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漫步在圣彼得堡

漫步在圣彼得堡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俄罗斯,是不能不去圣彼得堡的。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俄罗斯最大的海港,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圣彼得堡具有300年的历史。1991年后,始恢复圣彼得堡的名称。据陪同的朋友介绍,1703年5月27日自举行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后,便积极地着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兴建工程。涅瓦河,是圣彼得堡兴起发展的摇篮。就是这条将圣彼得堡划分为数个小岛的涅瓦河,是整个城市的交通动脉。圣彼得堡至今依然弥漫着昨日的老气丰韵。

漫步在圣彼得堡

到了俄罗斯,是不能不去圣彼得堡的。这不仅仅因为圣彼得堡曾经是普希金所赞颂的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可以真切地触摸俄罗斯的灵魂,感受一下俄罗斯的精神。在圣彼得堡,我分明谛听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力脉动之声,同时接受了一次潜移默化的文化洗礼和历史熏陶。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标志。一座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而惟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古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着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圣彼得堡,就是这样一个城市。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俄罗斯最大的海港,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城市建在涅瓦河三角洲的44座岛屿之上,由580多座桥梁连接起来,是名副其实的“水上城市”。圣彼得堡与其他欧洲城市的差别还在于,所有欧洲首都之名称均为一个词,并仅拥有一个涵义。然而,圣彼得堡的名称却来自于三个不同的起源:圣,源自于拉丁文,其意为“神圣的”;彼得,使徒之名,在希腊语上解释为“石头”;堡,在德语或荷兰语里为“城市”。如此一来,圣彼得堡的名称不但和彼得大帝之名互相吻合,并且同时说明着,这个年轻的俄罗斯城市,其名称不凡的背景来源——它不但沿袭了德国及荷兰的文化传统,并且城市的象征意义与以圣徒彼得为其守护神的古典罗马紧紧相关。

圣彼得堡具有300年的历史。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建立了彼得保罗要塞,后扩建,为帝俄时代的通海门户。1712年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至此城。在以后的200多年里,它一直是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该市两次易名,最初沙皇彼得大帝将它命名为圣彼得堡,1914年后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为了纪念列宁,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下令将圣彼得堡更名为列宁格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卫国战争中,这座城市曾经在长达900天的时间里依靠神话般的“生命之路”,粉碎了法西斯德军野蛮的围困和封锁,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创造了20世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卫国战争后,苏联政府授予圣彼得堡“英雄城”的荣誉称号,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1991年后,始恢复圣彼得堡的名称。

据陪同的朋友介绍,1703年5月27日自举行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后,便积极地着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兴建工程。依照彼得大帝的指令,邀请全欧洲著名的杰出建筑师,一起从事建设工程。虽说圣彼得堡的呼之欲出,从雏形至成型,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勤劳和智慧,但更与彼得大帝坚定的决心、旷古的远见分不开。不是吗?当你走在300年来都不落后的马路上,看那功能齐全、到处是风景的城市,你能不叹服于彼得大帝的智慧之功、坚韧之行吗?

涅瓦河,是圣彼得堡兴起发展的摇篮。它不但使圣彼得堡在发展的初期,以港口之都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成为整个城市区规划的基础,其重要性一直延续至今。总长为28公里的涅瓦河沿岸不但兴建了许多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杰出的建筑极品,而且至今一些重要的综合建筑群,均建造于涅瓦河两岸。其实,从建都开始,建筑师们便很重视涅瓦河两岸的景致修饰工作。从18世纪中叶起,便大规模地进行这条河的艺术美化、整修工作。除了在河岸旁积极建造新的停靠码头,并以花岗石装修整个河堤沿岸之外,还采用巨大的装饰花瓶及造型稀奇罕见的雕像,以点缀这条美丽的涅瓦河。

就是这条将圣彼得堡划分为数个小岛的涅瓦河,是整个城市的交通动脉。起初以渡河的方式,来连接岛屿之间的往来。尔后,浮桥的出现代替了原先渡运的方式。从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起,开始兴建钢筋水泥桥,于是乎,浮桥便随着钢桥逐一兴建完工而被淘汰。市区内共有8座吊桥横跨涅瓦河,每一座不但具有复杂的建筑结构,并因外形上的精心设计,每一座都可称为杰出的艺术极品。远远望去,这一座座吊桥,就如同欢迎胜利者归来的凯旋门,尤其是每当大型船只经过时,它总是张开欢愉的臂膀迎接过客。

傍晚时分,我独自站在涅瓦河边。黄昏浓了,模糊了大地水波和天空,而在此刻依旧诗意站立的,是芬芳的情感之缘,是眼睛和思想的慰藉,这是在天空没有颜色的城市感觉不到的。在异国他乡,在涅瓦河边,我不仅仅心灵临水自照,清楚地认识自己,更令思维跃驿,深切地感知与涅瓦河相关相连的曾经厚重的云、潇洒的风。

圣彼得堡至今依然弥漫着昨日的老气丰韵。整个城市全是二三百年的建筑,满眼尽是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的风格,它们既追求宏伟气势,又注重雕塑细节,特别是那些随处可见的镶嵌在每幢建筑上的细节,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诉说着这座城市浪漫又典雅的过去。在古老繁华的涅瓦大街上,几乎看不到顶天立地的广告牌,听不到商场门口气焰嚣张的商品叫嚷,商店大门的装饰多小巧低调,就像圣彼得堡人的眼睛,没有现代人的张扬、夸张、放肆、喧哗。在他们眼里,过去时代留下来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文学、美术等,最值得他们骄傲。

在圣彼得堡,一个挨一个建筑,一座接一座雕塑,终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青铜骑士”,是一尊由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尔科内,于1766年设计的彼得大帝骑马像,历时16年创作完工,是圣彼得堡城市的标志。细细观瞻,彼得大帝骑在一匹奔驰的骏马上,形象十分威武,马的前腿腾空,后蹄踏着一条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的敌人。雕塑家将彼得大帝创城初期坚定的意志及壮志豪情,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这件杰出的作品里。“青铜骑士”像高5米,重20吨,撑托着它的一块巨石重约1600吨,1782年8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经陪同朋友指点,定睛看去,巨石基座上刻着一行字:“献给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敬献。”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曾对这座塑像大加赞赏,写下了叙事长诗《青铜骑士》,歌颂彼得大帝。

以拱形跨廊横越冬运河与大(旧)艾尔米塔什相连接的艾尔米塔什戏院,与位于冬运河及涅瓦河汇流处的艾尔米塔什石造桥,是整个圣彼得堡市中心最浪漫、最富于诗意的地方之一。冬运河上三座并列的花岗石桥,使整条运河在视觉上显得特别修长。在我的记忆中,冬运河是世界著名的景致地。何故?不啻是因为两侧的建筑、雕塑,更是因为在柴可夫斯基的著名歌剧《黑桃皇后》中,它是歌剧中采用的重要布景之一。而以阿特拉斯大力神造型支撑着新艾尔米塔什门廊的花岗石柱,亦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之一。

皇宫广场在圣彼得堡的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建筑、雕塑亦让人折心动容。总司令部之拱门,上面雕塑的“胜利女神之光荣战车”,其威武之姿、喜悦之情,自溢于言表。而在海军总部门前,我们则欣赏到另一组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塑。海军总部堡塔正面,其中心部分由三层堡塔组合而成,塔上矗立着高达72公尺的尖顶。堡塔的基座部分为一个设计成类似凯旋门的拱形大门。门上装饰有以海洋及俄罗斯海军为主题的名种雕像及半浮雕。正门两侧摆放着两组名为海神的庞大雕像群。整个海军总部以其严谨简明的设计风格与主题明确隆重的雕像群,既凸显了俄罗斯水手们的英勇精神,又昭示了彼得大帝这位圣彼得堡、俄罗斯海军、商船队之创始人,对俄罗斯海上发展的期望。

位于涅瓦河右侧,还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气宇非凡的三层楼建筑——艺术学院。学院奠基于1757年,伊丽莎白女皇在位时期,它曾经是当年专为学校机关所建造的巨型教学大楼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俄罗斯本土的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在学院前方的河边,有一座用花岗石建造的可停靠船舶的码头。码头的左右两侧矗立着两座1832年从印度运送而来的人面狮身铜像。庄严典雅的艺术学院与岸边的人面狮身铜像,自是组成了一幅和谐安宁的画面。是啊,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景致,不知带给画家以多少创作的灵感!而著名的人面狮身铜像,则更成了一些俄国诗人笔下赞美的诗篇。

俄罗斯的城雕,让人惊叹,不啻是因为它本身的精美,更因为它考虑了城市的传统因素,兼顾了它的地域因素,以及城市结构。想及国内的一些城市的雕塑,不免让人扼腕。可不是?一些城雕被严重泛化,并没有建立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厚基础上,不同地域的城市性格与文化特征正在消失。因此,如何借鉴俄罗斯解决城市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使中国的城雕建设能够与原有城市文化之间保持有机互存、相映生辉的良性关系,是对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决策人与城雕设计者的历史考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我们近距离感受苏联十月革命胜利象征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时,我们自是振奋不已,浮想联翩。该舰建造于1900年,由圣彼得堡军舰制造厂建造。舰长124米、宽17米。“阿芙乐尔”在罗马神话中是“黎明女神”之意,它唤醒人们去迎接胜利的曙光。1917年11月7日凌晨,列宁领导的武装起义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发出起义信号,上午10时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并在舰上向全国广播。当晚,工人、士兵和水兵向冬宫发起进攻,“阿芙乐尔”号按列宁的命令向冬宫发射了第一炮。1948年11月,该舰作为十月革命纪念物永远停泊在了涅瓦河上,成为海军博物馆的分馆。须说明的是,当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大炮是用没有弹头的空炮弹发出了“一声炮响”,并不是传说中的实弹炮轰冬宫。布尔什维克要推翻的是旧制度,而不是摧毁著名的冬宫建筑。崇尚文明已成为俄罗斯人的习性,这也许就是俄罗斯历经沧桑嬗变,政权更迭,但很少或极少破坏文物和古建筑的原因之一。

去圣彼得堡,就不能不去冬宫。冬宫,是沙皇昔日的宫殿,因是冬天住的宫殿,故名曰“冬宫”。冬宫建于1754年至1762年,是一座3层楼的建筑,长200多米,宽16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屋顶上耸立着100多尊人物雕像和花瓶。共有1050个房间,约2000道门,2000扇窗户和近120个楼梯。冬宫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内部设计和装饰风格则严格统一。宫殿四周有两排柱廊,雄伟壮观。宫殿装饰华丽,许多大厅用俄国宝石——孔雀石、碧石、玛瑙制品装饰。御座大厅的御座背后,是一幅用4.5万颗彩石镶嵌成的地图。这座宫殿成为历史上建筑艺术的精品,精雕细刻,极尽豪华。淡绿色的外墙上装饰着白色的柱子和金色的雕塑,显示出沙皇时代的辉煌和高雅。

随着列宁领导的起义群众攻下了冬宫,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于1922年将冬宫及相连的小艾尔米塔什宫、旧艾尔米塔什宫、艾尔米塔什剧院、新艾尔米塔什宫辟为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俄罗斯最大的博物馆,它与巴黎的罗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齐名,共收藏了270万件艺术珍品,馆内分史前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东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西欧艺术等陈列内容。如果在每件展品前停留1分钟,每天按8小时计算,需要11年。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门口,依然排起了长队。问之,何故?陪同的朋友告知我们,里面寄存参观人外套的柜子不够,所以要走一批才能进一批。我们一行在接近零度的气候中足足待了两个小时,方才入门。颇让我们感动的是,在排长队的人群中,多有老人、小孩,他们不仅秩序井然,毫无怨言,而且竟然没有一个人选择离开。如果不是把参观博物馆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把欣赏文化艺术视为一种必需,这做得到吗?想起了哲人说过的话:“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而在它对悠久历史的汲取;不在它的物质丰盈,而在它的文化底蕴;不在它的使用,而在它的精神。文化和精神的内容很是广泛,但对一座城市而言,更多地表现于市民的生活习惯、思维品质之中,因为市民是一座城市和整个生活的载体。”细节最生动,我眼前所见的这动人一幕,还不能说明一切吗?

关于博物馆产生的原因,在德国有一种说法:19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认为,先进的文化和艺术不能只属于皇家和达官贵人,而应该属于全体民众,应该让广大的还处于愚昧状态下的民众接触和理解这些先进的文化和艺术,于是便把搜集到的能体现先进文化和艺术、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陈列起来,博物馆便应运而生,并日益繁荣。其实,俄罗斯众多博物馆的出现,又何以不是应了这般规律?

艾尔米塔什,来源于法语,原意是“远离尘世的地方”。原属于皇家私有博物馆的时代已经远去,而今对广大游客来说,这是一个能够认识世界文化及俄罗斯历史的最佳去处。

漫步于艾尔米塔什,您在随性、悠然的漫步中,自会找到乐趣,得到最高的享受。在这里,不用慌张、奔忙,需要的只是你徐缓的步伐,从有特殊历史涵义的展示厅,到古希腊罗马宝石雕刻的艺术珍品,或是荷兰的绘画。您能够在此静静地思索马蒂斯或拿破仑,伦伯朗或司塔立毕涅,当然,或是叶卡捷琳娜,这位以自己的毅力与品味一手创建艾尔米塔什的奠基者。

如果艾尔米塔斯的建筑历史从彼得大帝的旧冬宫开始,那么它的艺术品收藏史,便要回溯到1764年。当叶卡捷琳娜二世向柏林商人科兹索夫斯基收购了225幅油画以后,艾尔米塔什便开始收购全欧洲最稀奇、最宝贵的艺术珍品。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的继承者,亦不断进行馆藏扩充的工作。19世纪初期,馆内最有价值的收藏品,莫属于亚历山大一世从约瑟芬夫人(拿破仑前妻)的私人麻利密松画廊中所购买的藏品,阿姆斯特丹银行家库司威立特的收藏品,以及依从尼古拉一世的旨令,向尼得兰国王威立得理蒙二世所购买的部分收藏品。

艾尔米塔什,无疑是艺术的殿堂。它收藏了罗丹这位大师的不同时期的创作作品。在罗丹雕塑作品的展区中,第一个呈现于眼前的是一座石膏作品,其后它被铸成铜像,并以《青铜时代》命名之。从此雕像以后,罗丹便开始了充满复杂、矛盾的艺术创作历程,并渐渐地形成了具有自我风格的艺术作品。荷兰画家梵高,以印象派的绘画原则作为其创作的基本精神。大自然的色调在他的画布里,显得更为丰富和活跃。对他而言,色调是其创作过程中表达感觉及情绪的最好方法,他善于利用外光与色彩来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春景中的人体》等四幅收藏于艾尔米塔什的作品,据说创作于他生命中最低沉的阶段。《爱喝苦艾酒的女人》,这是年仅25岁的毕加索,刚从西班牙抵达巴黎时期的作品。此类作品的题材,在当时的法国极受欢迎,但在这幅毕加索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寂寞、苦闷以及忧伤的精神反应,并不是当时法国典型的艺术风格。这样的表现手法,在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创作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从19世纪中叶起,在这一座新建的博物馆里,展示着艾尔米塔什最丰富的馆藏之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在人类的历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所博物馆能夸言,拥有文艺复兴时期各大家作品的完整收藏。当然,艾尔米塔什也不例外,但它却有重要人物的作品:2件达芬奇的作品,2件拉斐尔及乔尔乔纳的作品,10件提香的作品,及仅此1件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达芬奇的《圣母宾如阿》(又名《圣母与花》),属于这位旷世奇才的早期作品之一。他以独特的笔触和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流露出日常生活的情趣,有别于一般严肃的宗教画画风。《缩着身子的男孩》雕塑,则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在粗糙不平的大理石石面上,有时充满了绚丽的阳光,有时阴暗地被冷落在一旁,就好比缩身男孩的心境一样。男孩有着强健的肌肉,集中精力,待势即发的背部及双膝,但却低垂着头,带着不清晰的脸部表情,似乎有一股无名的阻力妨碍着男孩前进。这一切似乎说明着米开朗基罗内心深处的心境,一种极度悲观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一个不存在和谐与美的世界……艾尔米塔什不断地吸引着我们,迷惑着我们,使我们陶醉在它无穷的魅力之下。

诚如国立艾尔米塔什馆长所言:“艾尔米塔什度过了漫长及复杂的岁月,这期间它经历了战争,革命,火灾,掠夺,拍卖,轻视,冷落。同时,它也尝遍了积极建设的热潮,痴狂收购的阶段,浴火重生的骄傲,失而复得的喜悦,完整无私的爱及至高无上的崇拜。损失与拥有,失败与成就,所有这一切,都存在于艾尔米塔什的生命之中,直到今天。”是啊,我们每一个穿行其中的人,都应该带着无限的深情,活在其间,思于其间,并力图找到新的发现而有所收获。是啊,如果把参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作为一种读史行为的话,那么,读史应以现代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过去是现在的根据,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理想的将来产生于充实的现在,现在只有与过去和将来相联系才有意义。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将来。走出博物馆,望着浩瀚的星空,我想,如果把宇宙看作是一座最大的博物馆的话,那么,每一个星球都可以称作是一部大史书了,芸芸万物自然就是这些史书里的文字或者符号了。我们这些符号,又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符号呢?我们究竟应该去创造怎样的一种符号呢?

圣彼得堡,一个充满神奇与美丽的地方,一座光荣与梦想的城市。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那里曾经的感动,曾经的哲思,曾经的幻想,必然会伴随其一生,以至成为年老时的一种辉煌追忆,而这不就是圣彼得堡永远的缠绵缱绻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