渔还是一件苦差事。据说每次下湖捕鱼前,大家都要先到老爷庙烧香祈祝,在正式捕鱼的当天凌晨燃放鞭炮,几百个男人在同一时间下湖捕鱼(女人不许下湖),按照事先划好的作业区域捕鱼,一去就是三个月,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渔民们在极端艰苦的水上生活中,倾吐苦水和表达思念的最好方法就是渔歌。沿湖地区的广大渔家,在平静的湖面摇橹行船时,乐于大吼山歌;推船下水、捕鱼拉网时,喜欢吆喝号子;思念妻儿时,则高唱“我们抛妻别子外出谋生,妻儿老小牵肠挂肚,盼望着亲人安全回港”的悲切。妇女们织网晒网、从事渔事时,愿意哼唱小调以解闷乏;平静休闲时,则爱唱“莲花落”、“渔鼓”等小曲;想念丈夫时,脱口而出的便是“望郎歌”。

当然,打渔也并不完全充斥着苦难。鄱阳湖最美的图画之一就是夏天夕阳西下、和风送爽时的渔歌唱晚。每逢渔毕归港,大多由一二渔民引吭高歌,众渔民应和伴唱,声透湖底,众船连线,波光粼粼,别有一番风味。这些渔歌题材广泛,风格淳朴,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充实,响彻沿湖的湖口、星子、都昌、鄱阳、余干等县。而在初冬时节,往往能够目睹各个渔港河汊开港围捕的火热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渔歌也自然不甘寂寞。

渔歌的兴盛不是偶然,它不仅紧密契合外出打渔的环境,也吸收了很多艺术元素。鄱阳湖畔的居民本就有编曲的爱好,婚事喜庆之日都要哼上几曲《哭嫁歌》、《撒帐》、《闹新房》之类的民歌,再加上这里有演戏、看戏的传统,湖口青阳腔(戏曲)、都昌高腔戏、星子弹腔戏、鄱阳饶河戏(即赣剧)等地方剧种在各地盛行,再与当地方言相结合,各式各样的渔歌便从民间的智慧中挤兑而出。鄱阳湖有容乃大的胸怀,自然少不了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河里走船篷角》就明显可以看到一点外来民歌的痕迹。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绝大多数渔民改用电动机帆船捕鱼,这些脍炙人口的传统乡土渔歌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于是,随着老一辈歌者的退隐与离世,年轻人缺乏熏陶的环境,渔歌更多地由传唱搬到了书本,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甚至像很多民俗瑰宝一样,走上了无声无息的灭绝之路。

(六)湖殇之律

鄱阳湖是美丽的,美丽到人们都希望她的美丽经久不衰、世代相传。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鄱湖儿女忧心忡忡,承载着难以名状的湖殇之痛。

首先,枯水日益加剧,泥沙淤积增多,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某些对水资源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加上各类气候变化的影响,鄱阳湖各级的枯水位出现时间大幅提前。拿星子县作为例证,相比1956—1957年10m以下水位枯水期107天,2006—2007年的枯水期则整整增加了50天。相当一部分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提前枯萎,部分高位洲滩上典型的湿生和挺水植被向沙生植被演替,植物种群正在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2006—2007年的严重枯水期,使鄱阳湖大规模缺水,长时间使湖区整个水生植被处于枯萎态势,甚至导致部分植被种类的消亡。同时,由于农业化学制品使用的增长、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沿湖周边有增无减的生活垃圾,使得鄱阳湖岸的土壤肥力正在下降,沙化有明显的扩张之势,这些水土流失还引起频繁的洪涝和干旱灾害。

其次,水质污染,水产资源受到破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湖区地表径流和五河携带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等排入湖体,鄱阳湖局部水域受污严重,对富营养化进程影响重大,带来的是一连串连锁反应。大量草洲干涸,一些依赖湖区苔草等植物生存的鲤科鱼类无法从草洲获取营养和繁殖的场所,造成鄱阳湖天然鱼类资源有不断减少的趋势,白鳍豚、江豚、鲟鱼、鲥鱼等珍贵鱼类数量大不如前。2006—2007年,天然渔获量只有上世纪中期的六分之一。由于水位偏低、水质欠佳,子湖与外流河湖连通时间非常短暂,进入子湖内的虾、蚌、螺等小型水生动物也只好另觅他乡了。

第三,血吸虫治理难度加大。鄱阳湖优良的草洲湿地生态系统为飞禽走兽提供了温馨的栖息地,洪水到来时又成为鲤鱼、鲫鱼等鱼类良好的产卵场,但这一时期也是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孳生适宜期,致使沿湖地区成为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流行地区之一。洪涝期间,大量人畜拥挤地躲在并不干净的场所,洪水过后又受到残渣粪便的侵害,导致血吸虫病等流行性疾病广为传播,严重干扰了湖区的生产作业。鄱阳湖的水位变化也是影响钉螺生存的重要因素,4—10月是最易受到感染的时段,居民在这个时期都要上洲滩捕鱼捕虾,加上人们在洲上打湖草、放牧、种植和收割芦苇,从事一系列农事活动,受到血吸虫侵袭的概率不可避免地要大大提升。历经40余年的积极防治,湖区疫情有了大幅度的缓解,但目前钉螺面积和血吸虫病患者依然还有相当的数量,加上虫患本身抗药性的增强,更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第四,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大大影响可持续发展。鄱阳湖生态环境的负荷日益加重,湿地常见的水生植物种类正在消失或退化,据资料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有119种,20年之后只有101种,消失速度十分惊人,近些年由于人口、经济、环境的压力,要减缓这种速度难上加难。湖面水位下降,很多鱼类无法完成产卵繁殖,直接导致了鄱阳湖鱼量的减少。又有某些居民利用水位下降,采用“丝网捕鱼”等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虽然大幅增加了捕捞数量,渔获物个体却呈现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渔业资源衰退十分严重。当渔民已难以烹饪鲜美的鱼宴时,许多以小鱼为生的候鸟,也逐渐抛弃了鄱阳湖这块一直青睐的越冬宝地,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鸟竞食”的场面,打破了原有的自然食物链。同时,水位降低增加了中低洲滩在烈日下的暴晒,这些干涸的湖面使马来眼子菜、苦草等沉水植物难以被候鸟挖食,影响到越冬候鸟的栖息保护,如若不引起高度重视,长此以往鄱阳湖对候鸟的吸引力将会逐渐下降,“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场景在若干年后将不复再现。

第五,政府部门管理职权存在交叉,制约统一整体推进。鄱阳湖生态保护是一项涉及全省、跨市县、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各行业、各部门在湖区建设、资源开发、行政管理等方面目标和定位不同,往往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机制和“一盘棋”的思想。

鄱阳湖永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水生态工程,她既是一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造福百姓、为千秋万代谋利创利的可持续发展大业。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规划已经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相关法律法规正在完善,管理机构和机制不断健全,防治相结合的科学手段努力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鄱阳湖又能恢复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向世人展示那天美、地美、水美、人美的诗化意境。

鄱阳湖是古老的,古老到需要翻开历史的页码,才能得识全貌;鄱阳湖又焕发着靓丽的青春,青春得如雏鹰展翅,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鄱湖儿女去见证她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