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狼吞虎咽不可取

狼吞虎咽不可取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别说早年穷苦人为了糊口果腹,她见了鸡鸭鱼肉狼吞虎咽,谁有功夫去品尝所吃食物的真正味道,即使是最近多年来,人民生活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大款、老饕,可每每遇到未吃过的佳肴,多数也是忍不住拿起筷子,猛吃猛咽而下,他们虽然吃了许多山珍海味,可让他谈谈饭菜的味道,恐怕是难以道出一二的。细嚼之后慢慢咽下,不但可以尝到过去从未享受到的美味,而且有助于消化。

去年在黄山召开的一次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后勤总医院的一位营养学家讲,喝一口牛奶也须咀嚼一二十下。她介绍说自己曾接触过一位患胃病的人,刚住进医院,一喝牛奶便觉腹胀,后来采纳了她的建议,不到一星期,胃病即告痊愈。笔者正当青年时,曾患十二指肠溃疡而住院,出院时医生曾郑重警告“干饭、干馍可以吃,一个月内不要喝稀饭。”这一警告曾使我感到非常茫然。现在才了解到,在喝稀饭的时候,往往未经咀嚼,就呼噜呼噜把一碗稀饭灌下肚去,显然是犯了保护肠胃的大忌。还有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咀嚼时分泌的唾液,对致癌的黄曲霉素B1、苯并芘等有一定杀灭作用;细嚼也能增强大脑皮层活动,预防大脑老化;细嚼还能促进面部肌肉运动,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不见,美国人有事无事都爱咀嚼口香糖吗?据说是可减少面部皱纹

不过,我的这篇文章无意论证饮食治疗肠胃等等问题,想要谈的是如何才能知味。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中庸》中就有“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清代文学家兼美食家袁枚也说:“知已难,知味尤难。”别说早年穷苦人为了糊口果腹,她见了鸡鸭鱼肉狼吞虎咽,谁有功夫去品尝所吃食物的真正味道,即使是最近多年来,人民生活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大款、老饕,可每每遇到未吃过的佳肴,多数也是忍不住拿起筷子,猛吃猛咽而下,他们虽然吃了许多山珍海味,可让他谈谈饭菜的味道,恐怕是难以道出一二的。你道原因何在,依我这个半路出家研究吃的人来看,主要是吃法不当。也许有人不解地要问:“难道谁还不会吃东西?”此话乍听起来,似有点道理,实则不然,有不少人只知道吃,可就是不会吃,而中国人饮食之道不只包括如何选料和烹调的知识,也蕴含着如何吃的科学方法。

有人说欧美人吃的食物,追求的营养,中国人吃的是味道,追求的是至味。这话虽不完全确切,但中国人在吃的艺术上很大程度上是吃“味”的艺术乃是事实。这个吃“味”的艺术突出反映在细嚼慢咽上。不少吃家认为花生米(炒或炸)配卤豆腐干有火腿般的香美味道,原因正在于一个细嚼之中,只有细嚼之后,才能享受到这种美味。别说享受鸡鸭鱼肉的美味要细嚼慢咽,就是日常生活中吃的米饭、面条入口之后,若不咀嚼咽下去,也很少能品尝到米面经过细嚼之后,口中的唾液将米面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产生的那种甘甜之味。更何况中国人的吃,有着主、副食搭配交替人入口的习惯,吃菜时稍有味觉疲劳,再换着吃主食,用吸附力很强的饭或面,将口腔中的菜味加以清除,以恢复口腔对菜味的全新感受,继而细嚼慢咽米饭,又可从饭的淡淡甘甜中,领受到饭是另一种味道。所以说饭与菜时间差的交替入口,不仅使两种味道相得益彰,而且唤醒了人们固有的对饮食美的欣赏与追求。这种细嚼慢咽的奇妙享受,从狼吞虎咽中是难以得到深刻体会的。

吃饭吃菜如此,喝汤也不例外。我们知道西餐的汤多是奶汤,极少有配料,使人难得有细嚼的机会。中国的汤则往往要加入必要的作料,如竹笋、香菇、金针菇、白菜、冬瓜、萝卜、胡萝卜、黄豆芽、金针菜、木耳等,目的也是使人们在喝汤时,不要忘记了咀嚼就稀里哗啦咽下去。

常常看到一些年轻人,手拿啤酒瓶,仰着脖子咕咕猛灌,虽然显得有那么种豪迈的气派,但绝不是文明的饮食之道。中国人饮酒也慢斟细酌,一边喝酒,一边吃一点配酒的莱,慢慢咀嚼,才能真正品尝到莱肴的美味和酒的醇香。

笔者在童年时代,母亲在桌旁叮嘱我们细嚼慢咽,虽然她不懂得科学,但从老一代人传下来的这一习惯却符合科学之理。细嚼之后慢慢咽下,不但可以尝到过去从未享受到的美味,而且有助于消化。这是因为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是胃肠。当食物进人胃肠之前,先经过口腔内牙齿的咀嚼,当牙齿在做咀嚼工作的时候,口腔内即会产生唾液,而胃部也会慢慢分泌胃液(唾液和胃液都是珍贵的消化液),等到口中的食物嚼成糊状的时候,就可以下咽,完成完美的消化程序,食物的营养才能被吸收。君若只顾狼吞虎咽,即便是北京烤鸭或福建佛跳墙,在消化道中只是匆匆而进,忙忙而过的“过路客”,既没有充分地消化吸收,更没有真正的享到口福,说不定还会得个狼吞虎咽的后遗症——胃溃疡。不知此说能否站得住脚,还请方家教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