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废黄河堆上的笑声

废黄河堆上的笑声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让群众先富在“树上”,县里有专门人员负责废黄河堆的开发、指导:乡里成立了林特产技术服务站;村、组配备了专职技术员;帮助群众开展种植、修枝、嫁接、管理、运输等技术性服务活动,使堆堤上千户人家都尝到了栽果树的“甜头”。今与昔比,变了,废黄河堆真得变了。

废黄河堆上的笑声

“春天沙浪滚,夏天水茫茫。秋天泪汪汪,冬天去逃荒”。这是废黄河堆的历史写照。

现今,这里变了大模样:“春天是花园,夏天是公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林海雪原,一年四季好似人民的幸福乐园”。

真的变了吗?

冬日刚数九,我们来到了废黄河堆的“贫困带”阜宁县羊寨镇。所见所闻,感叹不已!

踏进果园村,登高远瞩,虽见不到花,看不到果,但那刚刚洒下的几片雪花落在株株果树上,构成的一幅完整的银状景色,却令人心旷神怡。不难看出,这里的生活恰是“苹果”甜蜜;此景此情,顿时勾起了我们无限的追忆。

故道真的变了!镇党委书记咸运超激动地告诉我们:从1986年春天起,县委、县政府对这块土地进行了综合考察论证,为群众找到了一条见效快的致富门道,这就是开发废黄河堆,种植果木树。县先后投资四十多万元,用于拓荒地,购树苗,搞培训,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现已扩种果林木树面积1.2万亩,总数达45万株,其中苹果树一万亩,梨子1000亩,还有桃子、山楂、银杏、葡萄等十多个品种。为让群众先富在“树上”,县里有专门人员负责废黄河堆的开发、指导:乡里成立了林特产技术服务站;村、组配备了专职技术员;帮助群众开展种植、修枝、嫁接、管理、运输等技术性服务活动,使堆堤上千户人家都尝到了栽果树的“甜头”。

事实是很有说服力的。

果园村支部书记张士顺感慨地告诉我们:“近几年,村里改造和新拓果园七百多亩,今年搞了技术嫁接,小产年变了丰收年,产果45吨,收入48万元,全村仅此项人平600元,还有25户收入在4000元以上……”。话音未落,55岁的老人孙乃奇笑开了:“今年果子丰收了,家中20棵苹果树就摇下了5000元”。来到世明村,女支书高维华迎面就说:“你们这当儿来的不是时候,9、10月份这里最好看,不过,现在也值得一看”。说完,她领着我们走进了苹果园,只见林间档儿长满了“毛菜”,像一床绿色的地毯般诱人。没等问个究竟,正在林间施肥的一位年轻姑娘说:“这种菜是我们村里的土特产,可以榨油吃呢”。乍听,觉得怪,细听下去,越发感到现在的庄稼人真聪明。就说这个村吧,农户动脑筋学习林间套种技术。夏天,套种山芋、花生;果子收后,又套种蔬菜,真可谓一举两得。据说,套种作物的收入可以抵掉果树农本的一半呢。

更使我们惊异的是:这两个村的茅草房少见了,有80%的农户住上了新瓦房:家中摆设也新了,收录机、电视机应有尽有。当踏进村民杨卫平家时,他拉开话匣说个没完:“过去咱家四口人,拼死拼活干,还维持不了生活,现在一棵果树顶上一个儿子贡献大,今年收果3200斤,收入2500元……”正当他讲得兴奋时,他的孩子不高兴地说:“嘿,不是我起早带晚地干,咱家能收入这么多吗?”。是啊,不勤能致富吗。

今与昔比,变了,废黄河堆真得变了。今后还会变得更富、更美。要说个原因,村民们个个都笑着说:“全托党的政策啊!”。

载1991年1月31日《盐阜大众报》一版、《农民日报》,中央、省电台录用,获全市农村好新闻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