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秋天的交响乐

秋天的交响乐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她原本婀娜的身姿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遍体鳞伤,但在今年秋季里,这60多年不遇的降雨总量却一下子集结了山的呐喊、林的呼啸、地的沉吟,让一曲秋天的交响乐在秦岭北麓、渭水之央久久回荡。此刻的渭河涛声,像是水利春天号角的余音绕梁,又像是这条河流对于人类过度索取以至于长期断流的歇斯底里的反抗。

秋天的交响乐

今年(2011年)的暴雨洪水打破了渭河流域传统的“七下八上”的防汛规律,与往年相比,雨季延长了一个多月。“旱了浇山,涝了浇川”。雨,隔三岔五地滴答着,偶尔还成全一场大暴雨,好像离不开关中西府的这块“宝地”,非要把这块土地上的角角落落都浸个通透,攥出水来才肯善罢甘休。雨,不消停地折腾着,把山里、叉里、沟里、凹里都灌满了,就顺坡飞速地一路流下去,把山上、坡上的坑坑洼洼填满了,再奔向那稍微平展的田地,摊平了再溢出田埂,一下子跃到小沟、小河里集中起来,然后统一到渭河里次第汇合,再一路朝着黄河奔流而去,那才是这雨的最终目的。

九月里的坡溜山滑、墙倒房塌,多少年了都没有过。像今年这么大的动静,少见。气象局新闻发布会说,这是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秋淋雨量最大的。在秦岭雨雾弥漫的浸润下,渭河奔腾的场面真是难得一见。就连一直躲在乔山背后的云雾也向南赶来,停在北塬的引渭渠边上看热闹。雨的浸润、云的缭绕、雾的弥漫、河的奔流、浪的涛声,《宝鸡水利论策》第五卷就在这秋天的交响乐中即将付梓,这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自然,也就多了三分清雅,添了七分洁净,富含了渭水的灵气。所以,不由得让人格外疼爱,抚之不释。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都是从江河开始的。在祖国的版图上,七大水系以及西南诸河,各自滋养了一方文明,再经过数千年的融合,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古语云:“善治秦者必先治水。”自古治水引起的大规模群体动员和社会控制体系塑造着中央集权的东方政治模式,治水的成败也决定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迭。而河流更是中华文化的灵感之源,从哲学到诗文,从书画到音律,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如此高度地集中于山水,并从中寻找治世的道理、人生的原则和审美的标准。

蜿蜒在西府大地上的渭河,是穿越千年时空流动的乐曲。她见证过祖先的沧桑,也肩负着我们的狂妄。虽然,她原本婀娜的身姿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遍体鳞伤,但在今年秋季里,这60多年不遇的降雨总量却一下子集结了山的呐喊、林的呼啸、地的沉吟,让一曲秋天的交响乐在秦岭北麓、渭水之央久久回荡。此刻的渭河涛声,像是水利春天号角的余音绕梁,又像是这条河流对于人类过度索取以至于长期断流的歇斯底里的反抗。“给河流以关怀,给河流以尊重,还河流以空间。”这是以“河流与发展”为主题第五届宝鸡水论坛上的最强音,也是著名专家和省市各界水利工作者对河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真知灼见。

曾经奔流千年的河流,现在都在以她特殊的交流方式警示人们,停止向所有河流的持续“开战”,以壮士断腕般的战略撤退,求得人与河流最大限度的和谐共生,让河流名副其实,让河流存活的标志更加醒目,使河流神秘、浪漫、绮丽、诗意的本性自然回归。

本卷以“河流与发展”浓墨开篇,再以“利用与节约”纵论河流承载水资源之宝贵稀缺,让“防汛与抗旱”成为治水者不离不弃的情节,把“建设与管理”的精髓,融入“供水与民生”的至真追求,让河流、生命、文明、发展再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重新唤醒人们对河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水兴则河兴,河兴则文化兴,文化兴则民族兴。”如果一条河流恢复了她本该具有的奔腾之势,沿河的文化、文明、民族振兴也就为时不远了。这才是人类避免“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信号,我们一直期待着这一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