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花不如野花香”吗

“家花不如野花香”吗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来,“家花”、“野花”都是“花”,都有其“花”的本质的一面——芳香,只不过是香型不一,浓淡不同罢了。本部门、本单位的“家花”,抬头不见低头见,对其所作所为,尤其是缺点毛病,看得清清楚楚。或是通过第三者介绍的。“家花不如野花香”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是危害极大的,有时甚至弄得“家花”、“野花”都不香。由于工作没有做好,弄得撤下来的同志心里总觉得如今“家花不如野花香”,因而人心思走。

前不久,一位友人告诉笔者两件趣事:一是某县酒厂生产的猕猴桃酒不仅在省外打开了销路,而且进入了国际市场。消息见报后,某市一家名牌酒厂随即由厂领导带着大队人马去参观学习。谁知,他们一到这家小酒厂,小酒厂的负责人便一个劲的说:“感谢老大哥的大力支持。”原来,这个猕猴桃酒的配方,就是那家名牌酒厂的一个技术员提供的。这个技术员曾多次向本厂的领导提出过使用这个配方的建议,但一直未被采纳。二是某机械厂要配备一名管生产的副厂长,选来选去,就是“没有合适的人”,于是,转而请求上级从外单位调入。待调来的时候,大家一看,心里又另有一番滋味。原来,这人就是三年前从本厂调出去的一名普通技术员,当初调出的时候还多少有点“甩包袱”的意思,不料到人家厂里却成了角色,如今则是“荣归故里”了。

类似这样的事,又何止这两件呢?我们有些同志总觉得先进经验、模范人物、优秀干部都在别人那里,而自己单位则“空空如也”,所以,眼光只盯着外面。对这种现象,有人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家花不如野花香”!

本来,“家花”、“野花”都是“花”,都有其“花”的本质的一面——芳香,只不过是香型不一,浓淡不同罢了。那么,我们有些同志为什么会产生“家花不如野花香”的感觉呢?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识上的错觉所致。本部门、本单位的“家花”,抬头不见低头见,对其所作所为,尤其是缺点毛病,看得清清楚楚。因此,在评价使用时,容易评头论足,吹毛求疵,有时甚至因其某种小缺点而掩盖了优点。而对“野花”的情况呢?多半是通过报刊杂志、文件资料、档案材料中得知。或是通过第三者介绍的。实际上,通过这种途径了解的情况往往是不够全面的,也容易以其好的方面而掩盖不够的方面,造成认识上的错觉。这样必然导致人们主观地、片面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二是由于我们有些同志,特别是有些从事领导工作的同志不深入基层,不调查研究所致。如果成天只蹲在办公室里,眼睛也就当然只会看到报上的或外面的“野花”。而“家花”呢?即使是开放了,也不见其美,不闻其香。三是由于有些同志嫉贤妒能所致。这些同志不是从革命利益出发,而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因而借赞美“野花”贬低“家花”,来抬高或保全自己。

“家花不如野花香”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是危害极大的,有时甚至弄得“家花”、“野花”都不香。某制药厂就有过这样的教训。去年,该厂从外省、市请来了五名工程技术人员,厂领导还未待他们熟悉情况,就急急忙忙地一下子将其全部推到一线,而把原有的七名技术人员一起撤了下来。由于工作没有做好,弄得撤下来的同志心里总觉得如今“家花不如野花香”,因而人心思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先后有六人办理了调动手续,还有一人的商调函也送到了厂长的办公桌上。那些新调进的技术人员则由于人地两生,有些人的工作还与其原来所从事的专业不甚对口,因此,短时期内也未能作出“卓越贡献”,厂领导又对他们埋怨不止,最后他们也只好递送“辞职”报告。

当前,改革之风盛行,人才和经验都很宝贵,对于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卓越人才,我们固然要努力引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技术力量的作用……让“家花”、“野花”同时芳香四溢。

(原载《湖南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