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插上理性的翅膀

插上理性的翅膀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我们到了兵团,过上了以连队为基层单位的集体生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我们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学六八届同班的七个同学人称“七仙女”,刚到十二连时,对新环境充满好奇与新鲜。如果把此段经历看成理性思考的发端,我感谢指导员的训斥。理性,是女性起飞必备的另一只翅膀。当我母亲千里迢迢来为我办理“转插”手续时,连队干部热情款待来到这里的第一位“上海母亲”。

插上理性的翅膀

朱蓓华

知青从依靠爹娘的城里人变成乡下人,又从乡下人变成一无所有的城里人。两次迁徙,两次适应,两次重塑,应该说是超越了常规的人生塑造过程。正是这个重塑过程,使知青的人生旅程浓缩着很多社会学意义。

我对人生的认识是从艰苦劳作开始的。

想当初,中国历史咳嗽一声,就把城里的2000余万像我这样的中学生送到乡下去了。就像无数颗草籽,被飓风带到各色土地上,落了下来,从此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农耕生活的好处是逼得人跟着太阳走,也就符合最基本的自然的生长之道。可是修理地球,日日辛苦,皮肉感受最深。好在我们年轻,因为年轻就是吃苦最好的本钱。而且,我们到了兵团,过上了以连队为基层单位的集体生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集体生活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大容易迷失方向。就像竹林里又高又直的孟宗竹一样,因为园子里种的全部都是竹子,所以每一根都直直地往上长,没有弯的。这就是共同一起生活,一起接受成长的机会,守望相助,可能会长好;反之,如果是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孤单无助的感觉容易动摇腐蚀一个人的意志和神经,得过且过而迷失了自己。

我们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学六八届同班的七个同学人称“七仙女”,刚到十二连时,对新环境充满好奇与新鲜。黑土地麦浪滚滚,一望无际,我们喜欢到碧绿的麦田,吹口琴唱歌,只见长空苍天,平整宽阔。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喧嚣,远离阶级斗争的主战场,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单纯和多彩,听觉上的宁静和丰富,心灵上的滋养和慰藉。在充满自然美的风景画里,我们享受着天地抚慰的快乐,满不在乎地挥霍着大把的青春。

记忆中这样的美好没有几次,很快,不等人的农时把艰苦繁忙压到每一个人身上。“七仙女”散分于各排,铲地时隔垄彼此呼唤。远远的,“朱蓓华”的名字用上海话叫喊出来,再被老职工用方言一学,成了“四百五”。地里笑声一片,就是这样的笑声驱赶着浑身的酸痛。少年不识愁滋味,劳作之余,我们曾经商议着去齐齐哈尔玩玩,行动时被半道截回;也曾因为蜗居逼仄的上铺而争取睡觉的空间被训斥。那个上铺仅够四个行李卷的宽度,七个人躺下得侧着,翻身得喊“一二三”。那时只盼着有地方打开另外三个行李卷。终于盼到一栋新房将成,赶紧要求,不被应允。

“七仙女”飘然新房内静坐,这里多宽敞啊!天黑了,烛光温暖着我们。突然,威风凛凛的指导员来了,像炸弹一样的训斥劈头盖脸,又一脚踢翻了蜡烛。哇噻,女生架不住吓唬,乖乖回“蜗居”了。倘若这事摊在一个女生身上,非哭鼻子不可,可是,我们是七个女生,互相给力就均摊了压力。何况,指导员正直善良,事后并不追究,也没扣什么帽子,就事论事也就过去了。

生命被挤到一个狭小的窄缝里,空间的逼仄,让我们处处碰壁;但没能限制我们自由的思想,反而促使我们从一个点生发开去,进行探索。碰壁是坏事,又不是坏事;年轻时碰壁还可能是个好事,单看你如何对待它。我把它看成是成长道路上的一种历练,一种必须付出的代价,一种对心智的磨炼。那时批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联系到自己的女儿身,我思忖莫非女子与小孩有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是感性?感性就不计后果容易闯祸。“难养也”是不是让人头痛?脑子里跳出问号,挨截挨训促使我开始思考。如果把此段经历看成理性思考的发端,我感谢指导员的训斥。它像禅宗的“当头棒喝”,强刺激下促人开悟。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每一种性格都像沉香,都有它无可比拟的价值,所以,不要试图去改变它。比如,多数女性身上的率性,很可爱,很痛快。但是,凡事有度,率性不等于率性而为,性格之上要有理性约束,就像千里马也要套上笼头一样。女性天生比较感性,需要理性武装。理性,是女性起飞必备的另一只翅膀。单翅难飞,飞必折翅,双翅才有条件在蓝天下自由拍打着翱翔。

人的能力从学习中来,女性理性的发育和培养同样从学习中来,在后天养成,我们打降生就开始了学习。到了连队,学习过集体生活,学习听钟声起床,学习掌握生产技能,学习在纪律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很像成长中的小树,被剪枝修叶,很疼;被风吹雨打,很惨;被冰冻雪埋,很冷;被虫嗑染病,很苦。小树必须撑着,咬紧牙关挺着,在那片土壤扎下根去。“像荒漠中的骆驼草,拼命抓住大地,寻找着生的缝隙”。这样的学习以前是书本上认识,现在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去体验。

当农工最大的好处是头脑比较空闲,有着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思考的点点滴滴,我都写在家信里。一次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我体会到文化的伟大。我们在千百次重复的劳作中才学会的东西,多少年前的书上一句话就全说清楚了。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之间所隔的只是亲身体验加理性思考而已,就像河上必须架桥泛舟,才能沟通两岸。”

那时起,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格物致知有些浅浅的认识。原来,平常是道,真理就在最平凡之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探求人生智慧,在日常交往中就可以探求做人的道理,在自己的心中就可以探求人性的本源。

劳作之余,我们水土不服,皮肤肿痒。我们想家,想水天一色,烟云飞扬,清芬弥漫的江南水土。奇怪的是,当地老职工大都安于此地,他们虽然日子紧巴,天天为基本的生存而起早贪黑,出力流汗,但是,他们知足安乐,满足于“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村生活。当我母亲千里迢迢来为我办理“转插”手续时,连队干部热情款待来到这里的第一位“上海母亲”。三排长牟英珍是老职工,在炕桌上劝我妈妈:“大妹子,这么好的地方别人想来还来不了,你们咋要走呢?”老牟很真诚。他真的不明白,过去那么多人“闯关东”好不容易来到这宝地安身立命,现在仍然是块比很多农村好的宝地,你们为什么还要想办法离开呢?母亲说孩子的风湿病和克山病不适应这里的气候,是的,适应才是好的。

离乡背井的迁徙也分个主动与被动。牟排长他们一代主动选择投奔黑土地而来的,多数是“人往高处走”的结果,往往容易满足;我们知青被动无奈逼迫而来的,一定不甘心久居苦寒之地,不会放弃“人往高处走”的念想,往往不满足。后来,看唐人王梵志的诗写道:“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贫富两极中间插了一个骑驴子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妙哉!心平气和,知足常乐,不禁会心一笑。又读《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懂得了,小鸟藏在森林里,只要有一棵树枝给它立足,就很高兴了;田鼠口干了,只要喝一点点水就饱了,肚子就胀了。知道满足了,人生也就快乐了。知足是福。果然,40年后的今天,牟排长神清气爽,红光满面,日子过得幸福安详。从哲学的角度看,牟排长是个哲学家哩!从他身上,我悟出一个道理:幸福来自人的内心。让生命感受到丰盈的,不是欲望的扩张,而是心灵深处的踏实和落实。心安处即我家。

离开黑土地后,我从事的“四海为家”的职业助我踏遍青山,学习,读书,思考,行路;实践,思考,学习;发掘遇见的每个人身上的长处,对比自己之短,取长补短,渐成我人生路上一曲轻柔曼妙、回环往复的主旋律。它让我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自在,悟道的欢喜,成功的喜悦。我一直以为,成功是多元化的、多层面的,即使一切的努力都没有成功,只要人格成长,人品提升,就是成功。

写到此,不由感慨:人能折腾山河,岁月能改造人。如今,山河依旧,人将老去。下乡那段生活给我们的印记太深刻了,又恰是我们豆蔻年华的最好时光,对我们后来的人生道路影响甚是直接。知青从依靠爹娘的城里人变成乡下人,又从乡下人变成一无所有的城里人。两次迁徙,两次适应,两次重塑,应该说是超越了常规的人生塑造过程。正是这个重塑过程,使知青的人生旅程浓缩着很多社会学意义。知青经历的不是战争,而是和平年代政治风云变幻中,夜黑风高,盲人摸象,自己与自己的较劲;挣脱“魔咒”,自己战胜自己,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又一次次地重塑自己。我们用火把燃烧理想,用冰水浇灭奢求,用意志战胜困难,从热烈走向平实。

这是一段永远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和情感,尽管随着时光老去的历史像个丑老太婆,当下是位风情万种的绝代佳人,我仍然可以看到,他们的血脉之间有着密码般的连接点,中国文化的基因一脉相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