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藜青临刑赋诗“南天北望大红旗”

孔藜青临刑赋诗“南天北望大红旗”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藜青,原名宪遂,笔名平易,1909年10月出生于平阳县城关镇。孔藜青回到家乡,扶妻养子,因无恒产,家徒四壁,环堵萧然。叶廷鹏是孔藜青的舅舅,交往频繁,对孔教育帮助最大,其他委员陈阜、黄先河等和孔藜青也常有联系。党的领导人住在孔家时,孔藜青一家全力支持党的工作,热情接待,精心掩护。1938年2月,叶廷鹏被捕,“孔大盛派报处”不遗余力积极营救。孔藜青与党失去了联系,成了失群的孤雁。

孔藜青临刑赋诗“南天北望大红旗”

孔藜青,原名宪遂,笔名平易,1909年10月出生于平阳县城关镇。父亲孔昭清,思想开通,1919年“五四运动”后,欣然同意时在上海《时事新报》工作的谢侠逊请求,在其南门住宅两开间开设“孔大盛派报处”达30年,经销沪、杭、温等地《时事新报》、《申报》、《新闻报》、《杭州民国日报》,到后来增加《大公报》、《文汇报》、《东南日报》、《浙瓯日报》、《前线日报》、《展望》、《浙江潮》等20余种报刊,成为平阳、瑞安、泰顺三县的报刊发行所,发行量最多时达800多份。抗战胜利后,还增加了《群众》、《民主》、《周报》、《新观察》等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主办的刊物(零售)。为梓里乡亲启迪见闻、增长学识、丰富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母亲吴氏贤惠勤俭,对纺、织、裁和制作纸扇、蚊香等,样样皆精。孔藜青就是在这个文化思想开通的劳动家庭环境熏陶下成长的。

孔藜青读小学时做过报童,帮助家中领报、分报和送报,从中吸收文化营养。他在《我与新诗》一文中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怒潮,已经澎湃到偏僻的故乡来,报纸就是主要的传播的波涛。身为报童,与报纸朝夕相伴,我纵是生性愚钝,免不了从‘报屁股’的许多文章里,呼吸到新鲜空气,拨动了心弦。”孔藜青1923年去温州读私立三育小学,接受了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的思想,1926年毕业,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北伐。进驻杭州后,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大屠杀,使他猛然觉醒。当时他在兰溪县妇女会工作的妻子张绿映临产患病,为了安全,夫妻双双辞职回家。

孔藜青回到家乡,扶妻养子,因无恒产,家徒四壁,环堵萧然。开始在教会办的私立一泉小学教书,因不满校方强制学生课前做“祷告”愤而离去。继在城北乐群小学任教、当校长。在平阳县民众教育馆工作,做过馆长。就在这段时间,平阳和温属各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中共温州独支的成员叶廷鹏在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在平阳、瑞安、永嘉等县农村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农民武装三打平阳县城,反抗国民党血腥统治,特别是农民军配合红十三军攻城的英勇事迹,给孔藜青极大的鼓舞和很深刻的教育。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为解放劳动人民而献身。

1932年温独支成员叶廷鹏、陈卓如和陈阜、黄先河等革命同志,成立了中共浙南委员会。叶廷鹏是孔藜青的舅舅,交往频繁,对孔教育帮助最大,其他委员陈阜、黄先河等和孔藜青也常有联系。中共浙南委员会在“孔大盛派报处”建立地下联络站,党的领导人常在他家秘密开会,孔藜青有时受指派去藻溪、繁枝、灵江、望鲤、云头垟一带活动,与云头垟支部书记林志松关系密切,林的儿子林万山曾任平阳、苍南两县法院院长,还清楚记得他们联系的情况。繁枝乡的陈荣碧是联系孔家的地下交通员,他以贩卖柿子等水果为掩护,经常过往孔家。党的领导人住在孔家时,孔藜青一家全力支持党的工作,热情接待,精心掩护。

1935年孔藜青在平阳民教馆工作时,中共浙南委员会委员吴毓领导孔藜青。孔藜青以职业为掩护,通过交谈、介绍进步书刊、交朋友等方式联系群众,相机进行党的工作。

孔藜青禀赋聪颖,富有进取心,尽管他初中毕业之后就走向生活,未能继续深造,但他善于学习,孜孜以求,自强不息,奠定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他谙悉文史、精通翰墨,思路广豁,善于因物兴感,抚事抒情,进行各种不同体裁的创作,生平笔耕甚力。2003年其子孔庆杭编著的《命运两代人》一书,内有一章“平易残墨”,收入孔藜青发表于1936年至1943年间报刊上的部分文章,计有:《因利局(小说)》、《街楼听写录》、《关于‘文章’下乡》、《街头一幕》、《兵贩篇》、《我写新诗》、《我说新诗》等文章和《人间巡礼》等新诗。他的著述刚正侠义,爱憎分明,对镇压平阳金钱会起义的知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和尚伯”、“阴阳官”和衙役们,深恶痛绝严加挞伐,而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则满腔热情殷殷关爱。在他的笔下,一群拉车、划船、挑担和打杂的苦力,也绝非任人宰割的绵羊,他们在忍无可忍时,会拍案而起,英勇反击,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们已能在他的笔下看到这种公然鼓吹反抗的叛逆精神,确也难能可贵。1936年他在《我说新诗》一文中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属于大众的;新诗是文学的一部分,站在文学底最前线。”“反观那辈自以为诗人,竞日在象牙塔中,混进浅狭的个人主义,做那封建的英雄美梦,和对资本主义僵尸的留恋,寄情于风花雪月中,不知世界上有劳苦大众疾痛的呼声,更不知弱小民族将亡的危机。”“所以新诗的内容必须紧跟着时代,必须反映国家民族的兴亡、社会现实、民众生活。”“它要黑暗一角显示,劳工的悲曲灌送,奴隶的呼声传达,政治经济危机的暴露,把前途光明指示——要深刻地无情地歌唱的,有了上述新意识和内容,才叫做新诗。”(刊于《浙瓯日报红尘》)可见他已初步形成革命的文艺观,以文艺形式进行战斗。

1938年2月,叶廷鹏被捕,“孔大盛派报处”不遗余力积极营救。现平阳档案馆还珍藏一份编号为236—9卷,时间为民国27年(公元1938年)2月24日,由孔大盛派报处作为铺保,孔凤梧经理(孔藜青长兄)出面保释叶廷鹏出狱的保结。

1938年3月,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成立,吴毓任主任。吴通过统战工作,将一批进步人士和未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安插到国民党政府机关工作,孔藜青被安排在云和县建设科任技师。

20世纪40年代,叶廷鹏和吴毓不幸相继牺牲,黄先河、陈阜又外调离开平阳,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搞白色恐怖。孔藜青与党失去了联系,成了失群的孤雁。同时家庭又处生计维艰的困境,他曾在驻平阳的省明矾管理处任课员,在县合作金库和驿运站干过临时工。1943年开始托足无门遭受失业之苦。尽管处此困境,他还是以笔奋斗,在《东南日报》、《浙瓯日报》、《平阳日报》的“笔园”、“红尘”、“展望”和“文笔峰”等副刊上发表小说、杂文、新诗和评论文章,风宇条畅、情词并茂,不乏针砭之言,颇具高见卓识,惜岁月沧桑迭经变迁,大多已经散佚,现留存残墨沧海遗珠,但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在祖国危急存亡之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追求革命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忱。1940年8月8日刊于《浙瓯日报·展望》的《街头一幕》文中说:“抗战时期,一些官商勾结,乘机掠取,发国难财,一时间成为暴发户的,充厕皆是。他们在战时的过分利得,无疑是前线几百万浴血奋战的战士热血换来的。”“暴发户们饱暖思淫欲,逍遥在灯红酒绿之中,神魂冶荡,哪里会想到为民族存亡喋血沙场的英雄们。”在新诗《南京》中孔藜青说:“看改造过的莫斯科,看正在发展的君士坦丁,努力呀,孱弱的南京,这些都是你的兄弟啊。”“长城口外铁骑成群,难驯的野兽又将内侵,我想会有个划时代的救星,领导全民族的青年,迈步前进!”古谚“窥一斑可知全豹”,孔藜青的胸中瑾瑜、眼底云烟,庶几可见。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解放战争时期,孔藜青成立“浙平通讯社”,通过写稿、新闻报道,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国民党政府一方面悍然发动内战,坚持独裁统治;另一方面故作姿态,标榜民主,举行基层乡镇领导人员的“民选”。在当时,孔藜青被认为是新派,在亲朋好友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参加竞选城关镇镇长,出于当局意料之外,竟以多数票当选,但也就此埋下了以后的杀身之祸。

1947年初,联合国救济总署分拨平阳专项援华修筑公路“以工代赈”面粉50吨,县城成立了县长、党部书记长、参议会长、三青团干事长参加的工赈筑路委员会。全县四万壮丁自带干粮,每人出工三天,工程四月完成,但以工代赈面粉不仅迟迟不见发放,反而暗中在温州低价出卖,官员集体贪污私分。当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革命的第二条战线正处在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新阶段。在全国的爱国民主运动的激励下,时任县城横阳镇长的孔藜青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联络了尤俊、孔伊秋、何传生、陈逸声和郑伯刚等10余人,向平阳县地方法院检察处告发。检察处经过调查,并在县建设科长徐箴家里搜出大批面粉袋。一石激起千层浪,平阳人民群情鼎沸,同声讨伐,要求严惩贪污。由于当权者捂盖子阻挠,贪污案拖延至七月还迟迟难决。以后以马允伦、张传琮为正副会长的温州回乡大专学生联谊会平阳分会,以黄庆生、李德新为骨干的当地知识青年读书会(党的外围组织),都投身到反贪斗争中去。他们和孔藜青密切联系,多次探讨通过群众运动和通过法律途径,双管齐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孔藜青还联系了孙伊秋、何传生等10多人,在荆溪山寺秘密开会,研究如何强烈抨击反动当局,写出“不许张韶舞死灰复燃”等标语。国民党地方当局长期以来一直注意孔藜青,这一次更是恨之入骨,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8月初,他们终于找到一个借口,对反贪污斗争的骨干下毒手。8月8日,国民党特务逮捕了孔藜青、李德新、余采莲3人,其余列入逮捕名单的5人因当时不在家中幸得脱险,黄庆生事后撤退到中共平阳县委机关。孔等当即被押解文成绥靖处,受尽威胁利诱,严刑逼供。11月21日孔藜青以“共匪”罪名,第一个在文成大峃惨遭杀害。尤俊和郑伯刚也以“奸匪”罪,于1948年2月在平阳被杀害。李德新和余采莲关押到温州解放。一场揭露反动政府集体贪污工赈面粉的正义斗争就这样被镇压下去了。

孔藜青身陷囹圄之后,预感反动派虺蜴为心蓄谋加害,自知难能生还,遂寓古言今赋诗明志,作了一首《绝笔》,嘱狱友李德新转告诸亲友。诗曰:

   临歧作别欲吟时,醒饮堂官酒半卮。

   沧海此身如一粟,荒芜遍地有青黎。

   千夫响应皆陈涉,只手难遮愧李斯。

   吟罢从容延颈待,南天北望大红旗。

这首七言律诗,气势恢宏,正气浩然,韵律谨严,情词并茂,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胜利的热情期盼。

纵观孔藜青的一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为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特别是敢于将自己的家作为党在县城的联络站。陈阜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写的证明材料就说:“我和吴毓同志多次到平阳住在孔家,受到热情接待和精心掩护。孔藜青的表现是好的,他是我党的一位好同志。”孔藜青在最后就义时,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北望红旗,慷慨悲歌,充分显示出一个忠诚于革命的战士的崇高情操。

重读遗稿,缅怀往事,藜青的音容虽邈,风范长存!

(2009年5月2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三条第四项规定的条件,批准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孔藜青为革命烈士,发给家属《革命烈士证明书》。)

(原载《浙南火炬》2009年4月第17期,后在《浙南儿女革命风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