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红的高粱

红红的高粱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粱米、高粱穗、糨灯杆、秫秸等,浑身上下都与庄稼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自然经济时代,庄稼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高粱。不管粘高粱还是笨高粱,都要先把晒干的高粱碾成高粱米。碾高粱米的方法很简单,把晒干的高粱洒上适量的水,拌匀,放在碾子上碾。因为家里粮食紧张,奶奶总是要把碾出的高粱糠继续在碾子上碾。另一种是用高粱米做成粥、粽子或高粱米饭。

红红的高粱

说到庄稼人过日子,不能不说高粱。由于东北向来以大豆高粱出名,所以,一说到高粱,人们往往和东北联系起来。但我要说的,是我们马安村的高粱。一个村的高粱当然没有东北多,高粱也不是村里的主要粮食作物,但生产队年年都要种高粱。为什么?为了过日子。高粱米、高粱穗、糨灯杆、秫秸等,浑身上下都与庄稼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自然经济时代,庄稼人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高粱。

生产队的高粱都是过了谷雨节气开种。生产队种高粱,有的种在平地里,有的种在山坡地里。在以粮为纲的岁月里,生产队种庄稼很讲究。平地里种庄稼,都要先耕后种。惊蜇一过,地一开化,生产队就要组织社员往地里背粪。在秋天耕过的地里,施足农家肥,然后对土地进行春耕,再用双耩子或单耩子耩种。

生产队种高粱,主要有两种种法。一是以高粱为主,整块的地都种高粱,高粱中间,兼种一些红小豆。一种是以高粱为辅,要么是在谷子地里兼种高粱,要么是在黍子地里兼种高粱,要么是在小豆地里兼种高粱。

生产队种的高粱有两种,一种是粘高粱,一种是不粘的高粱,我们叫笨高粱。不管粘高粱还是笨高粱,都要先把晒干的高粱碾成高粱米。碾高粱米的方法很简单,把晒干的高粱洒上适量的水,拌匀,放在碾子上碾。要特别注意,不断地用笤帚里外扫,不能把高粱铺得太薄,防止把高粱米碾碎。用簸箕簸出高粱糠,就碾出了高粱米。因为家里粮食紧张,奶奶总是要把碾出的高粱糠继续在碾子上碾。碾一阵,用箩筛一遍,再碾一阵,再筛一遍,直至把高粱糠碾成高粱糠面。用高粱糠面为我们蒸高粱糠面饼子、高粱糠面窝头,虽然难以下咽,但能填饱我们的肚子。

粘高粱米和笨高粱米性质有区别,食用方法也就不同。第一种方法是碾高粱米面食用。粘高粱米和笨高粱米都可以碾面。奶奶常常是把高粱米和高粱糠一起碾面的。家里一般不做笨高粱米面。笨高粱米面吃法比较简单,就是蒸窝头、贴饼子、蒸菜团子。粘高粱米面吃法就比较多了,可以炸高粱米面麻花、油圈、蒸年糕,也可以蒸高粱米面菜团子。另一种是用高粱米做成粥、粽子或高粱米饭。家里的粘高粱米,主要是留着端午节包粽子吃,腊月初八熬腊八粥吃,家里再穷,奶奶也要让我们吃上节日的饭食。那时,笨高粱米主要是捞高粱米饭。

用镰刀把高粱穗从高粱秸上砍下来,村里人叫搴高粱。每到秋天,生产队就派社员到地里搴高粱。再把搴下的高粱背回生产队的场院,码起来,晒干,再由社员在荆条编的锅排子上,用手搓,把高粱穗上的高粱粒子搓下来。把高粱穗分给社员做笤帚、炊帚等家什用。奶奶、母亲和父亲,都是心灵手巧的山里人。家里的一件件生活用品,都是他们用高粱穗、糨灯杆做成的。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难以有人再能用简单的高粱穗、糨灯杆做出这些漂亮、实用的农家生活用品了。

生产队时,夏天经常下雨。每到下雨天,只要生产队不出工、不开会,社员就在家里歇雨工。那时,老百姓没有电视机,有收音机的也不多。村里也没有打麻将、打扑克的风气。男男女女就都在家里做自家的活。女的忙着做针线活儿,纳鞋底子、缝衣服,没有闲着的。男的忙着做编匠活,编篮子、编筐、刨笤帚、刨炊帚。

老百姓的家里,要天天扫地,就要有扫地的笤帚,要天天扫炕,就要有扫炕的笤帚,要一日三餐,刷锅洗碗,就要有炊帚。父亲既能用高粱穗刨扫地的笤帚,刨刷锅的炊帚,还能用黍子穗刨扫地、扫炕的笤帚。就一般情况而言,刨笤帚的高粱,与一般的高粱品种是不同的。刨笤帚的高粱,高粱杪硬,结实。但在父亲的手里,不管是哪种高粱穗,只要是高粱穗,都能刨成扫地的笤帚和刷锅的炊帚。

刨笤帚既是力气活儿,又是手艺活儿。

父亲先取一根小手指粗很结实的麻绳,找一截结实的木棒,把绳子的一头拴在木棒的中间,系紧系实,把绳子的另一头拴在腰上。两腿伸开,两脚把绳子夹在中间。绳子的长度以伸腿能够崩紧为好。取一把高粱穗,在双脚的一端,用绳子套住,绳子要挨在一起,向前伸双腿,向后拱腰,高粱穗会被牢牢勒紧。双手把住高粱穗,向怀里转动,高粱穗便被紧紧勒在一起,再用细绳或铁丝把高粱穗捆住,先做成笤帚的长杪。再同样做一个小把的高粱穗,夹在长杪高粱穗把的把芯,用同样方法勒紧捆好,这样接着续,连续捆好几个高粱穗把,笤帚的模样就出来了,再捆好笤帚把。一把扫地的笤帚就刨好了。把刨好的笤帚,放在石板下压上几天,一把笤帚就制成功了。刨刷锅的炊帚就简单多了,找一把高粱穗,从高粱穗头捆起,捆上四五道就可以了。

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花不了几个钱,可以买到木板锅盖、铁皮锅盖、铝合金锅盖等,也不用盛放布条、布头、线头的布头线脑筐子了。但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老百姓做不起木板锅盖,也买不起铁皮锅盖、铝合金锅盖,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用品,都要靠老百姓自己就地取材,自己想办法解决。刨笤帚、刨炊帚是手艺活,要技术。但奶奶、母亲用糨灯杆糊的灯笼、串出的锅排,布脑筐,也是一种工艺,是别人夺不去的手艺,是别人抢不去的技术。

大红灯笼,是一种喜悦,是咱中国人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现在没有人用糨灯杆糊灯笼了。我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奶奶用糨灯杆扎的灯笼。村里没有电灯,每到春节,奶奶总要糊灯笼,挂在门口,而且总是糊两个,门口一边一个。天一擦黑,就把灯笼里的红蜡烛点燃,挂在门口。整个院子里,有了奶奶糊的灯笼,一下子亮堂起来。村里有了电灯以后,奶奶没有再为我们用糨灯杆糊过灯笼。

奶奶糊的灯笼,很简单。先把窗户纸裁成纸条,均匀地刷上糨子,糊在糨灯杆上。糨灯杆糊上窗户纸后,糨灯杆变得有韧性,不易折断。把糊上窗户纸的糨灯杆,弯成两个小一点的正六边形圈,两个圈要一般大。再把糊上窗户纸的糨灯杆,弯成两个大一点的正六边形圈,两个圈也要一般大。两个小圈分别在上边和下边,两个大一点的圈,在中间。把四个正六边形的每一个角,都用一根糨灯杆固定起来,两个大的正六边形糨灯杆圈之间的距离要大一些,两个大圈与两个小圈之间的距离要小一些,为了结实,每个角上的竖糨灯杆可以用两根。竖糨灯杆要两两相对,绑扎起来。再把三根绑扎在一起。一头做吊梁,一头做底梁,插蜡烛用。与底梁相接的竖糨灯杆可以长出寸许,以便放在地上稳当。糊上窗户纸,一个自制的纸灯笼就做成了。

小时候,庄稼主家里用的锅,都是铁锅。大多数的庄稼主,都是用糨灯杆串锅排。奶奶也会串锅排。奶奶串的锅排,结实、漂亮。常常有邻居把糨灯杆给奶奶抱来,让奶奶给他们串锅排。庄稼主儿过日子,七印锅、六印锅、大桶子锅、小桶子锅、大把锅、小把锅,各有各的用途。有锅,就要有锅排。奶奶就要用糨灯杆串七印锅排、六印锅排、大桶子锅排、小桶子锅排、大把锅排、小把锅排,还要串出一些备用的锅排。

串锅排是一个细致活,先要搓好很细的麻绳,因为糨灯杆很细,麻绳粗,就会把糨灯杆穿断,锅排不结实。要把麻绳搓得很细很细,还要保证麻绳结实。一但麻绳不结实,串出的锅排也不结实。准备好麻绳以后,还要准备好大号缝衣针,穿好麻绳,先把两根最长的糨灯杆十字状缝在一起,然后双面一根紧挨一根缝合糨灯杆,针线有规则地一圈、一圈缝开来,糨灯杆锅排也在不断增大。大致差不多后,用绳子量出铁锅的半径,把一根糨灯杆的一头固定在锅排的中心,转动糨灯杆,在锅排上画圆,再把锅排放在木墩子上,把菜刀刀韧放在画出的线上,用斧头或锤子砸菜刀背,一刀接一刀,一会儿,一个圆锅排就剁出来了。

奶奶串的锅排儿,有大有小,不仅仅是盖锅用,也常常是家里晒制食品的小晒台。

家里许多容易弄脏的食品,需要晒制时,都是排放在锅排上,然后摆放在有太阳光的地方晒制。夏天熬制凉粉等,秋天晒的豆角丝、茄子片、倭瓜籽等,冬天晒的冻豆腐等,都是离不开糨灯杆锅排的。庄稼人的锅排,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用途,摆饺子。我们村都是初一早上吃饺子。村里有一个传统,初一早上吃完饺子要拜年。别人都来拜年了,还没吃饺子,不好看。所以,家家都是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村里有一个讲究,初一早上吃的饺子不能煮破。所以,初一的饺子面要和得硬,饺子馅要干一些,摆饺子的工具用锅排最好。饺子的下边不粘,煮的时候不烂。所以,年三十摆饺子,一般用锅排。

奶奶,不仅用糨灯杆糊灯笼,串锅排儿,还用糨灯杆串出一个又一个盛食品、盛杂物用的盒子、筐子等。

秫秸实芯,秫秸皮韧性好,结实。在生产队时期,秫秸的用途很多,和老百姓的生活很密切。可以说,家家都要用到秫秸,人人都要用到秫秸。高高的秫秸杆,在社员家的用途要比生产队多得多。

民以食为天。生产队的年代,是国际冷战的年代,有粮食的国家对中国禁售,本国的粮食产量低,要吃饭,只有以粮为纲。在那个年代,珍惜每一粒粮食,是社会共同的信念。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所以,在生产队,从春到秋,种、管、收、藏一环扣一环。那时,生产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是玉米。一到秋收,大量的玉米棒子堆放在场里,重要的任务是把玉米棒子晒干,防止霉变。结实、实用的秫秸,就派上了用场,首要的用途,是用秫秸捏秫秸堡,盛放玉米棒子。

用秫秸捏秫秸堡也是一件技术活。先从地里砍来最粗、最壮、最高的秫秸,然后,根据秫秸的具体情况,截成两米多长,把秫秸的尖部截掉。村里把长谷子的秧叫杆草。选最好的杆草,放在水里沤一下,以不脆、有韧性为好,作为捏秫秸堡的草靿。根据秫秸的结实程度,确定打几道草靿。需要打几道草靿,就由几个人一起操作。两米高的秫秸堡,最少要打五道草靿。中间和两边的草靿,有的要打成双道草靿,一直捏到六米左右,再用草靿把两端穿起来,一个秫秸堡就捏好了,就可以盛放玉米了。

生产队一般是把剥去玉米皮的玉米棒子灌到秫秸堡里。秫秸堡通风透气,玉米棒子不易霉变,干得快。那时,生产队的场院里,都是一排一排的玉米堡。山里人,一看到玉米堡,就感到了秋收的喜悦。

母亲一双灵巧的手,经常用秫秸皮编补家里的炕席。

乡村里睡床,是近些年的新变化。我们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睡土炕。盘一眼地炉子,搭上土炕,既取暖又做饭。计划经济年代,每年都是用有限的布票买布,没有现在这样一床又一床的被子、褥子,也擀不起满炕的羊毛毡,但一般的家庭都要铺上炕席。那时,农家人都是坐在炕上聊天说事,坐在炕上吃饭。炕席上又坐人,又睡觉,破得很快。不少人家都是用破布头把炕席补上。

母亲总是用秫秸皮编补破漏的炕席。她先把秫秸皮剥下来,用剪刀刮去秫秸皮上的毛刺,再用水把秫秸皮沾湿,让秫秸皮变得柔韧。然后按着炕席的花纹,一点一点编补炕席。编补的炕席,如果不是由于新秫秸篾的颜色和炕席有差别,很难分辨出是编补的炕席。亲友到家里来,都赞叹母亲的手艺好。

人五人六地耍弄秫秸,当把式,还是在我十五岁那年。

村里人把日本侵略者侵略十渡、马安,说成闹日本。奶奶、父亲对我讲,闹日本之前,家家的屋顶,都请纸匠用秫秸糊顶棚。有顶棚的屋子,屋里干净,冬暖夏凉。闹日本,把村里的房子烧了几遍,村里的纸匠都没了,也就没有人糊顶棚了。我挺好奇,问怎么糊顶棚。奶奶和父亲告诉我,用秫秸搭好架子,再像糊窗子一样,用纸糊。那时,村里没有一家有顶棚。我便开始琢磨,怎样绑架子。只要能绑好顶棚架子,就能糊成顶棚。

想好了,和奶奶、父亲、母亲一说,都支持我。那时,找旧报纸很难,父亲特意从学校游老师那里找来了旧报纸。我便开始找好秫秸。那时,生产队的秫秸,除了捏秫秸堡,就是谁家有人去世,糊马、糊牛、糊官帐。由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谁家有人去世,也不敢糊马、糊牛、糊官帐。生产队的秫秸没人用。我很快就找来了很多秫秸。那一年很邪乎,我找的秫秸,有许多长达三米多。现在糊顶棚,绑架子用铁丝,那时,绑架子要用麻绳。家里买不起铁丝,父亲就用木拐子给我打麻绳,用麻绳绑架子。

把秫秸晒八成干,剥去秫秸外面的叶柄,就开始绑架子。我琢磨了好几天,怎样绑大架子,也就是怎样先绑出大梁,再绑秫秸杆。家里的房子,是木架的石板房。大柁处的顶棚架子最让人费脑筋。琢磨好后,跟父亲说,父亲说行,就开始动手。家里的房子是五檩房,顶棚架子要吊三个大梁。第一次糊顶棚,唯恐顶棚架子不结实。我的三根大梁,正中的大梁用了四根好秫秸,其他两根大梁用了三根好秫秸。吊杆全是用的最好的秫秸。绑好大架子,又把做秫秸杆的秫秸,都缠上纸。先在边檩处钉好边梁,插好用荆条削的接条扦子,就可以绑秫秸杆了。把秫秸杆的大头削成鸭嘴形,插入边梁的接条扦子上,两两相对,用麻绳紧紧绑在秫秸梁上。

全村的第一个顶棚架绑好了。这个顶棚架子太结实了,我的整个身子可以吊在架子上。再用报纸糊好,我家的顶棚终于糊成了。

快四十年了,这个顶棚还在用着。

糊好了我家的顶棚,村里人开始陆陆续续地糊顶棚了,我也成了村里糊顶棚的手艺人。中国人有个习惯,干什么都要随大流。为了干净、暖和,许多人家要糊顶棚,年轻人结婚,也要糊顶棚。那时,给谁家糊顶棚,都是义务,不过是管两顿饭吃,但不论谁请,我都会高高兴兴地去帮助人家。

在本家糊顶棚,在东台糊顶棚,在村里糊顶棚,又到邻近的村里糊顶棚,几个村里很多人家的顶棚,都有我的劳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