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者的作风

记者的作风

时间:2023-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是显性作风,即记者外在的行动风格,包括采访作风和写作作风。所以说,我想从两个层面谈一谈做一个优秀记者的基本作风要求。范长江在《怎样做记者》中说,首先应有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否则就如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就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担好道义,一要靠直面实践和生活的勇气,二靠记者的作风和水平。范长江说,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基础在群众,前进也在群众。其次是要有奉献在前,吃苦耐劳的作风。

记者的作风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工作者承担着“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神圣使命。坚守职业操守,培育作风一流的记者队伍,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汉书·李寻传》里面有一句话:马不伏枥,不可以驱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可见,一个人的良好素养是立世为人的根本。素养的高低直接体现在作风上。记者的作风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隐性作风,即记者内在的品德修养,包括情感倾向、心理趋向、道德水准、思想水平、知识结构、求实精神。一个是显性作风,即记者外在的行动风格,包括采访作风和写作作风。所以说,我想从两个层面谈一谈做一个优秀记者的基本作风要求。

一、以坚定的政治品质,形成忠诚敬业,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了,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它必然带有阶级性。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的新闻媒体,你就是这个阶级、这个党的宣传工具。所以,我们就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观,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最初,我们学的新闻的定义是什么?最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前一段时间,在省台学习,一些学者对新闻的解释是新闻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当前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认真分析是有一定的道理。范长江在《怎样做记者》中说,首先应有一个坚定的政治方向,否则就如航海的船没有了指南针。做记者就要时刻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关注大事、大情、大理,深刻地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通常说做央视记者要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上看全局,做省台记者要在钟楼上看问题,对于我们,就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中心工作围绕主要领导所思所想找思路、作选题。省台学习,新闻中心的一个主任说,拍领导,拍领导所想的一定没错。这并不是一些人所想的巴结奉迎、媚俗。这是记者的职责使然,是你的职能所需。我们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真实我理解,应该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的真实,是政治的真实,而不是你想咋写就咋写,想咋拍就咋拍的“原生态”真实。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要敬业,才不会把职业仅当谋生的饭碗,而当成追求的事业去孜孜以求,才能忠诚、勤奋、上进,寻找规律走向必然。

二、以良好的职业操守,形成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工作作风。

良心和正义是记者必需的基本职业品德和职业操守。我们经常说的,铁肩担道义,什么是道义?就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担好道义,一要靠直面实践和生活的勇气,二靠记者的作风和水平。范长江说,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基础在群众,前进也在群众。所以我们必须记群众所盼、写群众所忧、呼群众所急。古人说: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中央现在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关注民生,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记者,就需要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深入、再深入。要愿意下去,下得去,贴得近、抓得住、拿得准。对群众打的热线,反映的问题,不能马虎应付,切实反映好群众呼声当好“传达员”;对群众困难,不能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当好“信息员”;反映群众的疾苦,更不能麻木不仁,要深入调查采访做好“调研员”。对群众反映的纠纷,要克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事绕道走的思想,要当好正义的“监督员”。长期以来,我们许多记者一个共性问题是只满足于图解文本,命题作文,习惯于拿着花篮去找花朵,按照花篮的形状去取舍花朵。这样一来,我们的新闻报道就少了鲜活,缺了生动,就会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慢慢地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更有甚者,很可能还会招之无须有的打击报复、诬陷。也许不是你本身做错了什么,而是没有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古人说,沉得下去得蛟龙。评判一个优秀记者的关键是你的脚站在哪里?走得深就能看得远,写得活。另一个方面,新闻的本身也需要我们时刻心系群众。中央电视台的孙玉胜在《不可失落的新闻性》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贴近新闻还是远离新闻不是栏目自身兴趣取向的个人问题,而是这个栏目有没有生存必要的“生死问题”。怎样贴近,就是到第一现场去,到群众中去。

三、以高尚的道德素养,形成品行端正,奉献向善,为而不争的生活作风。

胡锦涛在八个作风的最后一条讲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应该肯定地说,人格缺乏,道德失范,作风漂浮的人是做不好记者的。从广义的生活作风来看,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正直善良。有正直的品行,才能客观地对事律己,才能坦坦荡荡,一身正气,不为名累、不为利诱。有善良之心,才能真诚待人,才能体微知疾苦,惜弱关民生。其次是要有奉献在前,吃苦耐劳的作风。记者这个职业,注定与劳苦、艰辛、奔波连在一起。选择这个职业就只能不舍昼夜、默默奉献、不问收获,甘为人梯、以身当烛、为人作嫁。第三,要有为而不争的大境界。老子的《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是说苛求每个记者都去做圣人,但至少可以追求一种境界:不在小事上计较,不在小利上图谋,不在得失上盘算,更不为诽谤、威胁所吓倒,淡定从容为文为人,就能做一个优秀的记者。

(2006年台上业务辅导文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