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河黄姜成为全省最大的黄姜基地

白河黄姜成为全省最大的黄姜基地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奇迹,白河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黄姜基地,短短两年时间,该县超常规共发展黄姜9万余亩。这一试验获得重大成功,促使白河县在1997年决定将黄姜生产作为兴县富民的第一大主导产业来抓。1999年11月19日,全县县级领导黄姜开挖现场会在汪祖国的田间地头召开,汪祖国现场纯收入10万元。

产业兴县——白河县发展黄姜纪实

寒冬时节,在素有“秦头楚尾”之称的国定贫困县白河,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勤劳、智慧的白河人民多年坚持治山创业的实干精神。如同当年修田造地业绩受到国务院表彰一样,如今,千名干部在基层,20万群众在田间,一场自上而下“入冬大干30天,种植黄姜62400亩”的大会战,又在白河县掀起一次次高潮。作为奇迹,白河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黄姜基地,短短两年时间,该县超常规共发展黄姜9万余亩。

黄姜,俗名火藤根,学名盾叶薯蓣,是一种医药价值极高的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其根茎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理想原料。我国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6省,以湖北武当山地区和陕西东南部白河、安康一带的皂素含量最高。1991年,经安康地区林研所抽样化验,其中,白河黄姜的皂素含量高达2 - 4%,居安康全区之冠,属黄姜生长的最佳适生区。

选准一个好的产业,不仅能富民且能强县。为此,从1994年起,白河县委、县政府就授意县农业发展办公室,连续3年在大双乡兴隆村和双河乡阎家村进行人工栽培试验。实践证明,人工种植黄姜经济效益也高,一年生每亩纯收入在550元左右,两年生每亩纯收入在1750元左右,分别是种植粮食纯收入的1.75倍和2.38倍;且生产环节少,技术操作简单;节省劳力,不争农时;生产周期短,市场风险小。这一试验获得重大成功,促使白河县在1997年决定将黄姜生产作为兴县富民的第一大主导产业来抓。

1998年,白河县新班子诞生后,经过科学的决策,选择了黄姜、烤烟、蚕桑为该县农村三大主导产业,而黄姜被作为主导产业的龙头“大哥”。决策一出,说干就干,千名干部入村进组,县里几十个部门扶贫蹲点,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全民种植黄姜的热潮。仅1998年春季,该县种植黄姜6000亩,从而创造了白河大地的又一奇迹。到1999年春,全县又兴黄姜1000亩。入冬后,该县再次打响了黄姜硬仗,种植黄姜6.24万亩,一举突破9万亩大关,再次写下了“秦头楚尾”的神话。为了种植黄姜,两年来,县上共筹资3000万元。去冬,全县开挖黄姜10000亩,产值达3000万元,仅此一项,县财政增收就达240万元。

两年来,白河种植黄姜走过了曲折的过程,兴姜涉及19个乡镇、57个县直部门、210个村、1250个村民小组、16330户。现在,全县兴姜千亩以上的乡镇12个,百亩以上的村44个,1亩以上的户10486户。

为了合力推进,县上坚持典型引路,规模连片。桃元乡柳木村党支部书记汪祖国1998年兴姜31.8亩。1999年11月19日,全县县级领导黄姜开挖现场会在汪祖国的田间地头召开,汪祖国现场纯收入10万元。大双乡兴隆村村民叶隆树兴姜25亩,租赁了乡林场,搞山地综合开发,年收入达30多万元。大双乡金门村村主任郭祥海贷款修地100亩兴黄姜,在全村当好了致富领头雁。

现在,白河广大群众已悄然接受了黄姜这个致富产业,全县已形成了农户连基地、基地连市场的格局,当中央电视台2台播出白河兴黄姜的新闻后,全国有11个省(市)考察团来白河学习,众口一词,共同评价说,白河种植黄姜起步晚、速度快且规模大。

据了解,目前,该县通过招商优惠引资,已建起了茅坪股份水解物加工厂。渭南前兴公司投资400万元,建起了“麻虎黄姜水解物加工厂”,即将投产运作,另有6家企业也相继到该县洽谈投资办厂事宜。

如今,黄姜已深深扎根于白河的山川沟岭,漫漫田野,干部群众已经尝到了兴黄姜的甜头。兴姜受益的许多群众激动地说,出门打工不是办法,大兴产业才有出路。

(原载2000年1月9日《陕西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