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算案,该不该看得懂

预算案,该不该看得懂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会”结束一周后,“景行斜道”请人大代表看懂了预算案再去“敢言”;又过了一周,读者杨君来信商榷,“据懂行代表相告,若非相当专业,很难搞明白预算”。本来,4万亿的去向、预决算,应该是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说:我们的财政预算是“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我多次上全国人大网站预算工作委员会子站,希望在某一天发现国家财政报告之类的文本。这样的预算案,纳税人只需高小文化就看得懂。

预算案,该不该看得懂

我想我是犯了“两会报道后遗症”。身边也不乏同病相怜的。

“两会”结束一周后,“景行斜道”请人大代表看懂了预算案再去“敢言”;又过了一周,读者杨君来信商榷,“据懂行代表相告,若非相当专业,很难搞明白预算”。于是,最近一周来,就上述两位的观点,不断有人与我探讨,我也不断与人探讨,大有在明年“两会”之前搞明白的架势。

友人的饭局上,读了本报评论的一位大企业老总问:如果我看不懂本公司的预决算报告,问题出在哪里?旁人答:可能是你不具备最基本的财会知识,也可能是报告有问题。再问:报告会有什么问题?答:太笼统,未列出细目的“其余”占太大比重,诸如此类。三问:那怎么办?答:你若不懂又不赶紧学,不如回家卖红薯;报告若不符合质量要求,就撤换财务总监。

转而问一位小单位的老总。答曰:理论上,老总应该看得懂;实际上,看不懂的,还不照样做到退休!又表示,一个单位的预决算都很难真正细化,更别说一个国家的!发给每一位代表审议的草案,不知有几大本呢,没几人看得下来的。这位老总,似乎早已习惯不明不白的怪现状,把我说“决算总该明白些吧?那可是国家预算管理的最终环节”斥为“外行”。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上海的严义明律师也“外行”,居然提出申请:要求国家发改委公开4万亿救市资金的来龙去脉,要求财政部公开中央财政去年决算、今年预算情况。结果呢,发改委以一个原则性的概述打发了他,财政部则称“不宜公开”。

本来,4万亿的去向、预决算,应该是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可是,一些无关宏旨的“雷人雷语”,经由媒体不负责的放大,终于盖过了头等国家大事,看不懂的预决算案竟很快审议通过。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说:我们的财政预算是“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全国人大代表可是代表全国人民去当家做主的,看不懂、说不清怎么就投了赞成票?换了下馆子,面对模糊的巨额账单,非暴发户食客谁会爽快签单?

我多次上全国人大网站预算工作委员会子站,希望在某一天发现国家财政报告之类的文本。可惜至今没有。有识之士向我推荐一个创办不久的网站:recovery.gov。我上去看了几眼,就觉得是块上好的“他山之石”。那里有奥巴马签署8 000亿美元复苏法案的细化实施方案,每一笔资金都有明确详细的流向信息;链接到每个联邦政府部门,各部门接受多少复苏资金、怎么使用都列出每周甚至每天的明细;再下去,是每个州的明细……这样的预算案,纳税人只需高小文化就看得懂。

不必问了吧:预算案,该不该看得懂?问题在于:看不懂的预算案,什么时候会有代表站出来说“不”?

在2007年3月16日的本报全国两会特刊上,我写过:会议开完,“一切都会回到原来的轨道,生活还将平静地继续”,各类媒体上的特刊、专版和代表、委员的博客“一夜之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忧虑过:“大家热血沸腾地说过的话、写过的提案、作过的文章,下文在哪里?”

真不敢想象,明年3月,大家照例上北京,把说过的话、写过的提案、作过的文章,再热血沸腾地说一遍、写一遍、作一遍!

“两会报道后遗症”的病根子,就在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